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周星馳:我已不是「喜劇之王」

作者:

「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如果非要給周星馳按上一句人生格言式的台詞的話,我覺得《少林足球》裡的這句話最適合周星馳。

關於周星馳,世人有過很多非議、討論,人品、情感、義氣等等,每天都穿梭在信息傳播快速的網際網路時代里。

唯獨關於「電影」,沒有人會去質疑周星馳對於「電影」的痴迷。

他的夢想,甚至他的人生,就是一部「電影」。

轉眼間,「星爺」已經58歲,一襲白髮的周星馳,眼中卻仍飽含著「星仔」的赤誠。

世人並不了解周星馳

關於娛樂圈十大未解之謎,除了景甜背後的神秘力量是誰之外,周星馳的人品到底如何也成為了萬千影迷爭相揣測的話題。

擺脫了純港片的周星馳在北上之後,由於市場的開拓性,越來越多曾經的合作夥伴冒出頭來「指證周星馳人品差」。

「片場暴君」這個稱呼來源於周星馳的老搭檔王晶,他曾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談到周星馳當時還只是個一個演員,卻已經把自己當成導演一樣的角色,想要把控全場。

可見,即使是只作為一個螺絲釘,當時的周星馳都已經開始從大局去考慮角色的功能性,而在其後身份逐漸為導演時,周星馳的這種欲望就愈發強烈:「他就是想做主宰一切的那個人,拍戲不會停,對演員很苛刻,精益求精,折磨演員。」

當然,所謂的「折磨」並不一定是消極的,從作品的完成度來說,「折磨」反而是必經之路,如同王家衛需要多年來鍛造出一部作品一樣,來回的反覆,在細節中求完美的態度,同樣也被周星馳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上。

起碼,周星馳沒有變成一個捉摸不定的「無底洞」,像木村拓哉拍完《2046》後宣布與王家衛斷交這樣的事,作為導演的周星馳還差一步。

在1993年與周星馳合作的女演員張敏的一段採訪中,我們多少能夠窺見,周星馳在片場的這種「暴君」行為,其初衷並非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而是朝向作品的最終完成度而為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多次與周星馳合作的張敏也直言,與當時還是「星仔」的他拍戲,不用問也知道導演並沒有全權的控制性,周星馳的話語相當有重量。

既然周星馳既作為了主演又貢獻了金點子,那麼為何沒有在早年作品的導演或者編劇行列裡面出現他自己的名字呢?

原因在於,在90年代的市場,普羅大眾對於周星馳的印象還多數停留在「演員」的身份上,如果周星馳過早得參與到「導演」這類創作者中,這種「越權」難免會讓當時的市場略難接受。(周導,你當時真應該穿越到現在的電影市場來)

這也就解釋了,諸如《大話西遊》等周星馳風格明顯,卻沒有在主創行列內看到他名字的疑團了。

關於周星馳的吝嗇,亦是坊間盛傳的「惡習」之一。周星馳的「一毛不拔」甚至在他成名之後依舊不改。

這多少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從小依靠著母親辛苦搵食長大的周星馳,對於「掙錢養家」向來是惦記在心間,他曾多次在採訪中談及當初自己的母親是怎樣扛起一整個家庭。少時並不富裕的生活,也為周星馳烙下了「努力掙錢工作」的心願,哪怕日後出名來錢了,這樣的心態依然沒有蛻化。

在91年與劉德華的作品《整蠱專家》中,有傳聞周星馳仗著自己的名氣飆升,將片酬翻到是劉德華的數倍;拍攝《大話西遊》時本來與羅家英講好是3天酬勞是4萬2千元,卻拍了7天;王晶也曾在吳君如的訪談節目中透露,在當年周星馳客串《千王之王2000》時,7天的每天片酬高過外傳的120萬;讓周星馳拿下第21屆金像獎導演的作品《少林足球》本來想請老搭檔羅家英來出演,但當羅家英推辭到其他片約趕到片場時,周星馳卻以「戲份被刪除「為由讓其空手而歸。

在隨後的13年「口水戰」中,王晶亦數次暗示周星馳「愛錢」、「太小氣」、「不會做人」等,但是周星馳卻從未正面回應。

而後周星馳的星輝公司旗下簽署的藝人也屢屢因為與老闆周星馳鬧出不和而憤然離開公司,多數的問題是來自於「利益的糾紛」。

童年的經歷是會可能跟隨一生的,而「窮」這個經歷,則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做事風格。誰都沒有體驗過周星馳曾經體驗過的生活,就好像無人能真正評判他的這種「吝嗇」究竟是好是壞。

但無可否認的是,周星馳並不是一個「噁心腸」的老闆,該發工資就發,該給獎勵就給,只不過那些額外的費用並沒有規定周星馳「必須」得付出,就這一點而言,起碼周星馳做到了「本分」。

凡事得看兩面,從「片酬」、「情誼」等層面或許我們聽到、看到的周星馳的確是有些不盡人意,但在做公益方面,周星馳從來都不會手軟。

2008年汶川地震時,周星馳捐了3000萬港幣給了香港紅十字會。(至於為什麼不是直接給大陸,細想一下你就會明白)

童心未泯的周星馳也默默地幫助修建學校,在偏遠西北山區,周星馳自掏腰包捐獻30多間放映室和物質,並且捐助了100多所周星星小學。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三嬸看電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4/146852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