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膝蓋痛就要換人工關節嗎?退化性關節炎治療7大 QA一次說清楚!

「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其實很高。」豐榮醫院骨科教授級醫師陳天雄說,在60歲以上,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而到了70歲以上,大約有60~70%左右的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只是程度輕到重的差別而已。」

而隨著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14%),還有生活飲食作息的改變,包括過重的人變多、運動習慣不良等原因,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或許還有往上增加的可能。

為什麼會退化性膝關節炎?

陳天雄教授說,是否有過外傷、年齡、遺傳、體重,還有性別帶來的荷爾蒙變化,都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

外傷:因為外傷引起關節面變形,或者外傷改變了肢體受力的角度,都會造成外傷性退化關節炎

年紀:一般來說,大約在60、70歲左右,關節的軟骨就會因為長期的耗損用盡,所以會開始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狀況出現。

遺傳:一家人都是O型腿,關節內側受力比較大,久而久之就會退化。

體重:關節的負重程度,是以體重來計算,體重越重,關節承受力量越大。

性別:統計發現,女性患者比男性多1.5~2倍,推測是荷爾蒙造成。

陳天雄教授也提到,雖然運動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但是過於集中使用同一個關節,最後也會造成關節的磨耗。譬如說爬山是好的運動,但是膝關節在爬山的每一步,所承受的力量是體重的4~5倍,關節的吃力可想而知。所以聰明的選擇運動,是平均使用不同的關節,這樣就可以分散集中使用某一個關節的受力。

另外,原本只有一個關節有關節炎會痛,建議要把這個磨損的關節做正確的治療。因為人有代償性的使用習慣,也就是痛的腳少用一些,多用不痛的腳走路。一但壞掉的關節不治療,因為疼痛的關係自然就會偏向使用另一邊好的關節。久而久之,這個好的關節就會因為使用過度也產生退化,這些事實必需要認識清楚。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

陳天雄說,主要的症狀就是痛、紅腫,關節積水這類的發炎症狀,在使用的時候會覺得軟而無力、僵硬,代表關節有些部分是退化的,所以使用起來會「卡卡的很不順」,這就是關節退化的警訊。

誰特別容易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

●60歲以上

●女性

● BMI大於35以上

●有家族史

●膝蓋曾經受過傷

●運動員

退化性膝關節炎怎麼治療?可以根治嗎?

陳天雄教授說,如果要談到「能不能根治」,要先看關節炎嚴重程度的分級。

「我們一般來說可以將退化性膝關節炎分成四個等級。」陳天雄教授說,「輕微的關節炎,只要適當的物理治療、消炎、休息,基本上就可以恢復。因為身體會自己去修復受損的軟骨,甚至可以恢復到一點症狀也沒有。」

●第一級:幾乎沒有任何感覺

●第二級:搬重物等使用過度的情形時會覺得酸軟

●第三級:日常活動、走路開始有點吃力

●第四級:幾乎無法正常行動

初期時可以選擇保守療法,譬如不做劇烈運動或改變運動方式,是比較實在的作法;也有些人會採用口服葡萄糖胺、膠原蛋白、或注射玻尿酸等治療方式。陳天雄教授表示,這類的治療效果有限。如果關節炎在前期輕微時,注射PRP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但如果是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因為軟骨已經全部磨損掉,身體無法再進行修復,這就必須要考慮到『手術』的問題。」陳天雄說,這包括了截骨術及人工關節置換。

退化性膝關節炎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

陳天雄教授說,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是軟骨全部磨損,導致關節腔中間沒有軟骨作為緩衝,會變得很狹窄。等於骨頭直接碰撞,不但疼痛,而且無法正常行走,同時會越來越惡化。

所以一般來說都還是會建議嚴重型的患者要換人工關節;如果年紀在六十歲以下,會選擇人工關節置換的前一步,做「截骨術」。就是改變下肢的受力角度,下肢力量避開磨損的關節面後,身體會對關節炎的軟骨,作相當程度的修復,導致病人症狀痊癒或變輕。

「當然目前技術還沒辦法做到人工培育的軟骨作修補,未來這也許是一個希望。所以軟骨已經磨損到無法恢復的情況下,膝關節無法發揮功能,只有考慮人工關節置換。」陳天雄教授說。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工關節怎麼選?

當然膝關節的置換手術,醫師會以他的專業知識,幫助病人選擇,跟病人作詳細的說明,膝人工關節置換不外乎以下幾種:

●人工半關節置換:內側、外側單側的受損,只需要更換內側或外側的關節,保留部分還是正常的組織,手術較簡單,病人的術後恢復亦快。

●髕骨關節置換:通常是早期最常發生退化的地方,因為髕骨在膝關節前方自由滑動,一但軌跡偏離,容易造成外側的偏斜磨損,當軟骨徹底磨損後,就需要做髕骨關節置換,否則上下樓梯及蹲下極不方便。

●人工全關節置換:膝關節的內側、外側及髕骨的關節面軟骨皆磨損,即需要換成人工全關節。

人工關節的磨合面,在近15到20年有極大的進步,解決了人工膝關節磨損的問題。它是以高劑量放射線處理或加入抗氧化的維他命E,製造出來的關節面極度耐磨。

「80歲以上,我會建議選一般性的人工關節面,因為活動力不大,夠用就好;60歲左右,活動力強,我會建議要選『耐磨的』,換完人工關節還可以做一些動作或輕度的運動。如果再更年輕的人,還是先看看是不是適合用截骨術來解決磨損的問題,如果真的不行再來考慮人工關節置換。」陳天雄教授建議。

除了要選擇是否用耐磨的材質之外,一般來說,膝蓋的人工關節還有全膝、半膝等幾種選擇,就是要看自己膝關節耗損到什麼程度,請專業的醫師來作判斷及考慮選擇,而不是說「想換就能換」。

換完人工關節就沒事了嗎?術後的保養怎麼辦?

陳天雄教授說,雖然換完人工關節之後,好像很快又可以行動自如,然而高科技的耐磨關節面,它還是存在有鬆動及磨損的可能,所以人工全關節置換後,還是要適當的保護及正確的使用,才會讓人工關節的壽命長久。

所以陳天雄教授也建議,在換完人工關節後,可以做一些輕度的運動,像是走路、游泳,或是騎腳踏車,這些運動都可以保護膝蓋;但是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不能只做一種運動、不能只使用一個關節,所以動用到其他關節的運動也需要輪流替換,這樣才能把每個關節的耗損降到最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HEHO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17/150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