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多少孩子被迫放棄童年 去追求父母想要的「成功」?

我的孩子將來大概不會發明新的癌症治癒方法,不會打破世界紀錄,不會成為身家億萬的商業巨子,也不會成為紅遍全球的影星;他可能不會成為第一個登陸火星的人,不會成為第一個倒立著爬上珠穆朗瑪峰的人,甚至不會成為第一個把長到不可思議的協議條款讀完的人。

雖說也不是沒有可能達成這些壯舉,但最有可能的恐怕是就這麼普普通通地長大,變成一個普通的成年人,過著普通的生活。就像你我一樣。

很多人應該難以接受吧。「我的孩子怎能如此平庸?」「要竭盡全力儘早開發出他們的『全部』潛力,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然而這並非我的育兒之道。

我不會逼我的孩子們放棄自己的童年去追求所謂的「成功」。

正在失去的童年時光

不知何時起,童年時光從成長、玩耍、學習,變成了邁向職業生涯的快車道。在美國也是如此。

大學畢業後成為美國東岸精英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的職業道路,是從5歲時父母給報了小提琴課就開始的——這是為了日後申請常春藤大學時能顯得多才多藝。

這種壓力不是我靠感覺在瞎說,它是真實存在的,證據充足,而且開始的時間越來越早。恐怕要不了多久,剛出生的寶寶就要收到迷你公事包做禮物了。

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下成功的標準,在疫情期間尤其如此。許多父母一邊在家辦公,一邊做家務,一邊指導孩子們完成網課學習,監督孩子上網課能占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

網上偶爾出現的「全能父母」讓我們產生了「自己能在任何時候為任何人做任何事」的錯覺,但要在工作的同時把孩子撫養、教育好,是很不容易的。你以為當全球都在居家隔離時,孩子能讓父母好過一些嗎?恐怕你沒見識過現實生活中的人類幼崽吧。

很多家長都以為別人家在按疫情前的標準,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努力學習,因此自己也得這樣做。對於如何做到這一切,流行的「育兒經」給出的建議完全脫離現實:制定時間表、保持常態化、限制屏幕時間,讓孩子們迷上書本……怎麼不建議我永久放棄睡眠,順便長出三頭六臂呢?

我本來就不奉行限制屏幕時間的做法,我的孩子們做完作業後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看視頻上,我甚至沒有假裝內疚一下。在我的「育兒經」里,只要他們不互相殘殺,幹什麼都行。我不希望他們「完美」,只希望他們能活著。

在「末日瘟疫」流行之前,我就已經在用這種末日風格養娃了。

成為第一,然後呢?

是「過度成就」的文化使父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雖然我不認同它,但我能理解。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壓力,但討厭失敗的我卻落入了一群學霸當中。因為有同伴的壓力,我可能做得不如別人,但也差不了多少。我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逼自己在每件事情上都要成功,至少在學習上一定不能輸。

我在高中和大學畢業典禮上作為優秀畢業生致了辭,但非常痛苦。(別覺得了不起,我的專業是英語。)

在高中和大學裡拔尖,並沒有給我的人生帶來什麼改變,要不是現在把它拎出來當作「沒必要」的例子,我甚至都不記得還有這檔子事。事事拔尖,只不過是我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就這樣去迎合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我無法想像如果這種壓力來自於父母,會變成什麼樣。我恐怕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發現、追求我真正的激情所在,比如寫本喜劇,打個長盹什麼的。我可能會忙到連去看心理醫生的時間都沒有。

如今,我已經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我不想讓他們感受到我曾經歷的那種壓力,不論來自於我還是他們自己。我想給他們空間,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在還長著乳牙的時候就被規劃好職業生涯。

這個想法可能跟現在的世界格格不入。沒有人認為孩子有權掌管他們自己的生活,在太多人看來,孩子只是父母願望的「延續」。然而,任何一個真正花時間與孩子們相處過的人都知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鮮明,有自己的目標和喜好——從第一天開始就是這樣

我的大女兒今年9歲,她自己選擇不參加任何運動,這要是在有些地方,我可能會因「疏於照管孩子」而被關起來。但她最近加入了一個機器人俱樂部,她覺得聽起來很有趣,而且到目前為止都很喜歡。也許她會堅持下去,並把它變成終生的事業。

也許明年她就會放棄,跑去搞合唱,或者加入跑步俱樂部,又或者突然有興致站在院子裡拿根棍子戳來戳去。

我讓她自己去探索興趣所在,這才是最適合她的。對我來說也有額外的好處,起碼我可以偷偷懶,不用為了帶她參加體育比賽而全國各地飛來飛去。

然後進入高薪行業,

就完美了嗎?

