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原來這叫「苦難守恆定律」 讀完瞬間清醒

生活不會虧待一個不斷進取的人。

人做事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為了生活,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

第二種境界:有了資本,只去做那些喜歡的事;

第三種境界:為了進步,主動去做不喜歡的事。

讓你痛苦的人,往往是你的貴人;

讓你痛苦的事,往往是你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最近,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一個人功成名就?

我想了無數答案,包括奮發向上、行善積德、努力刻苦等等。

但我都覺得這些都很虛無縹緲,直到有一天,我想了這樣一句話:

「主動去做那些讓自己痛苦的事。」

當這句話從我內心傳出時,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教授到訪北大時曾提到:

「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難的事。因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做那些困難的事。」

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難修行。

古代有一種修行者叫做」苦行僧「。

這些僧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總是主動去忍受常人認為最痛苦的事,比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受酷熱嚴寒等等。

他們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樣就可以更快地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

苦行僧的行為被認為是修行的一條捷徑。就是因為和其他修行的人相比,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吃的苦更多、更深。

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有一種潛意識,就是我所能享受的每一份幸福,都是平時修行出來的,是我平時積攢的福報。

一個人是不能平白無故享福的,否則就是在損自己的福報。

這是我強烈的意識,以至於我每當有一點小成績,都會用同種程度的痛苦抵消掉那種快感。

比如做更加艱苦的身體鍛鍊,逼自己讀更多的書。

我還總結了一個苦難守恆定律: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

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你越是選擇現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來付出更大代價去對付它。

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都想過上一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動不動就想環遊世界,動不動就想尋找自由。

其實現在的人最大的問題,不是越來越浮躁了,而是越來越不願意直面痛苦了。

這個世界最精巧,也最公平的一個設計,莫過於給人類設置了一個這樣的枷鎖:

凡是能讓你「爽」的東西,一定也能讓你「痛苦」;

同樣,凡是讓你痛苦的東西,最後一定能成全你。

人生,先苦就後甜,先甜就後苦。

這是我得出的平衡法則。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享樂主義的盛行,人們越來越不願意面對痛苦了。

所有東西都可以送到你家門口,所有服務都可以直接上門,科技發展就是以無限滿足人的享受和欲望為核心邏輯。

如今人們要享福太容易了。

吃飯有外賣,購物有網購,這不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嗎?

出門有約車司機主動來接;長途有高鐵;約會有各種軟體;無聊看抖音里的表演。

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各種欲望都被填滿,還想嘗試艱辛的生活?

真的沒那麼容易了。

吃苦,正在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之前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窮和苦是連在一起的,沒錢的人就得吃苦。

而現在,即便是沒多少錢的人,也不需要吃苦了,反而會過得更安逸舒適。

天天刷刷短視頻,看看直播和娛樂節目,玩玩遊戲,去拼多多上買買東西,反正也消費得起。

與我們所想的恰恰相反,這個時代輪到成功人士開始吃苦了。

因為一個有錢人要想實現財富的保值或增長,必須得主動嘗試很多東西,主動改變自己的很多習慣,甚至主動革自己的命。

要保持進化,日日精進,這就是一種苦,有錢人得付出N倍的努力才能創造和守住自己的事業。

未來社會,吃苦不再單純跟物質有關,更多的是和精神有關。

吃苦的本質是收斂自己人性深處的各種欲望。

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而專注,並且為此放棄娛樂、放棄虛榮、放棄享受,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忍受不被理解的孤獨。

這需要極強的自製和自律的能力,也需要延長耐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些都是精神上的苦。

在未來,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需要吃苦。

普通人要想改變命運,唯一的路徑就是「主動去吃苦」。

那麼為什麼很人多明知道自己窮困,卻又不想通過吃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最關鍵的原因是:有錢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允許他們吃苦。

看看我們身邊吧,各種短視頻、娛樂節目、遊戲等等,讓大家沉浸在淺層的刺激里。

一個個碎片化的滿足讓我們上癮,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需要用痛苦磨鍊自己的精進過程。

絕大多數人寧可躺在底層的舒適區麻醉自己,也不願意去磨礪自己。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娛樂圈、短視頻那麼發達的原因,因為必須讓大多數人把自己多餘的精力消耗掉。

沉醉於各種短暫而刺激的快樂之中,是消耗一個人精力的最好方式。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有兩個回答獲得了很高人氣。

第一個回答是:

「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卻不一樣,你躺著不動它自己就來了。」

第二個回答是這樣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清醒的認知和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願吃。

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

我們都會不自覺地選擇吃生活的苦,而避開學習成長的苦,於是最後變得麻木不仁。

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但學習的痛苦讓人清醒並提升。

不選擇主動吃學習的苦,就會一輩子吃生活上的苦。

因此,我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要麼你刻苦學習,提升獨立思考能力,隨時準備著逆襲;

要麼你甘心墮落,隨波逐流,沉浸在各種低級的快樂里,承受著一輪又一輪的痛苦。

願每一個努力對待生活的人,都能主動去吃學習成長的苦。

點亮「在看」,你要相信,生活不會虧待一個不斷進取的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水木然學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22/152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