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沒有手機?看看古人們如何與無聊鬥智鬥勇

作者:
在那些個沒有手機的時代,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古代那些鮮為人知的娛樂活動,看看古人們是如何與無聊鬥智鬥勇。

《錢選西湖吟趣圖卷》錢選南宋

暖暖的春日

炎炎的夏日

瑟瑟的秋日

凜凜的冬日

沒有"吃雞"沒有"王者"

古人們如何度過漫漫長日?

答案自然是——就算沒有今天的高科技,古人們也絕不會讓自己閒著。

接下來

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

古代那些鮮為人知的娛樂活動

看看古人們是如何與無聊鬥智鬥勇

推棗磨

"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乾隆留下的一首七言絕句,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秋日的圖景——靜美的秋庭,涼風襲來,落紅滿地,意趣甚濃。

可這詩中的意象又是"棗",又是"兒童"的,不免讓人心生疑惑:它究竟在說什麽?

其實啊,這詩中所說的"兒童拾棗轉"是一種古代時興的遊戲,多流行於北方地區,名為"推棗磨"。前些年熱播的古裝劇《知否》中,明蘭就拿著推棗磨到祖母房中,兩人在昏暗的燭光下,玩得不亦樂乎。

"推棗磨",顧名思議,是一種以棗為主要道具的益智類遊戲。它的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以下三步:

一、選取鮮棗三枚,果實以大、飽滿為上,至於是紅棗、青棗、白棗、冬棗……各位客官隨意。

二、將其中一顆比較大的棗子,削去上半部果肉,露出棗核尖,下邊插上三根竹籤,置於桌面作為"磨台"。

三、另兩顆大小相當的棗子,分別串在一根細竹條的兩端,輕放於磨台的棗核尖上,取得平衡後,兩人用手指將其推動,如同推磨一般。若施力得當,棗子就會旋轉起來。

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亦為我們展現了秋日裡兩孩童戲玩推棗磨的場景。

假山石前的一張螺鈿黑漆圓凳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玩具:紅色佛塔、人馬轉輪、八寶紋紙格、玳瑁盤與小陀螺…….

可只見玩具,人去哪兒了呢?

原來兩個憨態可掬的孩童早已在另一邊的圓墩上,津津有味地玩起了推棗磨。只見他倆你一推,我一搡,十分投入。

那穿著紅衫的兒童,肩上的衣服已滑落了一半卻渾然不知。他伸出小指頭,迫不及待地要推棗:"看你這小樣兒,往哪兒轉。"另一個穿著白袍,稍大一點的兒童,則小心翼翼地伸手規勸:"嘿,哥們,你悠著點。"

看著古人們推棗,大伙兒真不打算做個推棗磨玩嗎?

鬥鵪鶉

在古代,你可能見過大人們在街頭"鬥雞"。

南宋李嵩《明皇鬥雞圖》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亦可能見過孩子們在草地上"鬥蛐蛐"。

再不濟,你可以穿越到西班牙看一回"鬥牛"。

但是,你聽說過有人"鬥鵪鶉"嗎?

鵪鶉,一種體型嬌小的鳥類,羽毛赤褐色,不善飛。活動的區域多為生長著茂密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亦出現在耕地附近。

大家都知道,古人沒事兒喜歡玩"諧音梗"。當鵪鶉與稻禾相伴,他們認為它代表"安和";當鵪鶉與枸杞相伴,他們又覺得它具有"祈安"的含義;鵪鶉喜歡啄食毀壞農作物的螻蛄,他們就將鵪鶉奉為"除災厄、防小人"的吉祥物。

既然鵪鶉這麽可愛,為什麽要鬥鵪鶉?

明朱瞻基《鬥鵪鶉圖》故宮博物院

鵪鶉可不可愛,皇帝可不管。

無所事事的午後,御花園中,RNB玩家明宣宗朱瞻基玩膩了"鬥雞""鬥蛐蛐"這些小把戲,正兩眼望天,愁思滿容:"還能玩些什麽好呢?"

正在這時,機智的侍衛三人組出現了。他們手捧著鳥籠,七嘴八舌地為皇帝獻計:"哦,我親愛的皇上,您要不要試試這最新流行的鬥鵪鶉?"

