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日本"去中國化" 醫藥產業打響第一炮

台灣有口罩國家隊,讓台灣口罩日產能從不足400萬片飆上1,000萬片。近幾個月,日本也出現國家隊的態勢,夏普(Sharp)、Sony、Toyota、資生堂(Shiseido)紛紛投入醫藥用品的製作。

日本各式醫藥用品長期仰賴進口。根據《日經新聞》(Nikkei Asian Review),口罩、防護衣基本裝備有7到8成從中國進口,9成呼吸器從歐美進口,5成非專利藥的原料從中國、南韓等地進口。

因為疫情,進口來源內需加大,導致日本醫藥用品告急。一家貿易公司告訴表示,貨物原本只花4到5天就能送到,現在要等上3個禮拜。以口罩來說,日本政府希望能月產6億片,但原本的在地產能只有一周2,000萬片,足足短缺7成。

日本政府覺得著急,從3月開始,就祭出最多3,000萬日幣的補貼,鼓勵企業跨界增設產線、生產口罩;4月的時候,製造醫療器材的核准時程更從幾個月調降為短短几天,降低企業的進入門檻。

目前,電子產品公司夏普將生產液晶螢幕的無塵室挪用來生產口罩;綜合電子產品巨頭Sony製作防護面罩,更徵用愛知縣的數位相機工廠以及靜岡縣的醫療器材工廠,於7月開始大規模製造呼吸器;汽車業者Toyota在短時間擴充20倍產能,月產4萬個防護面罩,另外也跟醫療製造商日本光電(Nihon Kohden)合作製造呼吸器;化妝品品牌資生堂則活用製作化妝品會用到的酒精處理技術,月產10到20萬公升的消毒水。

非常時期自產醫用品,日本企業抱疑慮

投入醫用品製造的跨界企業一字排開,頗為壯觀,但不像台灣,大多日本企業面對政府的鼓勵,其實不敢輕易往前。

因為醫用品製造技術早就移出日本,企業需要花費更多成本來投入製作。以N95口罩來說,即便日本當地大量短缺,企業顧慮在於,取得製造認證需要1年左右;而像是防護衣需要熱壓技術,如果學起來、再用高昂人力製造,完全贏不過中國或東南亞的低廉價格,甚至有日本服裝業者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不會考慮。"

除此之外,疫情過後,需求下降,而日本人口越來越少,內需又會進一步慢慢縮減。日本縫製工業組合聯合會(Federation of Japan Sewing Industry Association)指出:"國內製造商擔心會有庫存風險",擔心現在做了,未來卻是過剩的浪費。

日本"去中國化",醫藥產業打響第一炮

不過,面對這個夕陽產業,日企百般踟躕,政府倒是大力鼓吹把高度依賴中國的產線永久搬回日本。

日本近期編列"供應鏈改革"的預算,提供超過2億日幣的資金,協助企業回流。4月23日,原本抱有疑慮的消費品企業愛麗思歐雅瑪(Iris Ohyama)宣布,他們把口罩原材料不織布的生產線搬回日本,從6月起開始生產100%日本制口罩,替日企脫中打響第一炮。

日本近日更改動法令,限制外資。他們更改《外匯與對外貿易法》的規定,要求外資如果要認購1%以上的指定企業股份,必須提前申報,相比之下,以前的門檻是10%。

日本此舉用意是保護"核心"產業的安全,裡頭就包括製造COVID-19候選藥物Avigan的富士軟片(Fujifilm Holdings Corporation),以及其餘兩家推出潛在藥物的公司。

大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行金本(Yuki Kanemoto)表示,日本政府這一步是為了防範由外國政府把持的企業介入,尤其是中國:"他們在起草這個法令時,肯定是想著中國。"

雖然對企業來說,去中國化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這次疫情影響之大,或許終究讓各國政府產生痛定思痛的決心,從現在最急迫的醫藥產業開始,後續到底多少產業會成功搬出中國?多少回到日本、又多少分散到東南亞?是需要密切關注的重點。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商業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19/145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