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中國要澳大利亞靠邊站的真實意圖

—中國對澳大利亞施壓的真實意圖

作者:
中國對澳大利亞一方的「反擊」或「敲打」,只是近年中美兩強相爭外溢的結果。中美兩國難以避免的「世紀碰撞」過程中,對於像澳大利亞一般體量遠遠不及的國家而言,「選邊站」實則不如「靠邊站」。

中國最近突然與澳大利亞的北方鄰國巴布亞紐幾內亞達成協議,在南太平洋上靠近澳大利亞的一個15平方公里的荒涼小島上投資2億澳元,修建「綜合多功能漁業工業園區」,但那個小島周邊海域卻沒有漁業資源。中國的真實意圖很可能是以此項目為掩護,在那個小島上建立其戰略核潛艇的海外前進基地。中國已經花巨資收買了巴布亞紐幾內亞,而今年以來中國對澳大利亞所實行的變相經濟制裁,正是為了逼迫澳大利亞在中國的這些行動面前「靠邊站」。

一、中國的巨額達魯島投資所為何來?

12月13日澳大利亞的幾個新聞網站報導了一則關於中國投資2億澳元到巴布亞紐幾內亞西部省達魯島(Daru)的消息。在美國總統大選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時刻,這則消息或許未必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但是,這對澳大利亞來說,卻是一個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大事。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2月13日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為《隨著澳中關係的惡化,一項價值2億澳元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漁業」交易令人大跌破眼鏡(As the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hip Deteriorates,a$200m PNG'Fishery' Deal Raises Eyebrows)》。這篇報導說,「上個月,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了一個在達魯島建設一個2億元的『綜合多功能漁業工業園區』項目的諒解備忘錄。那裡其實什麼都沒有,連魚也沒有。一位長期擔任巴布亞紐幾內亞(PNG)政府顧問的Jeff Wall這星期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出版物《戰略分析家》上撰文表示,『達魯小鎮是離澳大利亞最近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社區,它雖然距離澳洲大陸200公里,但卻非常接近我們北部邊界的托雷斯(Torres)海峽中的島嶼』。Wall表示,毫無疑問,這份與福建漁業公司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是中國政府直接出資的,正如它所宣稱的,是『由中國商務部和中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強勢大使薛冰支持的,薛冰稱,這個投資項目肯定將增強巴布亞紐幾內亞綜合發展和利用漁業資源的能力』。」

澳大利亞新聞網12月13日也刊登了相關報導,標題是《中國在澳大利亞大門口大膽的新捕魚計劃加劇了緊張局勢(China's Bold New Fishing Plan on Australia's Doorstep Increases Tensions)》。該報導的主題語是,「這是離澳大利亞最近的小鎮之一,中國對在那裡捕魚興趣濃厚,但那裡無魚可捕。那麼,真實計劃是什麼?」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和澳大利亞新聞網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中國在缺乏漁業資源的小港口投入如此大的投資,其真實意圖是什麼?

二、達魯島項目的詭異之處

中國在經濟落後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投入巨額資金,似乎是中國與巴布亞紐幾內亞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本來值得中國駐該國大使館慶祝一番的。但是,到筆者寫稿時為止,中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大使館的網站上卻沒有一條相關消息,仿佛這巨額投資項目並不存在。為什麼中國大使館對這個項目要遮遮掩掩呢?很顯然,它奉命不要高調宣傳,以免引起澳大利亞的反彈。

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上述協議的是福建的中鴻漁業公司,此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在福州登記,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大約2千萬澳元)。一家只有相當於2千萬澳元註冊資本的公司,如何有能力在達魯島這個小荒島里,放上十倍於其註冊資本的投資?達魯島長、寬各為5公里和3.7公里,全島面積約15平方公里,島上只有1萬多居民,飽受衛生與社會問題困擾。該島設有一個國際機場,由礦業公司僱傭澳大利亞民航飛機飛往那裡,這個機場有一條西北—東南向的跑道,跑道的東南端離該島唯一的小海灣很近。在這個頗為荒涼、附近海域又沒有什麼具商業價值的漁業資源的小海灣,一個財力有限的中國漁業公司大手筆地準備投入2億澳元,這種投資符合正常的商業經營模式嗎?其疑點是非常明顯的。

11月19日中國的水產門戶網(www.bbwfish.com)刊登了一篇報導,標題是,《福建中鴻漁業公司將在巴新投資建設「綜合多功能漁業工業園」項目》。此報導表示,消息來自中國商務部,此項目的備忘錄在11月12日簽訂。但是,現在這條報導已被刪除。看來,中國並不希望這則消息廣為傳播。

三、北京的恫嚇

12月14日,編輯部設在北京的對外網站《多維新聞》(國內不可訪問)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北京可以不戰而勝占領領土,中企新項目轟動澳大利亞》。這篇文章的內容暴露了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恫嚇意圖。

