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人生 有這四種「後知後覺」的福氣 你若悟透 就要恭喜了

作者:

古語有云:「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能夠說出這番話的人,一定是很有故事,飽嘗人生之滄桑,歷經人生之起伏。

人生的有些道理,只有等我們經歷了某些事情後,才能深刻領悟。可惜,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因此我們要多聽聽過來人的經驗,聽聽老祖宗的忠告,向聰明人借智慧,聽人勸,吃飽飯。

處世奇書《菜根譚》中總結了:人生中的四種「後知後覺」的福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真正聰明的人,都有這四種「覺悟」,越早覺悟,福氣越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01、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

這句話的意思是:住在低矮的地方,才知道攀登高處的危險。

這句話還可以引申為:當我們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才會醒悟之前犯了很多愚蠢的錯誤。如果我們處於順境的時候,懂得居安思危,懂得小心謹慎,也不至於遭受今天的挫折和失敗。

正如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所說:「人生只有一個定理,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人要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爬得越高,摔得越狠,這是自然的「盈虛之理」。

同時,如果我們在遭遇了人生失敗,經歷大起大落後,也要學會看淡,養成「寵辱不驚」的心態,即便是粗茶淡飯,也能夠心安理得。

經歷了失敗或人生低谷,我們才知道「平平淡淡就是幸福」,活著真好。有了這種覺悟,即使以後沒有成就一番大事業,我們也會身心富足,福氣多多,因為好心態比黃金還貴重。

02、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靄;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黑暗的地方待過之後,才會發覺明亮的光線過於耀眼。

這句話還可以引申為:我們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才會覺悟當初過於愛憎分明很傻。心智越來越成熟,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眼中看不見的人或事物越來越少,因為我們變得更加寬厚包容了,懂得藏污納垢,不再是「人至察則無徒」。

其實,人生並不是「非黑即白」,還有很多灰色地帶。人也是如此,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因此,我們過於愛憎分明,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也會引起得罪很多人,幹不了什麼事情。當我們內心沉穩後,再回想起當初「鋒芒畢露」的樣子,就會覺得很傻、很天真。

糞土裡所生的蟲是最髒的蟲,可是一旦蛻化成蟬後卻只喝秋天潔淨的露水;腐爛的野草本來不會發光,可是一旦孕育出螢火蟲後,它卻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閃閃發光。由此可見,潔淨的東西常常是從污穢中產生,光明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產生。

所以,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黑暗與明亮,甚至有時候還要「知其白,守其黑」。正如老子《道德經》第28章所寫: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黑暗,甘願成為天下的範式。甘願做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而恢復到真朴的狀態。當我們覺悟了「晦與明」,很多困惑自然解開,福氣也不請自來了。

03、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

這句話的意思是:經歷了寧靜平和的日子後,才知道奔波走動的辛苦。

人都好動,但是靜下來才能悟透很多人生的道理,提升思維,增長智慧。正如古語所說:「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儒釋道三家都是欣賞「靜能生慧,寧靜致遠」。

人生難得一清閒,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有無謂的牽掛,而最大的災禍莫過於多心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無事清閒的幸福;只有心寧氣平的人,才知道多疑的禍害。

老子《道德經》中甚至說「靜能悟道」,第16章寫道:「致虛,極;守靜篤」,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

人生的喧囂終歸是要趨向於平靜,就像大風大浪過後,終究是風平浪靜一樣。人生有起有落,有挫折也有成功,靜下來才會發現:之前做了很多錯事,自己虧欠身體,虧欠家人,虧欠朋友。當我們能夠覺悟「一靜一動」的關係,也就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也能夠更腳踏實地,好福氣也不請自來了。

04、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

這句話的意思是:習慣了沉默寡言後,才知道過多的言語會使人煩躁不安。

回望自己年少無知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說了許多大話、狂話、胡話,也吃了「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虧,因此現在變得愈加沉默寡言。有的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沒人訴說,甚至是不能說。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孤獨,無論與他人關係再好,也是無法與人訴說,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當我們經歷多了,才會發現沉默是金,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早就告誡過人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易經》更是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古人認為言語少的人更容易大吉大利,而話多的人顯得心浮氣躁,福氣也少。所以說,當我們覺悟了「默與躁」的關係,也會更加智慧地做人做事,因此多福。

05、結語:

年輕的時候,我們「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成年以後,我們「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人生也是如此,有以上四種「後知後覺」的福氣——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露,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你若悟透了,就要恭喜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17/149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