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一次動盪 大國解體

作者:
1991年8月19-21日,蘇聯軍隊拒絕對民眾開槍,政變破產,一個超級大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就此壽終正寢。

1991年6月17日,戈巴契夫簽署《主權國家聯盟條約》,決定在當年8月20日蘇聯和平解散。

蘇聯副總統、國防部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軍事工業委員會領導人、陸軍總司令在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支持下,決定發動政變,使用武力恢復政治控制。

1991年8月19-21日,蘇聯軍隊拒絕對民眾開槍,政變破產,一個超級大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就此壽終正寢。

在所有論及蘇聯解體的著作中,大概以俄羅斯前總理蓋達爾的著作《帝國的消亡》最有影響力。有兩點格外具有說服力,一是因為是其總理身份可以接觸到很多的機密檔案;二是因為他以邏輯指出了蘇聯解體客觀性,而非將其歸結為陰謀。

蓋達爾對陰謀論導致了蘇聯解體的說法不屑一顧。而相較於蘇聯解體是歷史趨勢,美國陰謀推翻了蘇聯似乎是絕大多數俄羅斯民眾所更願意相信的一種說法,俄羅斯民眾輿論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如下一副世界地圖:

1)多年前存在著一個強大的蒸蒸日上的國家——蘇聯;

2)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或許是間諜)忽然心血來潮要打破傳統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

3)改革釀成了災難,陰謀得逞了,蘇聯解體了;

相信陰謀論(而非帝國自身出了問題)有助於保持民族尊嚴和民族自信,卻更有利於政權對外引導矛盾,民族尊嚴極其容易被引導為民粹。民族尊嚴到民粹的轉變,大概僅隔了一層紙的距離。

民粹是政治上的核武器,他可以輕易的騙取選票,卻更可能將國民帶入深淵,在一個存在著核武器的時代中,輕易動用民粹武器的代價未免太高。設想一下利用民粹上台的納粹德國如果擁有核武器是什麼後果?

筆者認為,反身性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陰謀論。陰謀類同於價格,而趨勢是價值。

陰謀從來都圍繞趨勢上下波動,並對趨勢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很難完全逆轉趨勢。

陰謀得以成功的前提從來都是趨勢出了問題。換成一句中國的俗語,叫「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1991年,蘇聯解體震驚了世界,然而再次審視來看,蘇聯的解體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01

隱性契約制的不穩定性

二戰之後,君權天賦這個執政正當性理由徹底瓦解,現代社會已經是一種契約型社會,即政府對居民作出承諾,居民支持政府並納稅。無非是顯性契約制或隱性契約制的區別。

任何政府遭遇到經濟危機,都不得不採用消減預算支出、提高稅率、宣布本國貨幣貶值、限制進口、減少國家補貼等等諸如此類的措施。

所有的這一些都是不得民心的措施,或許還會導致社會動盪騷亂。

在顯性契約制下,採用不得民心的措施時,有兩點可以賦予政治體制以穩定性。

1)不得民心的措施會導致執政黨下台,執政黨下台可以宣洩民眾怨氣。

2)民眾自己重新選出的執政政府能帶給民眾以希望(未來事實其實無法確認,但當前希望是真的),而希望是經濟困難時期民眾最好的安慰劑,這會有助於結束社會騷亂。

但隱性契約制下的蘇聯顯然不具備條件讓民眾怨氣有所宣洩,讓民眾重新燃起的希望的努力(激進改革)也無法挽救病入膏肓的經濟而最終失敗。

美國曆次經濟危機中多次發生社會動盪但政治體制仍然穩定,而蘇聯一次動盪就已解體。隱性契約制先天具有不穩定性是主要原因。

經濟危機則誘發不穩定性顯現出來。

02

石油危機

蘇聯的經濟是如何病入膏肓的?將其分解為石油危機、糧食危機、貨幣危機、外債危機。

所有的原料國家都有同一種病根,就是資源依賴,資源依賴最終會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演變為資源詛咒。

