娛樂 > 港台娛樂 > 正文

鄧麗君逝世25周年:君只活半世 我記君一生

造化弄人,天道難測。

在動盪的大時代面前,個體往往成了滄海一粟,被巨浪和漩渦裹挾,逐之千里。

1949年,一場傾覆,改變了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的命運。

其中,一個叫鄧樞的中尉帶著妻兒,跟隨120萬國民黨官兵撤退到台灣。

他祖籍是河北省大名縣鄧台村,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

1953年1月29日,這個已經有了三個男孩的家庭,在一間簡陋的農舍里,又迎來了第四個小生命。

1954年,周歲的鄧麗君騎著小木馬

父親為她取名"麗筠",意謂"美麗的竹子"。

但多數人秀才識字讀半邊,誤將"筠"讀做"君",其後,人皆喚其"鄧麗君"。

君只活半世,我記君一生。

父親無法預料,女兒的這個名字,多年後竟成了一個時代的傳奇里,那抹最甜蜜也是最憂傷的記憶。

01

一年後,鄧家遷居南台灣屏東市空軍機場旁,外省人聚居的"眷村",居無定所終告一個段落。

"眷村"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標籤,而在這個標籤之下的群體,任你大族世家,或是榮華富貴都消失殆盡。

鄧麗君不是銜金湯匙出生的公主,童年於她,更多的是貧寒與清苦交織的記憶。

在小學就讀時,她是其他夥伴肆意捉弄的對象,孩子們常做的遊戲之一,就是把鄧麗君的頭髮綁在椅子上,然後躲到一邊,等待下課她起立時發出驚叫,然後那些惡作劇的同學發出得意忘形的笑聲。

鄧麗君和家人

當她長大成人後,我們從她的臉上看不到那些怨氣重重的陰雲,她一徑地笑著,仿佛生活從未薄待於她。

在弟弟的記憶中,她自幼天賦異稟:"那時候沒有電視,我母親時常做家事的時候,就喜歡放收音機聽當時的流行歌曲,然後她只要聽過兩遍,就會唱,我母親後來發覺她也蠻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經常晚上等於是餘興節目就讓她來唱歌。"

6歲時她就開始登台,初試鶯啼,便令人讚嘆不已。

同年,她就被父親帶上了軍樂隊的舞台。

6歲那年,她就被父親帶上了軍樂隊的舞台

14歲時,鄧麗君以一曲嬌俏清甜的《采紅菱》在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中,一舉奪魁,還應邀在中廣公司的六個直播節目裡演唱。

豆蔻年華,鄧麗君的一場演出費用即高達新台幣一千元到兩千元,足以支付家裡半個月以上的生活開銷。

鄧麗君(左下)和她的四兄弟在一起

但聲名鵲起的同時也帶來了學業上的困擾,儘管鄧麗君再讀一年就可從金陵女中畢業,但校方仍以強硬的態度要求她放棄唱歌,專心於課業。

在學業與夢想之間,鄧麗君選擇了後者,於是,她含淚辦理了休學手續。

休學後的那一年,鄧麗君灌錄了人生中第一張唱片,並參加了當時唯一的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奠定了未來成為巨星的基礎。

1969年,鄧麗君因演唱台灣電視連續劇《晶晶》同名主題曲而名聲大噪。

清麗無儔的容貌,天籟一般的歌聲,讓年方二八的鄧麗君成為台灣新一代的青春偶像。

鄧麗君從學生變成歌星的時代,也是台灣開始告別物質匱乏,流行音樂快速發展的時期。

鄧麗君的恩師莊奴、左宏元等人都是當時勇於突破傳統的音樂人,他們推動了台灣流行樂壇第一個高潮的到來。

那一年,她不僅第一次出演了電影,還首次飛出了台灣,空降在香港

在香港工展會慈善義演中,16歲的鄧麗君以其清新自然、黃鶯出谷的歌聲一鳴驚人,從此,這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小姑娘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那一年,由李行導演的電影《彩雲飛》,帶動了新一輪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風潮,鄧麗君演唱的插曲《千言萬語》贏得了滿堂彩。

一年之後,《彩雲飛》原班製作人馬拍攝了電影《海鷗飛處》,鄧麗君又成為欽定的演唱人選。

從此,港台的一些電影製作人,都把由鄧麗君演唱的主題曲或插曲作為影片的一大賣點。

那時她的足跡不僅遍及港台地區,而且去東南亞巡演。

所到之處,她都被無數掌聲和鮮花包圍,她掀起的甜美"風暴"讓人們陶醉夢鄉,流連忘返。

她待人一貫謙和,而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不開心的事情,她都極少抱怨,始終笑意盈盈。

同時,她從來沒有放低過對自己的要求,每天都早早起來去練聲。

她就像一株花樹,汲取著陽光和雨露,努力伸展著枝椏,向上生長,每一簇清芬四溢的花朵都仿佛都昭示著對未來的渴望。

02

20世紀70年代,作為世界五大音樂市場之一的日本,偶像派歌手崛起,音樂內容從搖滾樂轉而偏向私人內心世界的表達,道盡離愁別緒,愛意綿綿。

追隨這股以"流行元素"為主導的潮流,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準,1974年,鄧麗君去日本接受技巧訓練。

在日本,她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體力的透支,精神的耗損,同行的傾軋,老闆的壓榨,經常讓她在無數的夜裡黯然淚下。

但這條路是她選擇的,再苦再難,她都咬牙堅持了下去。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遇見薺麥青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09/144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