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北游:美國會變成大號底特律嗎?

作者:

美國東北部城市底特律,在20世紀曾經無比輝煌。

美國第一條水泥馬路,誕生在底特律;

美國第一盞紅綠燈,誕生在底特律;

美國第一條高速公路,誕生在底特律;

美國第一家百貨商店,誕生在底特律。

1896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麥克大道租用的廠房裡製造出了他的第一輛汽車。

1908年,福特T型車下線,這款價格低廉的汽車正式開啟了美國全民汽車的時代。

得益於底特律地理位置的優越,貿易與航運的便利,通用、克萊斯勒和福特汽車,這美國汽車「三巨頭」在上個世紀初共同締造了美國汽車產業的輝煌傳奇,自此,底特律被譽為「世界汽車之都」。

在鼎盛時期,底特律一年的汽車產量就占到了全世界的90%。

蓬勃發展的汽車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美國南部的求職者蜂擁而至。到20世紀50年代,短短50年,底特律人口就從20萬膨脹到了185萬,成為美國第四大城市,僅次於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人均收入更是美國最高。

經濟發達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繁榮,美國現代流行音樂一多半發源於底特律這座「音樂之都」,眾多爵士、節奏布魯斯、搖滾、流行音樂明星和音樂家都從底特律走向全美國,大放異彩。

其中,最為中國人熟知的就要算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遜了。

然而,盛極一時、風光無限的底特律,卻在2013年12月3日,被正式宣告破產,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市政府。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底特律由盛而衰,直至破產的境地呢?

無他,黑人民權運動的激進化和汽車工會的強勢。

底特律衰敗之路幾乎就是底特律「黑化」之路。

先來看人口數量。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統計數據,底特律以71萬的人口位列全美第18大城市,比鼎盛時期的185萬人減少114萬,降幅62%,是60餘年來美國人口減少最多的城市之一。

再來看人口結構。

現在底特律市71萬人口中,黑人占比82.7%,白人占比10.6%(7.8%為非西班牙裔白人),亞裔占1.1%,印第安人占0.4%,太平洋島國裔占0.02%,3%為其他種族,且白人與亞裔多數聚居於郊區,市區絕大多數居民是黑人。也就是說,現在的底特律基本是座以黑人為主體的城市。

很難想像,在幾十年前,這座城市的主體居民還是白人。這種顛倒乾坤的「城市易主」是如何發生的呢?

事情源於發生於1967年的黑人大騷亂。

那一年,美國黑人掀起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活動,抗議活動席捲了美國全國32個州114座城市。

在底特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的情緒卻因一件小事而演化成一場規模空前的大騷亂。

7月23日,警察在搜查一家無證營業的黑人咖啡館時與咖啡館內的黑人發生了衝突,於是警察逮捕了十幾個涉事黑人。

這一行動立刻點燃了黑人壓抑的怒火,引發了騷亂,並迅速蔓延到了整個市區,全城陷入一片混亂,白人成了被攻擊的目標,​​許多房屋和商店被砸被燒,全市火光沖天,火警多達1600多起,十八個街區一片焦土,全城的商店關門,學校停課,企業停產,經濟損失難以計數。

這場暴亂規模浩大,來勢兇猛,當地政府無力招架,只得向聯邦政府求助。

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萬不得已,出兵五千入城鎮壓,才平息了騷亂。

事後統計,這場大騷亂,共造成43人死亡,數千人受傷,7200多人被捕。

雖然騷亂平息後城市秩序得以恢復,但底特律已經元氣大傷,並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後遺症。

這座風頭一時無兩的明星城市,從此開啟了迅速墜落之路。

1、三大汽車業巨頭因騷亂全部停工停產,遭受重創;

2、白人中產階級自此開始大規模逃離,市區人口銳減;

3、隨著人口銳減,稅基萎縮,服務業受創,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陷於癱瘓;

4、隨著20世紀70年代美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下降,三大汽車公司在與日本、歐洲廠商乃至新興韓國廠商的較量中節節敗退20餘年,進一步加劇了底特律的衰敗;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即使白人中產階級逃亡,隨著強大的美國汽車產業富裕起來的黑人中產階級還在,按理說,假以時日,汽車產業會逐步走出混亂和低迷,不至於傷筋動骨。

然而,白人群體和黑人群體有個巨大的現實差別,和白人群體相比,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文化的不同,黑人群體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

尤其是底特律因為汽車工業的需求,吸納了大量來自南方的低端黑人勞動力,他們的職業拓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全不能和白人相提並論。

所以在大批白人中產階級離開後,職業空缺無法及時補上,給底特律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激進化的黑人民權運動不但重創了底特律汽車工業,而且由於高素質人才的大量流失,城市管理水平和資產價格一落千丈,救護車進33%還能用,40%的交通信號燈無法使用,警員對報警響應遲緩,出警時間平均58分鐘,刑事破案率只有8.7%……

