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一直喝燒開的自來水 不喝礦泉水、純淨水 對身體產生哪些影響?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件事,就是一個普通的人3~7天不吃食物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但若是不喝水則很難維持生命,因此水被譽為「生命之源」。

除此之外,水是生命之源還因為地球上的生命既起源於水,而且水是也是組成生物體最重要的物質,同時水還是吸收、輸送營養營養物質以及新陳代謝的介質,如果生命一旦缺水且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因失水過多而死亡。

例如水約占人體組成的70%(性別、不同年齡段有差異),當人體失水大於6%時,就會出現口渴、甚至發燒等症狀,而失去10~20%的水分時就會因脫水出現昏厥,嚴重者甚至是死亡,因此出入沙漠這種乾旱之地要提前備註飲用水,並且要學會沙漠求生的一些必備技能,如尋找水源、利用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收集露水等。

通常情況下,一個年輕人每天要喝2500毫升左右的水,這樣才能滿足人體對水分的正常需求。雖然水是地球上最廣泛的一種物質,總儲量達到了13.6億立方公里,但受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能供人類直接飲用的水卻相對有限。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供人類喝的水的種類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自來水、純淨水、礦泉水這3種,那麼到底喝哪一種水最有益於身體健康呢?下面就對這3種水作一下簡要的分析。

1、自來水

自來水實際上就是由原水(飲用水水源地的江河湖泊等地表水或地下水)經過人工處理而來的,由於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原水裡含有各種雜質、細菌或病毒,直接飲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需要經過過濾、淨化、消毒等多道工序的處理。

通常情況下,自來水公司會在飲用水水源地設置取水口,並安裝過濾板過濾掉明顯用肉眼能看到的一些雜質,然後通過管道將水輸送到淨化池、抽水站並先後完成混合、絮凝、沉澱、過濾以及消毒這5道工序,最後通過管道加壓輸送到千家萬戶。

原水在混合、絮凝處理階段,會用到硫酸鋁、聚合氯化鋁、三氯化鐵等具有吸附作用水處理劑,加速水體中粒徑較小或質量較輕等不易沉澱的雜質從水中沉降或分離。而在消毒處理環節常用的是加氯消毒,並且除了要確保管道用水一端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此達到控制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起到預防污染的目的外,還要定期留樣檢測,確保居民用水安全。

並且為了確保原水達標,我國明確規定嚴禁在飲用水水源地開辦污染性企業和從事家畜家禽等的養殖活動,以確保自來水取水端水體不受污染。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自來水管網由於線路長,且以鋼製管道為主,橡膠或塑料製品為輔,受管道老化或出水端水龍頭生鏽污染等的影響,末梢所出的自來水並不能完全排除不受二次污染,故而不建議直接飲用自來水,而是要煮沸之後喝最科學,不然有可能。

2、純淨水

純淨水顧名思義就是不含任何雜質、細菌或病毒的H₂O,成分簡單到只有水,因此可以可直接飲用。純淨水是將天然水經過多道工序如蒸餾法、反滲透法等處理、提純和淨化而來的並灌裝在經過消毒處理的容器內封裝。

由於純淨水在製備、灌注、封裝以及物流等環節都遵守嚴格的標準化作業,且裝純淨水的桶始終是密封狀態,只有購買人才能打開,故而只要在保存期限內一般是能直接飲用的,不需要煮沸成「涼開水」。

3、礦泉水

礦泉水指的是在地層深部循環形成的、未經污染且含有國家標準規定的礦物質(如礦物鹽、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氣體等)及限定指標的水。

從礦泉水的定義不難看出,「未經污染」和「含有國家標準規定的一定量的礦物質」就說明礦泉水的原水不是一般的淺層地表水,除了對水質有著極高的要求外,在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鋰、鍶、鋅、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矽酸、游離二氧化碳和溶解性總固體這九項還必須有一項或一項以上達到界限指標的要求。

由於礦泉水水質非常好,且含有一定量的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對於缺乏微量元素的人來說,喝礦泉水能夠所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對於小孩尤其是嬰幼兒來說,建議不要喝礦泉水,喝燒開的自來水或純淨水就行,因為小孩子的腎臟還比較脆弱,礦泉水喝多了很容易導致小孩腎臟出現毛病。

總結

從上述介紹中不難得出,實際上自來水、純淨水、礦泉水這三種生活中常見的水對原水的要求都比較高,而且都需要後續一系列人工加以處理,最後才能成為飲用水。也就是說,只要水體未遭受污染且無雜質,「生水」也好,開水也罷都能直接拿來喝,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健康方面的消費意識越來越強,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高端的飲用水品牌,而且為了尋找優質水源地,一些企業也曾嘗試去貝加爾湖這種人煙稀少的地方當大自然的搬運工。

其實,相比選擇喝哪一種水,怎樣科學地喝水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問題。通常一個成年人一天要喝2500毫升左右的水,但很多人都是口渴了才喝水,而不知道一天之中什麼時候喝水、喝多少也是很有講究的,例如早上起來喝水能夠及時補充夜晚失去的一部分體液,中午天熱的時候適當喝水能夠避免「喝了還渴」等現象的出現。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地理那些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11/149948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