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看看國產假新聞如何把節奏帶飛

在先前一篇《泰國又爆發大規模遊行,幕後黑手可能是美國?》的文章中,作者旁徵博引,從泰國講到香港,再到伊朗示威,再到所謂「昭昭天命」的思想傳統,一套下來,「美國 CIA幕後操控泰國遊行」的結論就被灌進了讀者的腦子中。看上去,這個論證過程好像十分充實,有豐富的材料支撐;然而,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這些材料是以一種近乎意識流的形態組織起來的,所謂的「有理有據」,只不過是無關材料的機械拼接所營造出來的幻象。

毒品在美國被合法化了!

打開微信搜索,輸入「美國毒品合法化」幾個字,映入眼帘的無不是駭人聽聞的標題:

懷著敬畏的心情,我點開了老牌愛國營銷號「北美留學生日報」的一篇《瘋了!海洛因等毒品在美國多州合法化!歐美被新鴉片戰爭打垮了》。

驚訝於其對情緒挑撥之嫻熟,對事實歪曲之明顯,對主題展開之自然,看完之後我感覺,什麼「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挑撥情緒」這種北留最喜歡往別人身上貼的標籤,貼回給自己其實再適合不過了。

這篇《西方如何歪曲報導中國?你能從紐約客對留學生日報的報導找到答案》也是邏輯神文

到底什麼被合法化了?

這篇文章首先是個標題黨。

從標題上看,美國似乎把海洛因等毒品給合法化了,其隱含的意思自然是持有、運輸、吸食、販賣等一系列行為都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從實際效果上看,評論區裡的讀者們也做出了類似的理解:

論如何從一個標題腦補出整套陰謀論

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不妨去看看投票選項的說明。

以渉事的俄勒岡州110法案為例:

翻譯:

一個"是"的投票支持使個人非商業性持有受控物質的懲罰不超過E類違規行為(最高罰款100美元的罰款),並建立一個吸毒成癮治療和康復計劃,部分資金來自於該州的大麻稅收和州監獄節省。

前半句用人話說,就是以後不以販賣為目的持有一定數量的毒品,最高懲罰不超過100美元罰款。而在此前,如果一個人被抓到持有這些毒品,那麼等待他的是刑事指控和牢獄之災

後半句則是說,現在不以販賣為目的持有毒品不是不用坐牢了嘛,監獄的開支不就節省了嘛,那麼我們用省出來的錢,加上對大麻所征的稅款,來建立一個吸毒成癮的治療與康復計劃。

結果到了這,就變成了:

北留想讓你相信:事實上:·美國可以隨意吸毒啦!·僅僅是不以販賣為目的持有少量毒品,可以只罰款,不用坐牢·持有大量毒品依然會面臨刑事指控[1]·製造、販賣毒品依然會面臨刑事指控[2]·美國政府用賣海洛因賺來的錢幫助人們戒毒!只要不規定成犯罪,犯罪率就會下降!邏輯滿分!·俄勒岡州打算用對大麻所徵稅收來建立幫助人們克服毒癮的康復計劃[1]

How facts are distorted

可以看出,俄勒岡州政府的思路,是用從「軟毒品(大麻)」身上征的稅,來治理「硬毒品(海洛因等)」帶來的成癮問題。

雖說軟毒品本身的合法化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本文也無意對此展開討論,但是,這與文中所描繪的「美國毒品合法化,用販毒賺的錢來治療吸毒的癮」的圖景,完全是大相逕庭的。

蒙太奇遇上假新聞

上世紀20年代,一個名叫庫里肖夫的蘇聯導演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把兩個不相干的鏡頭減貼在一起,可以產生第三種含義。用電影《一步之遙》裡的話說,「一個男人接嬰兒的臉,慈祥;一個男人的臉接一個光屁股的女人,流氓。」這種手法後來被稱作「蒙太奇」。

北留顯然對這種手法非常熟悉,因為他們善於將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拼接在一起,給人造成一種「一切都是有聯繫」的感覺。

在先前一篇《泰國又爆發大規模遊行,幕後黑手可能是美國?》的文章中,作者旁徵博引,從泰國講到香港,再到伊朗示威,再到所謂「昭昭天命」的思想傳統,一套下來,「美國 CIA幕後操控泰國遊行」的結論就被灌進了讀者的腦子中。

看上去,這個論證過程好像十分充實,有豐富的材料支撐;然而,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這些材料是以一種近乎意識流的形態組織起來的,所謂的「有理有據」,只不過是無關材料的機械拼接所營造出來的幻象。

在這篇《美國毒品合法化》中,也有同樣的伎倆。

例如,文章中有這麼一個部分:

此處數據詳實,引用充分,從中不難看出作者想引導讀者做出的思考歷程:美國毒品合法化了→毒品過量致死人數上升了70%→中國網友看呆了→美國毒品合法化讓禁毒行動功虧一簣

如果你只是一眼滑過,尤其是還帶著「美國毒品合法化」的預設的話,那你很容易得出作者想要你得出的結論。可是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材料和引用是極具誤導性的。

