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中昔日夥伴關係沒了?

作者:
很多德國高管仍將中國視為他們最大的市場。然而,他們在私下裡表示,他們對官僚障礙、強制技術轉讓、補貼和各種保護主義壁壘正失去耐心,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一直被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

德國總理默克爾 REUTERS- MICHELE TANTUSSI

幾十年來德國與中國形成的在經濟上捆綁的非正式夥伴關係如今正在瓦解,隨著中國這個亞洲巨頭的強勢回歸,這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在疫情後的復甦構成了威脅。據華爾街日報說,德國官員最近發出了對中國採取更強硬外交立場的信號。他們表示,由於與中國在從市場公平準入到人權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爭端,德國將把重點轉向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洲民主國家。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德兩國何以從昔日夥伴變為如今對手?據德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稱,德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應會收縮5.8%-7.1%,這比大多數其他西方經濟體要好,但比中國2.5%的預期增長率要差得多。

經濟學家和德國商界領袖稱,中德經濟形勢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中國政府鼓勵國內製造商生產更精密機械設備的戰略,這些機械設備相對於曾獨步天下的德國高端資本品有更強的競爭力。對於許多德國出口商來說,這一局面不僅意味著他們在中國的銷售變得更加困難,也意味著中國公司正越來越多地在其他領域成為競爭對手。」

據該報導說,今年可能是德中兩國關係的一個轉折點。中國既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德國全球外交的一個長期焦點。

近20年來,中國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機器人、工廠設備和車輛,才得以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品生產國。德國企業將對華銷售實現兩位數增長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本世紀初的幾年裡,這不僅幫助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領先於中國和美國,還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量工業轉移到中國的情況下,使德國得以保住自己的製造業工作崗位。

現在,中國公司正在法國供應風力渦輪機,在挪威銷售巴士,在波蘭建設電網,在全球各地銷售先進的工業機械。在瑞典首都,一家中國集團最近剛獲得了一份為斯德哥爾摩挖掘三條地鐵隧道的合同。

HAWE Hydraulik SE董事長霍伊斯根(Karl Haeusgen)表示,在包括基建設備在內的高端製造業的關鍵領域,中國已經縮小了與德國公司之間的差距。HAWE Hydraulik表示,在用於風力渦輪機和機械設備的液壓閥和泵產品方面,該公司已面臨更多來自中國的競爭。霍伊斯根說道:「中國不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根本就不是。中國是一個成熟的、擁有一流製造能力的國家。」

由於中國政府已努力控制住了國內新冠疫情的蔓延,加之中國出台了支持經濟的政策,中國出口商現在搶占了全球出口市場的更大份額,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仍在遭受疫情的拖累。

報導稱,漢諾瓦工業博覽會的組織者稱,去年中國參展商占總參展商的近五分之一,相比之下,2015年該比例為13.6%。漢諾瓦工業博覽會是全球最大的投資品貿易展之一。

德國政府的數據顯示,德國2019年對中國的出口增速創下自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很多德國高管仍將中國視為他們最大的市場。然而,他們在私下裡表示,他們對官僚障礙、強制技術轉讓、補貼和各種保護主義壁壘正失去耐心,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一直被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一些人呼籲德國政府效仿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方採取強硬策略。

據華爾街日報說,德國經濟部前高級官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現任戰略部門副主任策特爾邁爾(Jeromin Zettelmeyer)表示:「美國的強硬態度是有用的,因為這意味著德國可以採取兩年前看起來咄咄逼人,但現在看起來合理的立場。」

德國官員最近發出了對中國採取更強硬外交立場的信號。他們表示,由於與中國在從市場公平準入到人權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爭端,德國將把重點轉向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洲民主國家。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治同盟、德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表示,只有德國保持技術優勢,中國才會需要德國。但他表示:「我擔心的是,這個窗口正在關閉,中國不斷進步,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越來越多,而我們正在停滯不前。」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20/150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