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下等人薄情 中等人深情 上等人…

情之一字,在中國文化中最是動人心魄。君不見,多少婉轉流淌的詩詞歌賦,都是生之於情,因情而起。

什麼是情?——心的溫度。

《世說新語·傷逝》中載,竹林七賢的王戎兒子死了,山簡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傷得不得了。

魏晉流行的是玄學,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塵脫俗,竹林七賢又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於是山簡勸道:「孩抱中物,何至於此!」

王戎的回答,則是我見過關於情,最打動人的話。他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山簡。

它之所以動人、之所以好,是因為講出了情的三個境界,以及這個時代的失落之殤。

下等人,薄情

「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無情和薄情。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兩件事:無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種存在,而是達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最下」。

薄情還是深情,與文化程度無關,與讀書多少無關,而只反映著人內心的質地。

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南懷瑾說,「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多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

讀書多、有權勢的人知識高、見識廣,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

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有關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之間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場,在商場,在情場,都如劇場一樣,是看得最明顯的地方。

就像一首打油詩說的:

世態人情薄似紗——真不差;

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

交了許多好朋友——菸酒茶;

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昔時賢文》中說:「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不正是我們成年以後,世俗常態的寫照嗎?

所以,人貴在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對此,諸葛亮曾有一則名言,可以作為我們最好的座右銘: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險夷而益固。

這說的就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

說到底,是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有溫度,便是有情,沒有其他。

世事炎涼,唯情可化。

中等人,深情

何為深情?這個詞,恐怕今人已經不懂了。就像有句話說的,這是個「上了床也沒有結果的時代」。

真正懂這個詞的,是古人。古人的深情,跳動在活著的每一處。

對於親情,深情是表面上離經叛道的竹林七賢的阮籍,在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仍故作鎮定地與人下棋,卻在下完之後吐血三升的痛斷肝腸。

對於活著,深情是阮籍在人家年輕貌美的女兒死後,明明不相識卻孤自跑去大哭一場的真摯哀憐;

是在現實的無路可走、痛苦掙扎面前,駕著馬車荒野里奔馳,遇到歧路大哭而返的茫然坦蕩;

是登上武牢山對著楚漢決戰的古戰場,孤獨嘆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深沉悲憤。

對於友情,深情是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以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山濤公然絕交後,又在廣陵絕唱、慷慨赴死的最後,將唯一的兒子託付給了山濤的信任。

是向秀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不得不屈從做官,經過嵇康的舊居時寫下的那篇悲涼的《思舊賦》,其中多少欲說還休的追憶和思念。

對於愛情,深情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願望:

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

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刻骨,

是「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的掛念,

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滄桑,

是「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堅定,

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遺憾……

這種深情,就像木心那首詩中所說的:「從前的人,多認真。認真勾引,認真失身。」是的,深情,就是認真;深情地活著,才是認真地活著。

一個深情的人,才像個人。

上等人,忘情

魏晉時曾有過一個熱門話題——聖人到底有情還是無情?

王戎的「聖人忘情」就是當時一派的看法,認為聖人是離情去欲的。

最終為這個問題蓋棺定論的,則是玄學天才王弼的一句話:「有情而無累。」聖人有情,但是不為情所累。

這五個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諦。我們平常人,卻要麼是薄情和無情,要麼是深情到自傷,難以自拔。

對忘情境界最詩意的表達,則是莊子的那個經典寓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水幹了,魚兒暴露在地上,它們相互吹著濕氣、吐著泡沫濕潤對方。與其這樣辛苦,不如各自回到江河湖海,自在游、快活生,而彼此相忘。

人間多少相濡以沫,世人都以為溫暖動人,其實是不得已。學會轉身和抽離,並非心中無情,而恰恰是情太深,嘗盡了其中滋味而終於看透,於是做得到放手。

如何才能達到忘情境界?如王弼所說:

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

也如莊子所說:

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聖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兩位先賢說的是同一點:順應。順應所有的遭遇,順應世間的一切。只有心中放下一切的執念,才做得到如此。

這是一種太高的境界,其實也很平實,歸結為三個字,不過就是——「不強求」。

所有的心有不甘,所有的自傷傷人,看透了,都是一種強求。所以金庸《書劍恩仇錄》裡說:情深不壽。

縱然如此,已是難得。只要真情過,不論結果,已是值得。

忘情的境界或許太高,離我們太遠。但我們之所以卑微,是因為連深情也失去了。那本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使我們活得高貴的根本。

有人說,人可以分為三個階層:貴族,平民,流氓。區分這三者的並不是錢和權,而是一種高貴的精神。

這種精神就像泰戈爾詩中所說:「這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活著從來艱難,在經受了生活鋒利的切割和粗糲的打磨後,只要有一點光,就反射出眩目的美。不管生活給予人什麼,都會高昂著下巴坦然接受,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詩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這就是貴族。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生活的打磨可以讓人更加光彩奪目,但是玉質還是石質,卻在自己。

如果人有貴賤,真正的標準只能在這裡。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且讀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13/145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