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上海灘最後的大小姐 活到112歲的復旦校花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在觀者如堵的人群中,默默傾慕絕代佳人的男生,即便到了皓首蒼顏之時,仍記得令他們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84號」,當年的復旦大學校花——嚴幼韻。

1980年,45歲的楊雪蘭從紐約回到上海。在胡同里,她遇到一位耄耋老人。

當他聽說眼前這個與嚴幼韻氣質頗為神似的女子就是她的女兒時,老人竟激動不已:

「你是『84號』的女兒?啊,你母親當年可是全上海大學生的偶像吶!我們天天站在學校的門口,就是為了一睹她的芳容。看到能興奮一整天!」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在觀者如堵的人群中,默默傾慕絕代佳人的男生,即便到了皓首蒼顏之時,仍記得令他們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84號」,當年的復旦大學校花——嚴幼韻。

▲嚴幼韻

哪怕往事如煙,夕陽殘照,她卻永遠是他們記憶中不曾凋零的「愛的花」。

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高等教育尚在起步之中。192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總數只有3萬多人,而能進大學的女生更是鳳毛麟角。嚴氏三姐妹卻以優異的成績先後考入了高等學府。

▲嚴家三姐妹,彩韻(中)、蓮韻(右)和幼韻(左)

嚴幼韻的家世,應該從她的祖父嚴信厚說起。嚴信厚是近現代赫赫有名的實業家,他一生致力於民族工商業、金融業的興辦,號稱「寧波商幫第一人」。

「虎父無犬子」,嚴幼韻的父親嚴子均不僅從祖輩那裡繼承了煊赫的家業,此外,他自己還是輪船招商局、上海自來水公司、源通官銀號等多家公司的董事,是一名叱吒上海灘的成功商人。

1927年,作為嚴家最優秀的女兒,22歲的嚴幼韻從上海滬江大學轉入復旦大學攻讀學業。

那是復旦大學有史以來第一次招收女生。

開學第一天,瀟灑飄逸的嚴幼韻就自己開著小車來報名。香車美人,風姿綽約,很快,嚴幼韻就成為復旦大學一道最炫目的風景線。

▲嚴幼韻和她的小汽車

嚴幼韻不僅娉婷有致,端莊典雅,而且毫無名門之女的驕縱跋扈,當時很多男生都偷偷地愛著她。因為有人不知道她的名字,一些男生就按照她的「84號」車牌,將英語「eighty four」讀成上海話「愛的花」。

由於父親開設的老九章綢布莊裡的各種衣料隨她挑選,因此嚴幼韻每天都要換一身旗袍,而這些愈發襯托出她「窈窕世無雙」的美服,都是裁縫為她量身定製。

在那個年代,家世與美貌,得其一者,已為翹楚,但嚴幼韻系出名門,卻內外兼修,在復旦短短兩年,就修習了整整135個學分。

在復旦校園,她是多少男生心中仰之彌高的「明月光」,但她卻有自己明確的擇偶標準:

「能讓我心儀的男子,必須成熟、富有才華且興趣相投,至於財富倒不重要。只要是嫁給心儀的人,我嚴幼韻甚至願意出去工作,賺錢養家!」

多少人都以為這不過是她天真的「誑語」,但多年後她的人生軌跡,足以證明了這一點。

在復旦大學的一次舞會上,嚴幼韻認識了楊光泩。

楊光泩出生於湖州絲綢商的家庭,長得一表人才,並無紈絝子弟之氣。192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

