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別再對孩子吼叫了 巧用「南風效應」 孩子可能會更加聽話

鄰居最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此前,鄰居家的孩子在小區里叛逆出了名,鄰居對此也很是頭疼,只能靠吼叫震懾孩子。而孩子的脾氣犟,面對媽媽的吼叫並不買單。

有一次,孩子因為沒有寫完作業而被老師留校,鄰居氣急之下當著老師的面對孩子大喊大叫了一通。結果孩子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有了厭學的心理,趁著鄰居不備鬧起了離家出走。

後來,鄰居發現自家孩子「吃軟不吃硬」。只要自己情緒激動那孩子肯定會不配合,但是如果自己好言相勸的話,往往會得到孩子的配合。當鄰居發現孩子這個特點後,每次教育孩子之前鄰居都會對自己說「和孩子有話好好說」。如今孩子不僅聽話了不少,與媽媽的關係也更加親密了。

​一、什麼是「南風效應」?

一位法國作家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傳說南風和北風進行較量,它們想要比比誰的威力更大。這時候迎面過來一個路人,北方洋洋得意地說「如果誰把這個人的大衣吹落,誰的威力就更大。」北風很使勁兒地吹著,路人覺得很冷,於是趕緊裹了裹外衣。北風又使勁兒地吹,結果路人更是緊緊地抓著外衣。

這時候南風上場了,南風的風柔和而溫暖,路人覺得被南風吹得暖洋洋的,於是便主動把大衣脫了下來,顯然這場比賽南風贏了。

心理學家把這種效應稱之為「南風效應」。通過柔和的方式來使得對方受到影響,相對於直接激烈的影響方式而言會更加有效。南風效應講究的是採用對方更容易接納的方式來得到對方願意配合。

二、對孩子吼叫,會有哪些危害?

荊州市晚上十點的時候接到了一位市民的報案。一位父親向民警求助,稱自家孩子趁著天黑離家出走了。當天孩子不認真上網課而受到了父母的指責。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後,孩子居然留下紙條悄悄出走了。紙條上孩子寫道「媽媽不理解我,我走了。」隻言片語的表達讓父母心急如焚。

好在最後經過15個小時的搜尋,最終找回了少年。而孩子的父母也表示以後的教育方式會柔和一點。

1.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吼叫其實也是一種打著教育旗號的傷害,當孩子長期處於這種負面的環境氛圍之中時,孩子感受到的家庭關係是脆弱而無力的。孩子想要與父母們保持親密的關係,但是卻會因為父母的吼叫而選擇性疏遠。

2.激發孩子身上的叛逆心理

當父母沖孩子大喊大叫時,孩子心理的叛逆情緒被觸發。尤其是當孩子的想法更加獨立後,父母的情緒激動讓孩子覺得尤為討厭和反感。孩子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反抗的對象,於是反叛的表達更加明顯。

3.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父母的吼叫並沒有使得問題得到解決,反而使得矛盾有所增加。父母的過激情緒狀態使得問題中的矛盾衝突感更強,而問題本身的癥結卻被選擇性忽視了。父母的情緒化妨礙了理智的思維,對於孩子的引導出現了偏差。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強勢吼叫並不能夠讓孩子乖乖配合時,父母們不妨嘗試一下南風效應在教育中的應用,讓孩子在父母溫和的引導下有所糾正。

三、父母應該怎麼使用南風效應教育孩子呢?

1.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

願意聽聽孩子怎麼說的父母更加能夠明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處境。父母們更加能夠明白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同時對於孩子的誤解也會有所減少。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在行為表達上自然也會更加冷靜理智。

2.給予孩子正面的激勵

當父母希望孩子的行為有所改善的時候,父母應該採用正面激勵的方式來進行引導。相較於「惡言惡語」,正面的激勵會讓孩子更加受用。父母的激勵讓孩子更加有行動力,在主觀上孩子會表現得更加積極。

3.避免過度情緒化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被情緒化所影響,在負面情緒之中的父母很容易放大孩子的錯誤,甚至是對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定義。過度的情緒化使得父母無法理智地進行問題分析,更無法做到就事論事。避免情緒化,父母的教育方式才更加柔和。

教育孩子的過程急不得,有耐心的父母才能夠得到孩子的熱切回應。溫和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自尊心被尊重,與此同時父母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回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貞媽育兒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30/147124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