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什麼越是大富大貴之人越容易敬畏「天意」?

在實踐中,人們普遍基於「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去行事,但經常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很多時候,在獲取了某項利益或是享用了某項福祉之後會深深懊悔——因為為此付出了更高昂的代價。

當類似事件一再發生時,部分人就會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敬畏,進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開始選擇性而非完全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來行事。

這些零碎的跡象表明,在利益福祉世界中存在一種無形的約束條框,使得人們並不能肆意追求利益和兌付福祉——即使不違反法律甚至也不違背道德。

相反,人們需要「馴化」掉「利益驅動一切」的動物本性,對那些在獲取利益的同時會付出更大代價的行為進行規避。一個人的「馴化」程度越高,就越能避免碰觸到利益福祉世界中的約束條框。

這種感覺可以通過一篇小學課文去體會:

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的避開。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裡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繫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科學家經過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裡發出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既然客觀世界中存在一個令人無法肆意追求利益的約束體系,那麼如何應對這隻無形之手才會真正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呢?

這或許是一個最具價值的問題,但同時也是最難解的題目。本文並不旨在完全解構這道難題,而僅限於分享幾條認同度高、相對明確的原則和框架。

首先,對於利益福祉世界保持敬畏之心,充分認識到利益和福祉是不能肆意追求和兌付的——因為還存在法律和道德以外的更深層約束。

追求利益的過程如同穿越一片雷區,需時刻保持謹慎,否則隨時可能觸雷。具備以上意識並謹慎而行就已經勝過絕大多數人了。

其次,對於利益的追求保持分寸、適度而為。這一點是很多領域中的共同教條,在本領域也沒有理由例外。

對這一點最好的詮釋也許要算李嘉誠那句「不賺最後一個銅板」。作為李嘉誠一生的投資原則,這句話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世間道理,也是典型的背離「利益最大化」原則的逆人性的精英思維。

如果不懂得適度而為,堅持追求最後一個銅板,那麼很有可能不僅無法獲得這個銅板,而且還要回吐更多銅板。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判斷不准哪一個銅板是最後一個銅板,對此最好的回應就是套用一句流行語「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此處與「努力」相對應的就是貪婪。

每一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在人生大大小小的事件中能做到戒除貪婪嗎?如果做不到,那麼你的首要任務就是克服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品性,然後才輪到去判斷哪一個才是最後一個銅板。

再次,「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已經明碼標價」。古人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說法,表達的也是相同的意思(這裡的「德」不能理解為道德、私德,就如同「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中的「德」也不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配享」的利益也不會相同,即面對同等利益所需接受的約束是不同的。簡單說就是一份能力/潛質對應一份應得利益,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就會受到拖累遭到反噬。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自身「資質」不足,那麼即便因為各種機緣獲取了超額利益,也很難守住,正所謂「憑運氣得到的東西最終都會憑實力失去」。顯然,一個人如果沒有駕馭和守護「寶物」的足夠能量,輕者會失去「寶物」,重者會招致災禍。

最後,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已經獲取的利益就是永固的,很多時候需要勇敢地放棄已經得到的東西。

忍痛放棄已得利益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這同樣是極少數精英才具備的品質。一旦情況需要,就應壯士斷腕般捨棄利益。否則就會失去更多利益,甚至遭遇災難。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析微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08/154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