首先,作者引用的數據是「今年二季度」「2018」年的,而涉案的110法案是最近才被投票通過的。

引用兩組在時間上甚至不具有先後關係的數據,根本不能在「毒品合法」和「吸毒過量致死數增多」之間建立因果關係,更不能得出作者所謂「美國俄勒岡州將毒品合法化,令此前美國的禁毒行動功虧一簣」的結論。

其次,中間那段「中國網友看呆了」,也是與上下文毫不相干。

考慮到中國網友評論的對象是所謂的「毒品合法化法案」,我只能大膽地推測它在這裡的作用是強行製造關聯以**誤導讀者**,讓人們以為後續引用的數據都是在討論「毒品合法化法案」的語境下進行的,而其實兩者完全是不同的話題。

北美淪陷了,歐洲自然不能落後。一句「烈性毒品已經橫掃歐洲大陸」,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人間地獄的景象。

有意思的是,作者的結論是關於「烈性毒品」的,而後面提供的「證據」,卻全都是「大麻怎麼怎麼樣」。知乎著名禁毒大 V陳敏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科普毒品的分類:

毒品科普|毒品的特性以及分類介紹

似乎大麻怎麼樣都沒法歸入「烈性毒品」的行列嘛。作者又一次移花積木,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拼在一起,得出了一個看似有眉有眼的「結論」。

假靶子打著最舒服

其實全文的落腳點,不過是「(持有少量)毒品去罪化之後,由於對毒品的打擊力度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變輕了,因此可能會有更多人吸毒。」

然而,吸食毒品的「去罪化」,並非是什麼新事物。實際上,在中國,吸食、注射毒品從來就沒有被「入罪」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第六十二條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吸毒人員主動到公安機關登記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不予處罰

而關於持有毒品,中國刑法是這樣規定的:

第三百四十八條非法持有鴉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非法持有鴉片二百克以上不滿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在北留口中,這表明了中國對毒品的嚴厲打擊態度。不過,被北留當成靶子打的俄勒岡州110號法案對此是怎麼規定的呢?俄勒岡政府發布的法案解釋是這麼說的:

文字較多,這裡就不全文翻譯了。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110號法案是將「持有低於1克海洛因或低於2克古柯鹼」的行為去罪化了,而這個入罪標準在中國是10克。也就是說,在中國持有1克海洛因,是不會受到刑事指控的。

換言之,110號法案所修正的內容,是一個遠低於中國標準的入罪門檻。如果硬要說,只能反映出在110號法案之前,俄勒岡州法律對持有少量毒品的打擊比中國更嚴厲

如果說把持有少量毒品去罪化的行為,反映了美國人在毒品問題上的瘋狂,那麼又如何解釋說,**這種行為在中國從來就沒有被當成是犯罪過呢?難道說明中國政府在毒品上的立場更瘋狂?**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總結:混淆與模糊

這篇文章所用的伎倆,其實可以用「混淆」「模糊」兩個詞來總結。

所謂混淆,是指混淆了兩組概念。首先是「去罪化(decriminalization)」「合法化(legalization)」。以中國法律為例,我們不僅有刑事處罰(犯罪),也有行政處罰(違法)。去罪化,僅僅意味著不會受到刑事檢控,而不意味著免於行政處罰。

所謂的「毒品合法化」,其實是「持有少量毒品去罪化」,雖然不用面臨牢獄之災,但是還是要被罰錢。而北留一上來就扣上「合法化」的帽子,自然是歪曲了事實。

其次,「硬毒品」「軟毒品」的概念,也一直在被作者偷換。有時候,作者得出的結論明明是關於「硬毒品」的,拿出來的所謂證據卻都是「大麻怎麼怎麼樣」,根本不能組織起有效的論證。

而所謂「模糊」,則是指模糊文章的主線。美國毒品泛濫是一個問題,110號法案是另一個問題;大麻要不要合法是一個問題,鴉片戰爭又是另一個問題。作者模糊了這些問題的界限,看似旁徵博引實則東拉西扯,讓讀者迷失在海量事實的洪流中。

其實只要牢牢抓住「法案合法化了什麼」「法案會帶來什麼後果」這兩個核心脈絡去審視文章,就會發現全文的組織結構其實一團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篇文章更像是文學作品而非議論文章,因為它是通過訴諸「美國」「大麻」「毒品」「鴉片戰爭」「致敬」等高度情緒化的「詩學意象」來完成對讀者的說服的,邏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足輕重,甚至可以被輕易放棄。

作者寫這一篇文章,來,騙,來,誤導,我們不會上外網的老同志。這好嗎?這不好。我勸,這位年輕人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以後不要再犯這樣的聰明。媒體,要報導事實,不要搞,菲克紐斯。謝謝朋友們!

注釋:

[1] Oregon Measure110, Drug Decriminalization and Addiction Treatment Initiative(2020) accessed20 Nov2020.

[2] Allen Kim,『Oregon becomes the first state to decriminalize small amounts of heroin and other street drugs』, CNN accessed20 Nov2020.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25/152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