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潘小濤:一帶一路失敗的教訓

作者: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波士頓大學數據顯示,2017年前中國兩家政策銀行(國開及進出口銀行)境外貸款一直較世界銀行外借貸款還多,近兩年卻出現大逆轉,由2016年的750億美元劇減至去年40億美元,反映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有重大轉變。

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

按理,中國如今更需透過一帶一路去擴大國際影響力,以抗衡歐美圍堵。歐美國家有相同價值觀、類近政治制度、共同安全需要等,很易組成天然聯盟,相反北京在意識形態、制度等因素制約下,很難與其他國家結盟,國際「朋友」多是功利性的臨時性質,特別是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都是逐利而來,當中國不再撒幣,這些「朋友」就會遠去。無論是邀請他們來華參加會議充撐場面,還是在國際組織投票支持中國,北京都要付出一定代價。可是,在中國最需要國際朋友的關鍵時刻,北京突然調整這個國家級戰略,必有難言之隱。

一帶一路的收縮始於去年初,說明武肺疫情前,北京已對龐大的國際投資及債務吃不消。近年中國經濟增長大不如前,財力無以為繼,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在疫情影響下,政企債務問題惡化,上月,河南永煤集團債券違約引起巨大迴響,緊接著華晨汽車集團也出現債務違約,其後更宣布破產重整,因債務而破產的地產公司、民企為數不少。凡此種種都說明,中國已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何來餘力兼顧其他國家呢?

當然,北京可以打腫臉充胖子,繼續大撒幣,但這樣必傷及國內經濟的筋骨,政權面對的危機必來得更大更快。如今放棄注資一帶一路,當然會損及習近平威信,投入也可能化為烏有,但長痛不如短痛,再繼續下去,北京債台築得更高,兩害取其輕,毅然放棄一帶一路,改把資源投放到研發高科技、解決內部經濟問題等,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不過,這是血的教訓!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原意是消化當時過剩國內產能,以及擴張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那時的習雄心勃勃,更相信利之所至,必可吸引很多國家參與一帶一路。確實,開始時氣勢如虹,北京出資500多億美元設立絲路基金之餘,還籌建亞投行,如今有100個會員國,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那幾年,習近平風頭一時無兩。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一帶一路問題浮現,很多國家發現這些基建項目不僅不能為其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反而導致他們債台高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馬爾地夫、吉爾吉斯、坦尚尼亞等亞非國家先後因為不堪債務、涉及腐敗等原因叫停或修改一帶一路項目。顯然,在中國行得通的投資催谷經濟模式,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複製的。

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失敗再次凸顯中共決策模式的弊端。在權力高度集中之下,領導人一聲令下就變成各級官員的政治任務,各部門、各級政府都要交出資金人才項目,就連香港都要成立督導委員會和辦公室。但如此重大國策,理應經過各部門及智庫的研究,然後提出不同政策選擇給領導人作最後決定,這樣才有可能減少政策失誤帶來的災難。可是,中共的決策模式決定了一帶一路命運,從大躍進、文革到三峽工程,莫不是領導人頭腦發熱之下的決定,而因為領導的面子,即使遇到天大問題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同時間還要不惜代價證明領導人「決策英明」,造成的後果就更可怕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19/153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