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中美產業脫鉤最前線 台灣IT產業加快從大陸回歸步伐

台灣的製造業從大陸回歸的趨勢在加強。以高科技領域為中心,2019年1月起向台灣的相關部門提交的投資申請累計達到7600億新台幣。原因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提出希望在大陸以外的地方生產的客戶出現增加。單純統計的話,2019年全年的投資申請額已是對大陸當年投資的5倍以上。台灣處於中美產業脫鉤最前線的格局愈發明顯。

廣達電腦在台灣建設中的新工廠(台灣北部,桃園市)

全球第三大電子設備代工服務(EMS)企業廣達電腦正在台灣北部的桃園市建設新工廠。2台起重機吊運著鋼架,幾十名戴著口罩的工人四處忙碌。該公司準備在此生產伺服器所用的通信設備等,將投入約150億新台幣。現場一位女性作業人員表示「沒有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建設進度也沒有放慢」。

為美國加強限制做準備

廣達電腦向Facebook和谷歌等美國IT巨頭的數據中心供應伺服器。目前是把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零部件拿到美國和墨西哥進行組裝,但今後將把部分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台灣。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基於客戶的需要,將加速在台灣投資。

在美國政府對華為技術等中國大陸企業不斷加強限制的情況下,在有可能發生泄密的通信設備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不使用大陸產零部件。這些企業似乎認為,有的大陸廠商即使現在不是美國政府的限制對象,但早晚也會被列入。

鴻海精密工業旗下的大型液晶面板廠商群創光電將投資總計701億新台幣。此前一直是基礎部分在台灣生產,然後在大陸實施產品組裝,但今後將改換成在台灣一貫制生產。在台南的新基地採用「無人工廠」,生產工序幾乎實現完全自動化。

大型印刷基板廠商欣興電子將投資265億新台幣擴建工廠。該公司在大陸和台灣都設有生產基地,但2020年將把設備投資的8成投向台灣。

優惠政策起到推動

台灣的政府也起到推動作用。蔡英文政權在2019年1月啟動了新的優惠政策。包括介紹工廠用地、放寬外籍工人雇用限制、為民間融資提供部分利息補貼等。優惠對象是符合在大陸投資2年以上、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等條件的企業。

在這一制度下,截至5月21日的近一年零5個月裡,189家企業申請了7614億新台幣的投資。2019年全年按日元計算為2.5萬億日元。雖說有制度開始時申請比較集中的因素,但達到當年對大陸投資(按批准數字統計)的41億美元的5倍以上。台灣2019年的對大陸投資同比減半,投資轉移的趨勢明顯。

美國川普政府2018年9月啟動「第3輪」對華追加關稅措施,伺服器和通信設備等產品的進口關稅由零提高到10%,2019年5月又提高到25%。如果從台灣出口關稅則為零。

台灣製造業1990年代先於歐美日企業進入人工成本低廉的大陸,在把大陸打造成「世界工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居住在大陸的台商被認為至今仍有70萬~100萬。從事大批量生產的代工企業成為其中的代表,廣達電腦和鴻海等在大陸的生產比例均達到7成左右。

但是,兩岸間的人力成本差距不斷縮小。作為台灣製造業最為集中的城市,廣東省東莞市的最低工資為每月1720元,20年間增至4倍以上。儘管大陸與台灣(約8萬日元)的人力成本仍有很大差距,但車間工人作為求職的人氣正在下跌,某大型代工企業的高管透露「如果給出的薪酬達不到最低工資的2~3倍,有時根本招不來人」。

疫情或加快全球產業鏈重組

中共病毒疫情似乎也在加快企業回歸台灣的步伐。大型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邱達生副主任強調,歐美對中國大陸的不信任進一步增強,這將推動對(依賴大陸的)供給體制進行調整的動向。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簡稱台積電、TSMC)應美國政府的要求,決定在美國建設新工廠。由於美國加強限制,該公司向華為供貨變得困難。台灣在政治上依賴美國,經濟上與大陸關係密切,受中美摩擦的影響程度很大。

「我們要全力打造可以有效保護自己,也能被世界信賴的資安系統及產業鏈」,蔡英文5月20日在第二任期的就職典禮上發表演講,顯示出深化與日美歐合作、加速擺脫大陸的鮮明姿態。日本也在2020年的補正預算中列入了促使生產基地回歸本國內的補貼。在預測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前景方面,台灣的動向也將成為試金石。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日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27/14563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