楊光泩雖然是博士畢業,但絕不是興趣匱乏的書呆子。作為年輕的外交官,他的網球打得好,舞技也一流。

▲楊光泩

同樣優秀的人,總是能在人群中識別出相似的氣場。

當他們在舞池翩翩起舞,成為全場為之驚羨的一對璧人時,便隱隱地勾勒出來了他們未來幸福的圖景。

1929年9月6日,兩人在上海久負盛名的大華飯店舉行了婚禮。

婚禮由當時的外交部長王正廷主持,嘉賓如雲,多達上千人參加,經媒體報導後,轟動全城,成為多年後老上海人仍津津樂道的談資。

一年後,嚴幼韻隨丈夫前往歐洲履職,從此,她開始了自己長達10多年的外交官夫人生涯。

▲楊光泩與嚴幼韻的婚禮

抗戰爆發後,楊光泩出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楊光泩不僅具有滿腔的愛國熱情,而且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使他很快成了馬尼拉十餘萬華僑的領袖人物。在當地華僑的大力支持下,領事館將募集到的1200萬披索,全部匯往國內支援抗戰。

嚴幼韻則與丈夫遙相呼應,默契配合,成了當地婦女界抗戰救國運動的發起者,率領當地華僑婦女為前線將士捐獻各種急救物質。

她帶頭參加各種義賣活動,還組織婦女們深入工廠、商場、街道募捐。她們的努力卓有成效——從1940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他們募集的款項是以往募捐總額的10倍。

1942年,日軍占領了馬尼拉。在此之前,美國駐遠東部隊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建議楊光泩一家跟他們一起撤離到澳大利亞避難。

楊光泩認為自己代表著國家,使命在肩,理應保護好十餘萬華僑,因此大敵當前,不能臨陣脫逃。於是,他謝絕了麥克阿瑟的好意,率領領事館全體官員留下來。

▲嚴幼韻與楊光泩一家五口

1942年1月,日軍進入馬尼拉,抓捕了身為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的楊光泩和其他七位官員。

3個月後,包括楊光泩在內的8位中國領事被秘密槍殺。

因丈夫下落不明,嚴幼韻毅然決然選擇留在硝煙瀰漫,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戰役區,帶著三個女兒繼續苦等丈夫的歸來。

▲楊光泩烈士墓

而更難的是,戰火紛飛之下,很多房子都被沒收和查封,物質極度匱乏,領事館的太太和孩子們,不僅失去了人生的頂樑柱和安身立命之所,而且三餐難繼,朝不保夕,她們在走投無路之下紛紛投靠嚴幼韻。

因為丈夫楊光泩的身份和地位,嚴幼韻自然也被當成了六七戶落難人家的主心骨。

她從一個五口之家的家庭主婦,一下子變成四十多口家庭的大家長。

她也從曾經養尊處優的上海大小姐,一下子變成了似乎無所不能的女豪傑。她承擔起照顧、安撫其他外交官妻兒的重任。

▲嚴幼韻與楊光泩在馬尼拉

沒有生活供給,她就親自帶領這支家眷隊伍去種菜、種豆、養雞、養鴨、養豬、挖水井、醃鹹菜、學習做肥皂……為躲避戰機轟炸,有一次她們在防空洞裡藏了三天。更要命的是,戰爭中她們被迫不斷地搬家、逃難。

但在她後來的自傳《一百零九個春天:我的故事》中,她並沒有詳細描繪那時的流離失所和恐懼悲傷,也許,用她自己的話來講,「我似乎屏蔽了關於那些可怕日子的細節回憶」。

當戰爭的陰霾漸漸散去,這個幾十口的大家庭又有了彈鋼琴和打橋牌的聲音。她的二女兒楊雪蘭回憶說,「母親是潤滑劑,大家都愛她。我小時候沒感到什麼痛苦,只有愛。」

後來,年逾百歲的嚴幼韻在談到馬尼拉這段日子時,感慨萬千:「現在回過來看,當時的我們確實非常勇敢!儘管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生死如何,非常擔憂我們的孩子,我們自己的命運也完全無法確定,但我們直面生活、勇往直前。」

1945年,戰爭結束,日軍敗退。

原來被譽為「東方明珠」的馬尼拉已被轟炸成慘不忍睹的廢墟。

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嚴幼韻曾帶著大大小小的幾十號人穿梭往來,躲避著隨時可能發生的轟炸和槍彈的襲擊,最終,竟然奇蹟般地保全了這個臨時組建的大家庭中所有人的生命。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世界華人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4/146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