現在的家長都覺得,如果沒有在方方面面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就好像辜負了孩子。會擔心如果孩子沒有擠進最好的學前班,就沒法考進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重點班,無法考上他們(或者說是家長的)夢想中的大學。這樣就無法找到家長一直想要的高薪工作

「我是為你好。」

這就是為什麼剛懷孕的年輕夫婦在孩子還沒出生時,就開始在「頂級」學前教育機構的招生申請名單上登記。提高數學和科學課的分數,再早也不為過,是吧?

但父母並非想推他們的孩子走向「成功」,而是想把孩子推向一類「非常具體的成功」。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搬去價格高到離譜的學區房,這樣孩子就能上「好」學校,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但這裡的「好」只是「財力雄厚」或「工資很高」的委婉說法。

家長受到社會制度的誘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地位很高的醫生、律師或企業高管,得到非常可觀的回報。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多麼高昂的代價他們都願意付出。

這個標準很不公平。低收入人群不可能搬到價格翻三倍的學區房;而那些能負擔得起的人,自己或他們的孩子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孩子會將這種壓力內化,如果一個家庭搬家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更加學業有成,那這個孩子最好能拿出最高水平的表現。要不然……畢竟,沒有人希望花了這麼多錢,孩子還只拿到「良」或者「及格」。

自己的人生,讓

孩子自己去選擇吧

但是,專注於優秀不是一件好事嗎?對孩子們來說,不是。現今世界,孩子們的身體比以往都更要安全,但精神上卻無比壓抑和焦慮,成功的極端壓力是因素之一

2014年一項對16項科學研究的綜述認為,之前在專業人士和大學生中記錄到的倦怠耗竭,現在明顯存在於高中生群體中,這增加了他們焦慮和抑鬱的風險。

孩子們感覺到來自父母、社會和自己的壓力,要求他們永遠不要出錯。自1980年代以來,學生中的完美主義一直在增加,而且沒有任何放緩的跡象。其結果是對這一代孩子來說,他們的目標是變得既富裕又不幸福。

真是跟完美背道而馳。

我明白為什麼父母們會有壓力。收入不平等正處於近50年來的最高峰,而隨著新一輪經濟衰退逐漸逼近,似乎只有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獲勝才會有安全感。一個大學學位可能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所以很自然地,父母們——尤其是那些受薪階級或中產階級的父母——就會拼命驅使自己的孩子取得一個學位。對於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已經勝券在握的富裕家庭來說,這似乎沒那麼緊要,更像是鍍一層金,增加個人價值。

但無論一個家庭的收入水平如何,學業壓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都是一樣的。拔苗助長會遏制他們的成長,而這種負面影響永遠無法從標準化的考試成績上表現出來。「優秀」和「傷害」攜手同行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

「啊?你是說我不應該想方設法,讓孩子在將來賺大錢?」

沒錯,我就是這個意思。

放鬆心態吧。我只給自己的孩子設立了三個目標,這些目標與「成為世界首富」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要達到這三個目標,我就覺得他們是成功的成年人了:

1)能自己養活自己

2)別成為連環殺手

3)不會把自己遇到的問題都歸咎於我

歸根結底,不管你是放養式育兒,還是當他還在子宮裡時就給他讀SAT預習題,你都無法控制孩子的未來。你能做的是給孩子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工具,避免讓他們用考試成績或薪資水平來定義自己。你能教給孩子的最偉大的東西,就是如何去尋找自己的意義和成就感。無論成績如何,掙錢多少,只有在成長過程中明白這一點的孩子,才能真正走在生活的前面。

最近,我帶著大女兒去公園,教她打塑料棒球。雖然外面有點冷,風也涼颼颼的,但我們還是打完了九局,一起玩得很開心。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給高校招生辦留下什麼深刻印象。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得是有組織的運動或比賽,或者非要跟獎學金掛上鉤。

我對大女兒的夢想並不是讓她上一所名校,再找到一份金光閃閃的996工作,進入什麼行業頂尖的top1%。我的夢想是希望她有一天也能有閒暇時光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打球,如果她決定要孩子的話。

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平庸。

我不覺得我的孩子們「平庸」。事實上,他們可能高於平均水平,每個父母都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孩子的。但我不會讓他們擔負不切實際的期望,比如成為最聰明、最富有、最有名的人,或者其他什麼出現在熱搜榜上的人生目標。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快樂、健康,能自由地追尋所愛之物。

在有些人看來這很普通,但對我來說,這樣的生活才最不平凡。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果殼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05/147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