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父母對孩子哭窮 不是在教育 而是在投毒

有些家長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反覆念叨自己工作的辛苦,經常說出「我自己都捨不得買」這種話,整天把缺錢掛在嘴邊。

其實站在家長的角度,他們只是想讓孩子明白賺錢是非常辛苦的。希望孩子懂得錢來之不易,以後能夠節約用錢。

也希望他們能夠懂得父母對他們的愛,盼望著孩子也能夠像自己無條件愛他們一樣愛自己。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經常對孩子說這些話便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孩子不僅不會朝著父母所想的那樣發展,他們還可能會形成一些不好的特點,甚至可能一輩子都被這些話束縛,成為心理上的「窮人」。

你對孩子哭窮,並不是在教育,而是在投毒。

首先,父母經常談錢、把「錢」掛在嘴邊,會導致孩子對錢給予額外的關注,過早地接觸物質利益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孩子尚小,正處於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父母的這一行為會使得他們頻繁地思考錢是什麼,錢意味著什麼,這會使得孩子把對學習知識、增長技能的注意力轉移到錢上來。

父母對錢的重視還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對於新時代的兒童,本應把道德品質和知識水平放在其價值系統的首位。

但是受到這類父母的影響,他們可能會過早地認識到錢的重要性而對錢表現出一種偏好。

由於兒童價值觀尚未成熟,社會化尚未完成,因此他們對錢所表現出來的偏好通常是不成熟的。

例如,新聞中那些偷父母的錢去網咖打遊戲,以及那些給主播刷上萬元禮物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受到其父母的影響,從而對錢表現出一種過度的偏好。

因此,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談錢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阻礙他們的心理發展。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上,引導孩子形成高尚的價值觀。

其次,有些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說「你看我賺錢多辛苦,其實我們家並不富裕」,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不正常的道德觀。

道德觀是關於評價某一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是否受到他人讚揚的一種觀念或評判標準,其功能是道德評判和行為定向。

例如,在一個人的觀念中,他認為違反法律就是不道德的,遵紀守法就是道德的,因此當他看到他人違反法律時,就會認為他不道德,覺得他是一個壞人,而不管其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有利影響。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中的主角為了幫助窮人們治病,不惜以身犯法,偷渡送藥,以此來挽救他人的生命。

對於這一事件,道德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英雄,因為他為了幫助他人而甘冒風險,有人認為他是壞人,因為他違反了法律。

可見,道德觀不同,對同一事件的評價也就不同。

之所以說這些,是想讓各位父母明白,經常在孩子面前念叨「家裡窮,我賺錢很辛苦」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形成扭曲的道德觀。

這會讓他們認為滿足自己就是不道德的,而壓抑自己的欲望就是道德的。

幫父母節約錢就是道德的,而用父母辛苦賺來的錢就是不道德的,這無疑是一種不正常的思想,可能會導致孩子壓抑自己的正常需求。

此外,於法律上來說,父母有撫養孩子的義務,於情感上來說,你自己生的孩子,你不花錢對他好,誰對他好?

對於家長來說,他們說出這些話的出發點或許有所差異。

有些父母說這些話純粹是一種抱怨,是為了發泄自己對工作或者生活的不滿,如果只是偶爾說一說,則影響不大,孩子通常不會深入思考,也就不會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

但如果天天都抱怨,則會使得孩子也養成抱怨的習慣。

他們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不會沉穩冷靜地處理問題,而是會發脾氣、哭鬧,而這一切都是跟父母學的,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總之,作為家長,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這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品質,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在工作中努力奮鬥、不斷學習,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因為「言傳」永遠不如「身教」。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28/148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