該文寫道,在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關係緊張之際,澳大利亞媒體12月13日關注中國企業投資巴布亞紐幾內亞漁業項目,分析北京此舉背後另有目的。此文作者提到,達魯島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對於這樣一個地方,價值2億美元的投資將產生巨大影響。那麼,《多維新聞》的這篇文章所說的巨大影響,真的是漁業發展嗎?別忘了,那個島的周邊海域並沒有魚可以捕撈。

《多維新聞》的文章就此所作的說明,是「引用」Jeff Wall的話:達魯島附近並沒有商業漁場,中國投資項目的目的讓人產生懷疑,中國可能想借漁船「占領澳大利亞領土」;中國漁民接受過軍事訓練,本質上是民兵組織,加上軍方的後勤支持,「在占領領土方面可以不戰而勝」。然而,筆者仔細閱讀了Jeff Wall在《戰略分析家》雜誌上12月8日的文章《中國要在澳大利亞大門口建2億元的漁業項目(China to Build$200 Million Fishery Project on Australia's Doorstep)》,Jeff Wall的原文中並沒有任何詞句可以被翻譯成「占領澳大利亞領土」或「在占領領土方面可以不戰而勝」。也就是說,這兩句被《多維新聞》用雙引號「引用」的所謂Jeff Wall的表述,是《多維新聞》編造的。Jeff Wall本人可能並不知道,中國的官方媒體會如此來編造他的話。

為什麼《多維新聞》要這樣做?中國是否此刻真想「占領澳大利亞領土」?筆者認為,未必如此,《多維新聞》似乎是想偽托Jeff Wall之語,表達 中共當局的某種想法,而這種想法包含著對澳大利亞明確的恫嚇。

四、中國要澳大利亞「靠邊站」?

《多維新聞》12月4日的另一篇文章展現出對澳大利亞的公開威脅。這篇題為《中國敲打澳大利亞,「選邊站」不如「靠邊站」》提到,如果澳大利亞及時改變高調追隨美國、遏制中國的外交路線,可以相信,兩國經貿關係很快就能恢復正常。這句話很明顯地說明了中國對澳大利亞實行變相經濟制裁的真實目的,即經濟制裁是為了逼迫澳大利亞向中國低頭。我12月1日在SBS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中國對澳大利亞實行經濟威脅》,已經點明了中國的上述目的。

《多維新聞》12月4日的文章表示,中美兩國展開了硬碰硬的較量,中國放棄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並因此收穫了「戰狼外交」的稱號。中國面對美國施壓尚且不失強硬,澳大利亞缺少美國的實力與底牌,卻採取高調追隨美國施壓中國的外交政策,在美國高舉「美國優先」大旗的背景下,尤其顯得不合時宜。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之間因為此次漫畫事件出現了嚴重的輿情對立,兩國外交矛盾明顯有所激化,而這可能正是中方想要看到的結果。當中國亮出幾張提醒澳大利亞認清自身分量的底牌予以敲打之後,澳大利亞幾乎不能採取有效的反制措施。

《多維新聞》的這篇文章毫不掩飾其威脅意圖,它這樣表示:中國通過對澳大利亞的敲打,對其他可能會配合美國圍堵施壓中國的國家發出了警告。這也可以被視為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過程中的一次立威之舉。整體來看,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這場爭執,或者說,中國對澳大利亞一方的「反擊」或「敲打」,只是近年中美兩強相爭外溢的結果。中美兩國難以避免的「世紀碰撞」過程中,對於像澳大利亞一般體量遠遠不及的國家而言,「選邊站」實則不如「靠邊站」。

從這篇文章的說法來看,很顯然,中國想用經濟制裁來達到外交上無法說出口的目的。

五、誰在「咬餵你的手」?

12月7日香港的《亞洲時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澳大利亞的中國政策的文章,《什麼引致澳大利亞的中國政策180度大轉彎?》(What's driving Australia's China policy U-turn)。《亞洲時報》是泰國民興黨負責人Sondhi Limthongkul在1999年創辦的,基地在香港,有中文和英文版。此文作者Ken Moak退休前在加拿大教書。這篇文章以澳大利亞總理莫理森12月3日對坎培拉的記者發表的講話為題,認為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應該做一個180度大調頭。

莫理森總理在那天的講話中提到,澳大利亞希望中澳兩國「幸福共存」,「我和我的政府的立場是尋求雙方的建設性交往」。對莫理森總理的外交表述,Ken Moak做了一個非常不適當的比喻。Ken Moak說,澳大利亞需要中國來支撐自己的經濟增長,因為誰也不能咬餵你的手。這種說法把兩國關係中的國際準則、普世價值等完全排除,同時又將澳中經濟關係庸俗化地解釋為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施捨。Ken Moak的說法倒是很接近北京的口味。

