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經濟增長數據與實際不符引質疑

中共官方7月16日公布的第二季度經濟強勁增長3.2%,比市場最樂觀預測還要好,令大部分人感到驚訝。

《華爾街日報》7月23日報導,中共官方近期公布的許多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出現強勁反彈,但有不少機構和經濟學家對這些數據抱有懷疑態度,並進一步加劇了相關爭論。

對中共官方數據的質疑並不是新鮮事,早在2015年英國《金融時報》9月的一篇報導就指出,西方經濟學家、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的共識就是,那些認為中共官方數據值得相信的人會招致嘲笑,說這些人天真已經是客氣了,稱他們為中共宣傳的幫閒則更為恰當。

最近的研究為外界質疑中共官方數據的話題提供了新的素材,其中包括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一份新報告,其標題是「中國:第二季度反彈令人印象深刻,但可能高估了。」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結論是,中國經濟第二季度的反彈可能不假,但實際情況可能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強勁。

經濟學家們早已注意到,中共官方名義增長數據與其他周期性指標的一致性遠遠好於實際增長數據。此類周期性指標包括貨運量和企業利潤等。官方名義增長率未根據價格變化的影響進行調整。

對此,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與美國和德國使用更精確的通脹指數來調整國家帳目中的工業產值不同,中國依靠的是其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然而,PPI容易受重工業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例如,全球能源和金屬價格在2020年初暴跌,而中共官方數據顯示,6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升至4.8%,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其中,數字科技屬性較強的高科技製造業保持高增長、同比10%;汽車製造業同比抬升至13.4%;電子設備、電氣機械製造業也分別升至12.6%、8.7%。這個情況與2014年和2015年一樣,當時就有許多經濟學家懷疑中國的實際增長數據看上去過於樂觀。

尤其引發質疑的是,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1%,而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投資部分卻增長了1.5%。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對新資本財貨和土地等的投資。

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造成這一巨大差異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庫存迅速增加。庫存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中,但計入整體投資。

中共官方6月數據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國家驅動的產業,其結果就是生產超過需求,造成中國上半年的庫存大幅增加。2020年前五個月的工業庫存較上年同期增長4.3%。此外,庫存迅速增加的同時價格出現快速下跌,這一不尋常的現象表明,庫存的「實際」增幅確實很大。

庫存的增長或許有助於解釋總體投資保持得相對不錯的原因,但這對未來並不是個好兆頭,由於價格仍在下跌,企業不可能永遠增加庫存,除非中國消費者再次開始花錢,企業可以消化庫存並使盈利狀況好轉。

然而,零售業數字並不景氣,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1.8%。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義下降5.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9.3%。

基於經濟下滑的現實,在未來收入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居民將更傾向於將收入儲存起來用於未來清償房貸或防範失業風險,而不是用來消費。

如果消費需求繼續低迷,中國企業增加產能就是無意義的,因為這只能使庫存繼續增加,但無法增加收入,企業的生存將出現問題,中國經濟增速維持3.2%或略低一些的增長率將非常艱難。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25/148101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