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全球經濟正走向「新常態2.0」 企業倒閉潮恐剛開始

據Main Street America估計,若這場危機繼續下去,且政府未提供足夠幫助,未來兩個月美國將可能有約350家小企業倒閉,未來5個月恐急增至750萬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預計:「很多企業都將回不來。我們將會看到破產律師從許多行業得到一大堆工作。」

綜合外媒報導,在中共病毒疫情過後,美國經濟將會很大程度看起來像是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艱難復甦局面,而在某些方面恐將更兇險。所謂「一葉知秋」,全球的大方向也是如此,今次經濟留下的「傷痕」,難以短期內完全復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羅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坦言,在走出疫情之後,「我們的經濟將會失去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將會傷痕累累,復甦將會緩慢。」

事實上,市場預期疫情後美國經濟將出現初期反彈,但過後增長將會平淡得讓人失望,且至少有一陣子的通脹將降至比過去更低的危險水平,失業率升高到令人擔憂。政府債務和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都將變得更為龐大,利率將持續維持在低水平。

【經濟長期「防守」不利增長】

這個「新常態2.0」將會是一種需求萎縮、生產力微弱,長期處於防守的經濟狀態;至於消費者和企業將從這場危機中小心謹慎地走出來,並致力防範下一場危機。

出於對個人健康和財務能力的憂慮,美國家庭將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而企業將會在重新部署供應鏈,包括將製造業遷回美國,導致效率性降低,亦影響全球化,其旨在抵抗衝擊,而非降低成本。同時,政府干涉經濟的程度將更大,並對醫療設備和其他被視為必要的產品的國內供應提供補貼。

此外,貧富懸殊問題將會惡化。為應對疫情,聯儲局釋放流動性大規模救市,令投資者受益於股市回升,但另一邊廂低收入服務業員工卻苦苦掙扎,考慮是否要領取失業津貼。今年4月失業人數達到破紀錄的2,050萬人,失業率飆增兩倍至14.7%,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高。

【就業復甦難「V」彈】

分析普遍預期,失業率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需要一段較長時間。其中,Northern Trust經濟學家估計,明年底的美國失業率是6.5%,仍低於今年2月的3.5%。

事實上,美國經濟恢復得愈緩慢,危險就愈大。愈多企業將會永久性的縮小規模或倒閉,且愈多的美國人將會脫離勞動力行列,使經濟失去活力。這是聯儲局主席鮑爾特別擔心的一點。

他在5月13日的一場演講中表示:「復甦可能會需花些時間才能凝聚動能,但時間流逝可能讓流動性問題轉變成償付能力問題。」

【企業倒閉潮恐剛開始】

據Main Street America估計,若這場危機繼續下去,且政府未提供足夠幫助,未來兩個月美國將可能有約350家小企業倒閉,未來5個月恐急增至750萬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預計:「很多企業都將回不來。我們將會看到破產律師從許多行業得到一大堆工作。」

【深化「長期滯脹」甚至墮入通縮】

即使是在疫情之前,美國和其他工業國可能都早已陷入在所謂的「長期滯脹」(Secular Stagnation)狀態,意指「經濟增長低迷(美國前一段擴張期的平均增長率只有每年2.3%),通脹和利率也萎靡不振,社會上的儲蓄太多但投資太少」。

如今的疫情將會使事態變得更糟糕,這不只是對被傳染的恐懼可能會讓消費者減少進出百貨公司和餐廳,並減少參加體育活動,人們對失業的焦慮和存款的減少,也可能會促使他們縮衣節食。

據Conference Board的每月調查顯示,計劃在未來6個月出遊度假的民眾比率,4月下滑到了歷史低位;計劃買新車的民眾比率則下滑至近10年低位。斯蒂格利茨說:「人們因為緊張,所以才會選擇存錢。」

這將會抑制經濟增長和讓通脹維持在低位至少一段時間,雖然政府推出數萬億美元的財政和貨幣支持措施,但債券市場投資者依然押注谷不起通脹,料未來5年通脹只有0.75%,相較於去年的1.7%,是瀕臨「通縮」,即「賤物鬥窮人」時代恐來臨。

【民眾增儲蓄聯儲難加息】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Oliver Blanchard表示,過度儲蓄將會使利率「非常長期」維持在「非常低」,政府債務的暴增也可能會讓聯儲局較難考慮加息。

在美國政府試圖對抗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估今年度的聯邦預算赤字將會翻增逾兩倍至3.7萬億美元(約28萬億港元)。

除了將利率降至實質為「零」之外,聯儲局也透過在次級市場大舉買入國庫券,為政府壓抑融資成本,令當局的資產負債表今年已擴大2.5萬億美元,且未見頂。

【企業恐被開刀前景更差】

不僅如此,據報,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曾向客戶指出,為了幫助政府填補預算缺口,企業稅最終將會必須大幅調升,這將傷害企業盈利和信心,並可能抑制經濟增長。

面對看不見的未來,企業將可能採取謹慎態度。據彭博行業研究策略師表示,至少已有55家標普500企業表示,將縮減資本支出計劃。

為了保護員工免於染疫,企業預期將會重新分配員工的工作場所,並花費更多金錢在安全上。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前主任Holtz-Eakin將現在這種狀況與當年「911事件」後的情況相提並論,當時的恐襲也讓美國大舉花錢加強反恐,拖累了經濟擴張。

【川普「名正言順」搞「美國優先」】

利用這場疫情宣揚其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總統川普,將額外補貼那些將生產線搬回美國的企業,預示著全球供應鏈必然轉變,他也利用這場危機,讓其暫時限制移民的措施「名正言順」地推行。

著名經濟學家、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認為,目前未來前景已有許多值得擔心的原因。他擔心生產力微弱、債務高築,和政府對「殭屍企業」的支持,將會導致經濟增長減慢和社會不平等擴大。美國經濟可能無法如外界期待出現V形復甦,更可能的是出現W形復甦。

埃利安認為,疫情已造成「幾代人以來遭受的最大打擊」,重啟經濟將是艱巨的戰鬥,在疫苗真正可用之前,人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相信身邊的人都是健康的。因此,疫情已動搖了消費者的信心,大眾要適應社交距離的新常態還需一段時間。

【苦了年輕人】

事實上,全球也在走向「新常態2.0」,世界經濟論壇(WEF)周二(19日)發布報告指出,風險經理人預期疫情將導致全球經濟長期下滑。

世界經濟論壇對347位風險專業人士進行調查,其中2/3的人認為,經濟下滑是未來1年半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因封鎖經濟而帶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並引發大規模的貨幣與財政應對政策。

報告認為,由此產生的累積債務,可能會造成政府與企業長達數年的負擔。此外,消費減少及生產與競爭格局的改變,也可能打擊企業,並造成新興經濟體陷入更深的危機。有半數風險經理人預期,會有破產及行業併合、產業未能復甦,以及高失業率,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率。

【「氣候」問題已次之】

世界經濟論壇常務董事Saadia Zahidi說:「這場危機摧毀了人們的生活和生計,造成了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危機,並暴露出過去的不足之處。面對危機,領導者必須相互合作,並與社會各階層合作,應對新出現的已知風險,並增強抵禦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1月份進行類似風險調查時,「氣候」相關的問題是主要關注議題,可惜如今已轉為疫情,足見今次「全球危機」之巨實屬史無前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19/145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