中澳之間的經貿往來本來是對兩國互利的公平貿易,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農礦產品,同時也從中國進口很多製造業產品。Ken Moak的「經濟施捨」一說,首先違反了國際貿易的常理,外貿並非對外援助,而是用現金購買貨物的等價交換。既然國際貿易不是施捨,就談不上誰吃虧,誰白占便宜。其次,Ken Moak忽略了澳中經貿關係的基本事實,購買澳大利亞出口產品的中國,不同時也在向澳大利亞出口產品嗎?如果說,澳大利亞能向中國出口,是中國的「施捨」,那麼,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就不算是澳大利亞的「施捨」嗎?這種把現代國家經貿關係解讀成主僕關係的認知,確實荒謬。

但是,談到「咬餵你的手」,這個世界上確實有過一些例子,而紅色大國的作為就是最典型的樣本。在人類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兩次「反噬」行動就是蘇聯和中國挑起的冷戰之舉。1973年,Antony C. Sutton在他的書《悄悄的自殺:對蘇聯的軍事援助(National Suicide:Military Aid to the Soviet Union)》中指出,美國在蘇聯建國之後直到二戰結束的若干年裡,為蘇聯提供了大量軍事和技術援助,「我們用自己的工藝技術武裝了一個敵人,它今天正以其強大的武裝來反對我們」。然後,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到最近,又通過各種方式為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和技術知識。現在,川普總統或許可以這樣說了,我們用自己的工藝技術先後武裝了兩個最大的敵人,然後承受了兩場由敵人發起的冷戰。

這兩段「餵壯紅色老虎」的歷史和現實表明,紅色大國從來都沒改變它們的極權主義和霸權主義本質,同時,它們又是破壞國際規則的老手。中國強占南海國際海域用於威脅美國的軍事用途,就是最新的例子;而中國最近準備在達魯島建設的所謂漁業設施,很可能是其海軍補給基地的掩護性安排。

六、中國核潛艇的南向潛航水道與達魯島

我12月1日在SBS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中國對澳大利亞實行經濟威脅》已經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宣布,在南海國際水域通過建造大量人工島,構築了對美發射核飛彈的戰略核潛艇的「深海堡壘」和「發射陣地」。

那麼,中國的核潛艇要從這個「深海堡壘」出發,潛航進入浩瀚的中太平洋,以便對美國實行核威脅,有幾條水下航道呢?位於南海西南端的馬六甲海峽水淺,核潛艇無法通過。中國的核潛艇只有三條可以從南海潛航進入中太平洋的水下航道,我12月1日的文章只分析了其中的兩條,即東出台灣與菲律賓呂宋島之間的巴士海峽,以及沿東南方向穿過菲律賓群島,東出印尼與菲律賓之間的蘇拉威西海,然後航向巴布亞紐幾內亞島的北面。目前美軍已經開始在這兩條潛航水道附近設防。

實際上,中國核潛艇的「深海堡壘」還有一個南出口,如果走這條水下航道,首先向西南繞過分屬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加里曼丹島;然後向南直下印尼的爪哇海,由此一路向東,進入澳洲和巴布亞島之間的水域;接下來就到了達魯島的南方海域,達魯島恰好位於扼制澳大利亞東北部領海之外的托雷斯海峽的衝要位置。

如果這樣來理解,中國對達魯島有濃厚的興趣,就毫不奇怪了。它在達魯島準備興建的漁港設施,很可能是為其核潛艇提供補給和維修的海外前進基地的一個掩護,那樣的海軍設施才需要花2億澳元。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2月13日的報導提到,中國準備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總共援助30億澳元。我們可以想像,對貧困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來說,這筆巨大的援助太誘人了。但是,中國從來不花冤枉錢,它想用巨額援助所交換的,大概不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在聯合國支持中國的投票,而是中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為所欲為的空間。

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USNI News)和Daily Press報導,12月2日美國海軍部長布雷斯韋特(Kenneth Braithwaite)宣布,為遏制中國在亞洲日益擴張的威脅及勢力,將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區域成立美國海軍第1艦隊(U.S.1st Fleet),由美軍印太司令部指揮的太平洋艦隊管轄,與太平洋艦隊已在編的第7艦隊共同組成「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核心戰力;第1艦隊的防守範圍為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地區,做為比第7艦隊更敏捷、機動的海上司令部,「這將使我們的盟友和夥伴對我們在該地區的承諾感到放心,同時確保任何潛在對手都知道我們致力於守護法治和海洋自由」。

美國海軍自1973年以後其第1艦隊一直空缺,這次新設的第1艦隊確定的防守範圍,就是中國核潛艇「深海堡壘」的南向潛航水道途經海域,包括達魯島周邊海域。布雷斯韋特11月中旬在海軍潛艇聯盟的年度研討會上提到,中國的侵略意圖越來越明顯,美國必須聯合太平洋地區乃至全球各國在軍事和經濟上相互協助;在印太地區部署新的海軍艦隊,是因為不能單靠基地在日本的第7艦隊來執行任務,而必須尋求盟友,展開合作。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7/153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