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新能源汽車騙補故事在晶片業重演

中共一度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對行業實施補貼政策,結果引來大量騙補案例。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騙補故事正在晶片業重演,在中國形成一個「哪裡有補貼,哪裡就有騙補」的現象。媒體報導認為,這荒唐又熟悉的劇情一再上演,並不能說是少數「壞人」作怪,而是當今中共的產業政策。

重慶力帆汽車倒閉揭開新能源汽車騙補的冰山一角

《製造界》10月7日報導,重慶力帆汽車的坍塌揭開中國新能源汽車騙補的冰山一角。

中共工信部數據顯示,力帆申報補貼的新能源汽車中,不符合條件的車輛共計2395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4億元。

然而,力帆只是中共補貼政策下騙補的一個案例。據中共工信部2016年的調查,93家新能源車企中有有72家涉嫌騙補,問題車輛總數76374輛,涉及補貼總金額92.707億元,平均每輛車騙補12萬。

報導稱,這還僅僅是涉及中央財政的部分,如果加上地方政府的補貼,數目更大。例如,當初中央財政給6-8米純電動中巴車補貼標準為30萬元/輛,地方往往會1:1再補30萬,也就是說一輛車可以獲得補貼60萬元。

中汽協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一共才33萬輛,也就是說,每4輛車就有一輛騙補。

騙補的方式簡單粗暴,首先把車價人為定高,索要高額補貼。由於質量差、價格高,根本賣不掉,怎麼辦?可以虛構銷售,沒完工先上牌,辦理行車執照,再或者自己成立一家租賃公司,買自己的車,車輛儘管閒置,但是補貼落袋為安。

新能源騙補故事在半導體行業重演

報導說,「哪裡有補貼,哪裡就有騙補」,新能源汽車的劇情正在半導體行業重演一遍。

2014年,中國積體電路進口額超過石油,並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隨後,《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出台,1380億元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俗稱「大基金」)問世。

大基金兩期的規模都是千億級別,算上在地方和資本市場撬動的投資規模,應該超過一萬億。根據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產業協會(SEMI)的報告,2017-2020年,全球共投產半導體晶圓廠62座,其中26座在中國,占比42%。

然而,在巨額投資之後,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南京德科瑪,投資30億美元的晶圓廠項目,由於欠薪、欠款、欠稅,2020年7月申請破產。成都格芯,投資100億美元的晶圓廠項目,擱置了19個月之後正式停業,最後的74名員工拿了N+1補償。德淮半導體,投資120億元建設的明星項目,經歷了漫長的欠薪和停擺之後,目前的主要精力在應付涉及腐敗的調查。

武漢弘芯,總投資1280億元,鎖定14奈米以及7奈米以下先進邏輯晶片和系統集成。2018、2019連續兩年入選「湖北省重大項目」。先是因拖欠工程款,300多畝的土地使用權被查封。緊接著,公眾發現持股90%的大股東實繳資本為0。

報導稱,這荒唐又熟悉的劇情一再上演,並不能責備少數「壞人」作怪,而是當今中共的產業政策。

提起中共的產業政策,不得不回顧林毅夫張維迎20年前的論辯。

林毅夫是產業政策的支持者,其最核心的觀點是,儘管大多數政策都失敗了,但尚未見不用產業政策而成功追趕已開發國家的開發中國家,和保持持續發展的已開發國家。

張維迎則反對說,產業政策成功案例鳳毛麟角,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往近了說,2009年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後果是嚴重的產能過剩。

為什麼都失敗?主要原因是人類認知能力有限,而創新是不可預見的。比如,40年代IBM在發明計算機之後大膽預言,全世界只需要六台計算機就足夠了;90年代,比爾蓋茨不看好網際網路;21世紀「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認定SpaceX回收火箭的方案是個蠢主意。連耕耘在產業第一線的專業人士人都無法預測未來,更何況高高在上的政策制定者。

對於張維迎來說,實現創新唯一的途徑是經濟試驗的自由,而不是將整個行業鎖定在預定的路徑上,那些被保護、被扶持的產業往往沒國際競爭力。

報導說,中共產業政策存在一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態。

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微納電子科學家馬佐平日前接受DeepTech深科技採訪時表示,當時聽說大基金成立,他建議拿出5%的錢搞基礎研究,雖然一時未必有收益,但10-20年必能見效。可對方並未採納他的建議,而是花錢買公司、建廠子。

他透露,「大基金」曾想收購鎂光科技(美國最大電腦存儲晶片製造商),於是大量購買鎂光股票,但引起鎂光科技的警惕,最後收購不了了之。

馬佐平表示,部分國內半導體基金的顧問們,常常帶有私心,有的又當裁判、又當球員:「明明都失敗了,十幾年來,出主意的人還是這些人。」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08/150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