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太突然!香港知名導演去世 這種癌廣東人易得

香港導演陳木勝今早不幸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以《衝鋒隊怒火街頭》(1996)、《雙雄》(2003)、《新警察故事》(2004)、《保持通話》(2008)及《掃毒》(2013)等影片5度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陳木勝導演,劉德華和吳倩蓮主演的《天若有情》更是傳世經典。

20世紀80年代,陳木勝進入香港無線電視台工作,1983年成為杜琪峯的助理導演,幫助杜琪峯執導了《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等電視連續劇。

1987年,陳木勝得杜琪峯的引見出任執行導演,1990年執導了由杜琪峯監製,林嶺東、王晶策劃的混混愛情電影《天若有情》,該片是陳木勝的導演處女作。

《天若有情》是陳木勝的導演處女作。

1998年,導演了成龍編劇並主演的動作電影《我是誰》,這是陳木勝首度和成龍合作,隨後還合作了《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等。

2013年,陳木勝編導並監製了致敬老式港片的動作電影《掃毒》,該片由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三人聯袂主演,總票房近2.2.億。

《掃毒》

陳木勝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由甄子丹謝霆鋒主演的《怒火》,影片於去年底已殺青。據港媒報導,他於拍攝電影期間已感身體不適,之後去做了檢查,不幸驗出已患上鼻咽癌末期,到拍攝完成已無能力做後期,需交由他人繼續工作。

《怒火》由甄子丹和謝霆鋒主演,去年底已殺青。

陳木勝導演不幸離世後,圈內眾多人士紛紛惋惜。《戰狼》系列編劇劉毅接受南都採訪時表示,陳木勝是自己喜歡的導演,也是香港電影剩下不多的中堅力量。

鼻咽癌俗稱「廣東癌」不少患者發現時已為晚期

「70%以上初診鼻咽癌患者已處於中晚期,這主要與鼻咽癌發病部位隱匿、早期症狀不特異有關。」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馬駿教授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鼻咽癌會逐漸侵犯顱腦和神經、轉移到頸部淋巴結,甚至肺部,症狀會越來越嚴重!

據悉,鼻咽癌是中國南方地區高發的一種惡性腫瘤,通常特點是好發於中壯年男性,40至70歲為最高峰。特別是廣東的中部和西部的肇慶、佛山和廣州地區是中國的高發地區,所以又叫做「廣東瘤」或「廣東癌」,是唯一以地域命名的腫瘤,馬駿教授表示,出現地域性聚集的原因與他們攜帶一種易感基因有關。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醫生鄭榮輝博士項目組統計分析發現,鼻咽癌患者從發現自己耳鳴、涕血、頸部腫物後到醫院就診的平均間隔時間為4.7個月,因而不少患者就診時已至疾病晚期,治癒率顯著降低;同時統計分析還發現,如果鼻咽癌患者發現自身不適後1月內到醫院診治,患者平均分期為II期,治癒率高達80~90%以上。

馬駿教授表示:「得了鼻咽癌並不可怕,因為早期鼻咽癌的治癒率接近100%,而中晚期療效明顯差過早期,所以早診早治,是治療鼻咽癌的重中之重!」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鼻塞、鼻涕裡帶血、頭痛…這些症狀和感冒非常相似,但也和鼻咽癌的早期症狀雷同,馬駿教授表示:「如果是感冒引起的鼻塞和鼻涕帶血,那麼在短期可以恢復,但是症狀若一直持續且有加重(頭痛也是一樣),尤其是清晨第一口痰中帶血,那就要及時到醫院確診,如果有腫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更要小心!」

鼻咽癌早期症狀:

鼻塞、涕血、特別是回吸性涕血(早晨刷牙漱口的時候回吸鼻子吐出一口帶黑色血絲的痰)、耳鳴以及聽力下降。

鼻咽癌晚期症狀:

常見症狀是頸部包塊,臉麻,持續性頭痛,復視,如果出現長期的骨頭痛,持續咳嗽,胸痛,甚至咳血,腹水,那已經是非常晚期。

哪些因素與鼻咽癌有密切聯繫

1、遺傳因素:

(1)家族聚集現象:許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

(2)種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見於黃種人,移居他處或僑居國外,其後裔仍有較高發病率。

2、病毒感染:

1964年首次從非洲兒童淋巴瘤的活檢組織中建立了一株可以傳代的淋巴母細胞株。電鏡下可見皰疹型病毒顆粒,由於它具有與皰疹病毒家族其他成員不同的特性,所以又命名為EB病毒。

3、環境因素:調查顯示,

廣東省鼻咽癌高發區內的嬰兒,在斷奶後首次接觸的食物中便有鹹魚、腊味。食用鹹魚及醃製食物是中國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與食鹹魚的年齡、食用的期限、頻率及烹調方法有關,這些食物中都含有亞硝胺前體物亞硝酸鹽。

鼻咽癌高危人群是哪些?

1、具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具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

2、長期居住在鼻咽癌高發地區的人群,比如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和江西,香港以及東南亞;

3、EB病毒感染者,特別是EB病毒定量檢查持續增高者;

4、不良生活習慣者,如嗜菸酒,好醃製食品;

5、生活工作環境污染嚴重者;

6、有可疑症狀體徵者,如血涕血痰、耳悶耳鳴、鼻塞頭痛、頸側腫物和鼻咽炎症者。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最為重要。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24/149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