1970年代石油價格大幅上漲,1970-1974年,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石油收入增長了10倍。1972年,伊拉克石油收入每月10億美元,至1980年前後,變成每月收入330億美元。但大量石油順差會擠壓本國發展影響稅基,同時石油輸出國有動力實現較高的居民福利,一旦石油價格回落,政府財政預算就會出現缺口,並引發一系列問題。

蘇聯在1960年代發現了西西伯利亞的石油油田,1966年,西西伯利亞油氣產量合計285萬噸。至1984年,產量達到37790萬噸,產量翻了130倍。

1973-1974、1979-1981年油價飆升。1973到1979,蘇聯對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石油年收入翻了10倍超過25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對經互會國家出口(對經互會國家出口無法換取可自由兌換外匯)。

絕大多數人認為蘇聯解體前與西方國家沒有交往,其實不然,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已經深度參與全球貿易,並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化。蘇聯雖然具有較高工業化基礎,但其工業基礎並不適應競爭性市場體系(而是服務於計劃經濟體系),工業產品對外出口異常困難,蘇聯參與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就是資源出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0年,石油和天然氣占比蘇聯向經合組織出口總量的67%。

蘇聯的絕大部分收入依賴於原料商品的行情,導致蘇聯在80年代的石油價格下跌期飽受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嚴重衝擊。融入世界固然是利大於弊,卻總歸有弊,融入世界會享受到海外交易所帶來的好處,卻也會遭遇到外來環境改變帶來的衝擊。

隨著石油價格的下行,蘇聯的財政預算出現極大的缺口,糧食危機惡化。

03

糧食危機

糧食問題一直是蘇聯的大問題。

1960年代,蘇聯即開始動用黃金儲備進入國際市場買糧。為防範糧食危機,蘇聯大量對農業投資試圖提高糧食產量,1980-1990年,蘇聯農業用電增長61%,化肥使用量增長22%,農田基本建設增長40%,但農業部門總產量僅增長12%。計劃經濟下低效率是個頑疾。

1970-1989年,蘇聯單位面積穀物產量增長20%,同期西歐單位面積穀物產量增長64%。

1970年代,受益於石油收入的高幅增長,蘇聯開始在國際市場大肆購糧緩解本國糧食問題,從1973年起,蘇聯賣出石油所獲取的大量外匯,大多都投入國際市場購買糧食。

1979-1981年,蘇聯連續遭遇三年農業欠收,日益嚴重的糧食困難迫使蘇聯加大石油採掘,加速採掘透支了油井潛能,也導致了採油成本的提高,1974-1984年間,蘇聯每增產1噸石油的成本增加了70%。

其後石油價格大跌,石油採掘能力下降,蘇聯的外匯大幅下降,開始跟不上糧食進口需求。

為購買糧食,蘇聯多次拋售黃金儲備,並加大了從西方國家借外債的規模。1937年蘇聯公布黃金儲備374噸,此後黃金儲備便成為機密,因為蘇聯是主要產金國,到1991年時,多數黃金市場專家估計蘇聯黃金儲備為1000-1300噸,但1991年10月,蘇聯公布黃金儲備僅為240噸。多年生產的黃金早已被拋售,而所欠外債反而上升至超過1200億美元。

由於糧食進口跟不上,國內糧食具有大幅漲價的基礎,為穩定國內糧食價格,蘇聯政府對食品進行大幅補貼,這加劇了財政赤字。

內外雙赤字情況迅速惡化。

04

貨幣危機

在石油價格下行的同期,蘇聯貨幣超發現象極為嚴重,1986年蘇聯流通貨幣量39億盧布,1989年已經達到183億盧布,年複合增長率67.4%。

貨幣量飆漲、農業產量下降,結果就是農產品具有大幅漲價的基礎。但農產品漲價違背了隱性契約制預設的前提,為此蘇聯持續增加對農業相關產品零售價格的補貼份額,1989年蘇聯對肉類、牛奶和奶油的補貼比例超過7成,麵包屬於補貼較少的品種,其補貼比例也超過2成。