與此同時,犯罪率卻大幅攀升,一直居高不下,是美國犯罪率最高的幾座城市之一。

尤為滑稽的是,在2017年底特律市首輪市長選舉中,參與競選的8名市長候選人中,竟然有一半都是曾經的重刑犯。

「犯罪之都」實至名歸。

如果說黑人民權運動的激進化給了底特律致命一擊,那麼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簡稱UAW)的強勢則是底特律迅速墜落的另一大推手。

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被美國媒體稱為汽車業的「活癌症」。

1935年通過的美國全國勞工關係法案為工會的集體議價提供了一個有保障的框架。該法案規定,雇員享有自發組織、建立、參加工會,通過自己選出的代表進行勞資談判的權利。

自1936年起,UAW便開始罷工。成立的最初幾年,UAW的強勢作風就展露無遺。通過連續三次針對三大車廠的大規模罷工,各個擊破,在1941年完成對整個底特律的征服。

我們用通用汽車的一組數據,來看看UAW給工人爭取到的是什麼?

通用汽車的本土工人,時薪高達70美元,每生產一輛汽車需要承擔的員工醫療保險為1500美元。

光這麼說,可能還不夠直觀,我們來對比下日本豐田汽車。

豐田汽車的工人時薪為53美元,醫療保險為97美元。

也就是說,豐田的人工成本,只有通用汽車的十分之一。

另外,通用汽車還以15萬美元的年薪,供養8000多名全薪下崗工人,為近50萬退休員工及其家屬支付終身退休金和醫療保險,每年支出高達數百億美元。

這些高到令人咂舌的福利,讓人不禁好奇,美國汽車公司是如何活到今天的?

由於上個世紀中葉,美國市場對汽車的需求不斷擴大,車廠的利潤增長還可以勉強抵消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三大汽車公司管理層並未意識到未來會遭遇巨大的危機。

到了1980年代,隨著日本汽車廠商大舉進入美國建廠,他們成功繞開UAW對勞資關係的壟斷,雇用非工會會員,25年間就建起了24間工廠。

隨著汽車行業競的爭加劇,美國三大巨頭這種高福利和高工資模式難以為繼。

外國的汽車生產模式的更加靈活,技術改進以及更新更快。

尤其是日本的汽車後來居上,其產能和效益都遠高於美國。據統計,日本車企工人每人每年生產汽車67輛,而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工人年產汽車只有21輛。並且日本的生產設備更新也比美國要快得多,前者14年,後者39年,幾乎半個世紀沒變化。

即使在經營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汽車工會卻依然毫不妥協,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底特律三大巨頭陷入生存危機。美國國會同意以國家資本救助底特律三大汽車廠,條件之一是受救助的汽車公司,須在2009年底前將其美國雇員薪酬降到在美國設廠的日本同行雇員的薪酬水平。

但即使面臨破產的邊緣,即使僅僅是要求和同行雇員的工資一樣,都遭到了UAW的拒絕。如此不負責任的舉動,引起美國輿論一片譁然。

不但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的強勢導致了底特律汽車工業的危機,福利制度的不合理也滋生懶惰寄生。

美國不少州的福利政策規定,貧困家庭按每個孩子每月400美元的標準可以拿到福利補貼,供養孩子直到18周歲。

於是很多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黑人,就靠家庭多生養孩子來維持生活。

他們雖擺脫不了貧窮困頓,卻能依靠高福利自得其樂,不工作也不用離開,就這樣在底特律聚集、沉澱下來並繁衍下去,形成龐大的寄生群體,這種寄生群體又滋生犯罪,導致高素質群體加速離開底特律。

從曾經的明星城市,到今日的犯罪之都,底特律的興衰史讓人唏噓。

依託五大湖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給予的豐厚積累,底特律一把好牌,卻打的稀爛,其中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本意擺脫自身境遇的黑人民權運動為何會走向激進?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

工會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努力中,為何會完全不顧及資方的權益,自身為何演變成了一個腐化墮落的官僚組織?

個中意味,值得玩味。

底特律的教訓再深,也不過是一個城市,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危害可控。

真正的問題是,當同樣的邏輯不斷的複製粘貼,形成無法阻擋的強大慣性,最終會否動搖美國的立國之本,把美國變成個大號的底特律?

這並非危言聳聽。

美國小將們圍著被推倒的哥倫布雕像載歌載舞

看看因「弗洛伊德事件」席捲全美的革命浪潮,我們就知道,一切皆有可能。

今年的11月,答案揭曉,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北游獨立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12/147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