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脫貧?義工:更窮了

彝族婦女在平台式的屋頂上曬衣。資料圖

今年是中共宣傳中「全面脫貧」的收官之年。趕在年底前,大陸各地貧困縣的「脫貧大躍進」紛紛加速。隨著貴州23日宣布清除「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中共官媒紛紛高調宣傳「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然而,長年在大涼山從事慈善事業的義工梁信(化名)向大紀元透露了所謂「脫貧」的真相,他表示,「比以前更窮了。」

近日,繼四川省政府批准涼山州7個全國最貧困縣「脫貧」之後,甘肅、山西、廣西陸續宣布,所有貧困縣實現了「脫貧」。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官媒紛紛宣稱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網民則炮轟宣傳「糊弄誰呢?」「難道不是搞笑嗎?更多地區是因為地理位置,思想方法方式的問題導致的貧困,一下就脫貧了?大躍進吧!​」「有些地方說是脫貧了!實際上還是貧困!路都沒修,還是泥巴路!只是沒人去查!一查能拿下一堆貪污腐敗的!」

據中共列出的脫貧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梁信在大涼山做慈善已經有6個年頭,他對大紀元記者表示,「政府批准『脫貧』,至於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對政府來說並不重要。」

政府哄騙給錢翻新住房結果卻要村民負債

梁信表示,「比以前更貧困了。以前他(大涼山彝族人)的貧困就是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上學條件不好,至少還能維持,吃土豆,至少餓不死啊。但是經過他們(中共政府)的精準扶貧以後,彝族人的生活條件更差了。」

「他們(中共政府)在每個(大涼山)鄉村和村寨,有規定的扶貧指標任務。比如,扶貧的具體項目是給你建房款。也就是確定這幾個家是貧困戶了,政府派人來問你想不想建房,想不想把你以前的房子翻蓋成更好的房子?如果你想的話,政府就給你四萬塊錢,有的人家就想,那就翻蓋吧。」

「但翻蓋有條件,必須從指定的公司購買材料,建房的費用大概需要八萬塊錢,自己還要借四萬,結果變成負債了。」

「涼山全是山地,每家的地沒有多少,只出產苞米、土豆、洋芋,一年如果有一萬斤的苞谷那就是產糧大戶了。只夠自己家吃,沒有額外收入。」

「但是你要是從公路兩邊,你看到,涼山的村寨真的比以前漂亮了,但是你不知道老百姓怎麼樣了。」

中共無神論破壞了彝族人的民族文化

梁信長期定居在大涼山,對彝族人和彝族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梁信認為,中共所謂的辦學校,實際是一種文化入侵。

「學校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和內蒙古的情況是一樣的,彝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信仰,文化。他(中共)開學校的目的,就是讓彝族人接受無神論的信仰,心甘情願地被共產黨統治。」

彝族人雖然貧窮,但是曾經幸福指數高,離婚率非常低。但隨著這麼多年的洗腦,整個社會風氣都變了。彝族傳統文化和習俗,在下一代也看不到了。

「當年中共軍隊到這裡,需要軍餉,他們就鼓勵彝族人種植並製造毒品,還鼓勵當地人吸食。在中共建政前,彝族的道德觀念很強,不准賭錢、不允許偷東西。結果他們(中共)來了之後,全都放開了。」

彝族人分黑彝和白彝,黑彝被說是奴隸主,白彝是奴隸。據《涼山彝家》作者、北京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李守義在書中對彝族的社會結構和風土人情的詳盡介紹,還有作者在涼山實地考察中的見聞,黑彝與白彝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的所謂「階級鬥爭」。

梁信表示,「中共軍隊過來以後,整個把奴隸主土改了,從肉體上消滅。彝族整個民族結構改變了,從各個層面被破壞掉了。」

四川大涼山生活貧困的老人接受社會愛心人士贈予的善款。(受訪者提供)

醫療沒保障彝族人小病越治越重

梁信透露,以前彝族人有風濕、類風濕、骨病等疾病,但是按照彝族的民族療法,他是可以延續生命的。但是經過現代醫院的治療,好多都癱了,並且傾家蕩產。所謂的醫療,就是敲骨吸髓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挽救生命」,其實就是讓你把錢全都交給醫院。

「我做慈善,曾經有一個資助對象,他就是一個小病,好像是靜脈曲張還是脈管炎的,保守療法沒問題。但是到衛生所去治療不好,給送到鄉里,又送到縣裡,後來越治越嚴重,就截肢了,人最後就死了,不到50歲。他女兒、兒子打工的錢都花出去了。」

「彝族人剩下的幾乎都是白彝,祖輩是奴隸,有些後來受教育又水平低。彝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夠一直流傳到現代,是因為有幾大支柱在其中,有祭天、對祖先崇拜、民族文化的傳承。但是共產黨來了之後全都打破了,沒有信仰了。我六年前在北京,不止東北的小姐(性工作者)多,彝族的也很多。」

「有的孩子從出生到七八歲都沒有洗過澡,衛生紙也沒有見過;一些人家,一年吃不上幾頓大米飯;好多老人看到我去送錢,就哭,以為我是政府派去的,我說我是神派來的,不是政府。」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24/152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