對食品的大量的補貼導致了巨額的政府赤字,政府赤字問題又只能印鈔解決,赤字通過貨幣化被傾瀉至流通領域,又加速驅動了糧食價格的上漲,糧食價格的上漲預期加劇了囤貨行為並導致糧食短缺,導致更高比例的政府補貼,又導致更多的赤字貨幣化。

惡性循環。

1991年,蘇聯國家印鈔廠三班倒仍然無法滿足蘇聯國家銀行的鈔票預定,1991年流通中現金為2700億盧布,較1990年翻倍。一多半的流通貨幣量都被用於抵補蘇聯內債和預算赤字。

1991年1-9月蘇聯商品零售額較1990年同期下跌了12%,但商品零售價格上漲了70%,1991年居民現金收入與現金支出之間的差距逐月拉大,1991年1-10月,居民現金結餘增加815億盧布(1990年同期則為203億盧布),大量的居民現金收入結餘是無物可買的結果,為了儘量不讓貨幣價值被稀釋,商店出現的任何商品都會被搶購一空,所有商品都在短缺。

1991年11月,蘇聯的財政和貨幣流通的崩潰已是既成事實,盧布逐漸被排擠出國內市場,被易貨貿易所取代。

05

外債危機

1990年,蘇聯各外貿公司對外欠款就不斷增加,由於蘇聯拖欠貨款,聯邦德國、法國、紐西蘭、挪威的供貨商宣布停止供貨,蘇聯經濟嚴重依賴糧食進口,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困難。

洶湧的貨幣浪潮則進一步摧殘了出口,1991年蘇聯經濟和預測部副部長杜拉索夫在致蘇聯共和國國民經濟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盧日科夫的函件中說:「今年9個月合計,供貨量達不到規定出口指標的有金屬產品、木材、石油產品、水泥、化肥、石炭和其他商品,按外貿價格計算,總金額近40億盧布,這造成了蘇聯確保對外償付方面的危機情況。

戈巴契夫在於西方領導人的會面中不止一次的提到,1990-1991年西方耗費了1000億美元解決波斯灣問題,不可能不明白防止蘇聯國內危機發展的性質何等重要,完全有必要籌集類似數量的資金(1000億美元)幫助蘇聯領導人解決國內尖銳的財政問題。

1990年末,蘇聯當局不僅公開請求西方提供新的貸款和信貸擔保,而且還請求給予慈善救助。蘇聯的武裝部隊領導人甚至向潛在的敵人發出緊急救援請求。蘇聯還曾試圖以恢復和韓國的外交關係獲取一筆不大的政治貸款——5億美元。還強行提取了蘇連線關和公民的外匯存款——60億美元。

1991年11月,蘇聯對外經濟管理局副局長致函國民經濟管理委員會稱:「可以變現的外匯資金已經徹底告罄,來自出口的現有外匯進款無法抵補需要清償的國家外債。」

至1991年,蘇聯甚至已經無錢支付大使館等海外機構的存續費用;蘇聯的船隻因無法付清港口服務費被扣留在外國海港;蘇聯甚至連海外專家回國的費用也支付不起。

外債危機爆發。

蘇聯多重危機疊加之下,迅速演變為全領域的經濟危機,生產生活水平急速下降,政治失去了穩定性,帝國轟然崩塌

小結:

很顯然蘇聯的崩潰源自以下步驟:

1)糧食對外依賴——需要外匯;

2)石油危機——創匯能力的下降;

3)外債擴大;

4)財政缺口急速擴大,財政赤字貨幣化;

5)本國貨幣信譽喪失——貨幣危機;

6)高通脹下出口受創加劇;

7)借外債能力完全喪失——外債危機爆發;

8)石油危機、糧食危機、外債危機、貨幣危機、經濟危機集中爆發;

9)隱性契約制不穩定性顯露,蘇聯解體。

一次動盪,帝國崩塌!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8/147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