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高學歷人才在中國的出路也就這幾條 其餘人還想出路嗎?

—高學歷人才出路也就這幾條

作者:
一位師兄是美國頂級大學博士,目前在top2教書,正在為轉正奮鬥中。按他的評價,對於大部分名校博士而言——「遇到有地方政府能重視文憑給個飯碗,其實很不錯了」。

高學歷人才批量進入政府機構,把基本規律捋一捋,還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是學術圈基本規律——嚴重供大於求、高淘汰率、拼天賦和運氣、門檻快速提升,大部分博士的出路只能是脫圈,無論被動還是主動。

就不說出路狹窄的基礎學科,以相對好就業的經濟學為例——美國每年生產300+的華人經濟學博士(還不包括會計等相關學科),這是供給端。

需求端呢——每一所國內好大學,每年能提供不到一隻手的經濟學教職,像清北每年就兩三個坑。

而且,這些工作崗位基本是「臨時工」,需要經過五六年的自我證明,面臨1/3到一半、甚至更高的淘汰率,才有可能轉為永久教職——產出不達標的自謀出路。

對經濟學博士還好,圈外的路子也不少,但對一些基礎學科就很痛苦了。

以及,現在後浪們的實力越來越強,對許多30多歲的年輕高校老師而言,他們的壓力來自於——自己的努力速度不一定趕得上高校教職門檻的上升速度,以及轉正門檻的上升速度。

以這位哈佛博士為例,新聞出來當天,水木的「青年教師」版就討論得差不多了——在南大的五年裡,其學術產出有限,只能脫圈。而能成為深圳南山區的處級(or副處?),算是很棒的出路。

一位師兄是美國頂級大學博士,目前在top2教書,正在為轉正奮鬥中。按他的評價,對於大部分名校博士而言——「遇到有地方政府能重視文憑給個飯碗,其實很不錯了」。

如今清北每年合計生產3000名博士,很快會達到4000甚至更多,學術路線哪有那麼多坑。

我自己也正在帶一名本科和博士都是top2基礎學科的實習生,他的本博成績都很優秀,也有頂級論文產出,基本算是我國本土培養出來的最優秀的博士。

上周和他吃飯時聊了聊出路,基本就幾條:

1、學術路線:知名高校想都不要想,頂多去本行業的研究所上班,一年一二十萬

2、選調到地方政府

3、轉行網際網路當程式設計師

4、轉行基金行研等,到金融圈

5、去培訓機構當老師

其中3、4、5從經濟利益上都比1要好很多,而他也不想當公務員。

最後,還是我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規律——雖然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但會存在一些能調控巨量資源的工作崗位,其收益很高。

比如信息業巨頭、優質的金融機構、以及掌控最主要生產資料的政府。

特別是第三條路,由於我國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稅收、信貸等等資源極其豐富,很多崗位掌握的生產資料要多於特大型企業的核心崗位,其本質上是「PRC集團」在招管培生。

基層政府確實也缺高學歷、見過世面的人,很多資源被有意無意的錯配,不能再讓這些生產資料讓土老帽來管著。

於是要麼靠「高職位、高潛力」的職業發展路徑來吸引名校學生,要麼像部分發達地區一樣直接現金化貨幣化(以大部分基礎學科博士走本專業極難企及的收入)。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北京塞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29/149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