"別動。"一位脾氣暴躁的侍衛拍了一下手中亂動的鵪鶉。

不安分的鵪鶉受到一次襲擊。還未開始遊戲,血量就減少了100。

"哦?有鵪鶉玩,快拿上來給朕瞧瞧。"朱瞻基兩眼放光。

話音未落,侍衛們就屁顛兒屁顛兒地擺好鬥圈,將兩隻鵪鶉放入其中,等待皇帝發號施令。

遊戲開始,朱瞻基居中端坐,宦官、侍從、童僕侍奉左右。一隻鵪鶉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隻鵪鶉站起來。畢竟人家朱瞻基缺的不是錢,是快樂。

嚇得小鵪鶉們瑟瑟發抖,"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一幅明朝圖卷,讓我們窺見古代宮廷的稀有的娛樂場景。別開生面的"鬥鵪鶉"大法,你學會了嗎?

鬥牛

——小編,你剛才說錯啦!看鬥牛不用去西班牙!

——是也,是也。(這不是為了排比嗎?)其實早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鬥牛競技表演。

追本溯源,鬥牛起源於古代的宗教迷信活動。據東漢應邵《風俗通義》中記載,戰國末年,岷江有位江神,形似大牛,每年要向民間索取童女二人。若不給,就使江水泛濫,生靈塗炭。秦國太守李冰見此情況,怒斥江神罪行,並將之斬殺。從此,換得一方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為了紀念這位英勇屠"牛"的英雄,人們每年都要舉行鬥牛大典。那麽,中國古代的鬥牛是怎樣一幅圖景呢?

首先,你得有一頭牛。(廢話)

漢代畫像石

競技場上,赤手空拳的鬥牛士和壯如泰山的公牛被置於一處公開搏鬥。

起初,鬥牛士弓步伸掌,與公牛小心周旋。在逐步的挑釁和威脅下,公牛漸漸變得怒不可遏。正當公牛一躍而起準備進攻之時,鬥牛士一個仙人起跳,瞬移到了公牛另一側。趁公牛四處追尋,鬥牛士一把擒住牛角。

經過一番力與勇的較量,公牛被鬥牛士徹底制服,傾倒於地,只有掙扎的小尾巴還傳遞著它無濟於事的不服。

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鬥牛》

場下觀眾歡呼雀躍,掌聲如雷四起。這是一場皆大歡喜的鬥牛比賽,龐然大物匍匐於人類的膝下。然而,也有許多的鬥牛比賽,以慘烈的結局告終。再訓練有素的鬥牛士,也有失手的時候。一個不小心,便命喪於公牛無情的鐵蹄與血盆大口。

因鬥牛的場面有時過於血腥暴力,請各位參觀鬥牛的客官自備速效救心丸。

賽腳會

"賽腳會",光聽名字,就聞到味兒了。但是小編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在清代,人們不僅會定期舉行曬腳大賽,場面還一度失控火爆!

讓我們先來看一段清代小說《揚州夢》屮的描述:"那蔚州我也到過,每逢贓天賜節,年輕婦女個個裝朿整齊,坐在門前石凳上。任人伸手撫摸其小腳,如有人說』這雙腳兒真小』,一家人以此為榮。"

《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

在山西太原、甘肅蘭州、河北邯鄲等纏足之風盛行的地區,一到賽腳節,婦女們便濃妝豔抹,一字排開晾腳於街市兩旁,或臥在車內將腳懸出簾外,供人觀賞品評,有時亦可觸摸。男子們"徜徉街頭,相與評足以為樂,某也瘦某也尖,一字之褒,榮於華袞"。

瞧這一個個得瑟樣,臉上就差寫一個"色"字了。

《宮沼納涼圖》宋佚名

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女子們以"纏足為榮",並將"足小"等同於一種身分認可。纏足標準為小、尖、瘦、軟、正。為了在賽腳會上一露風采,女子們不管病痛折磨,夜以繼日地纏足,以致骨骼變形,皮肉流膿。

封建社會的陋俗在價值觀扭曲的"比賽"中,進一步得到深化,可謂惡性循環。

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小編,小編,

如果有賽腳大會,你去嗎?"

小編(看了看自己38碼的大腳):"閉嘴!"

關撲

還記得小時候街邊的抽獎轉盤、彩票刮刮樂,不知道"騙"去了我們口袋中多少零花錢。總想花最少的錢換得最想要的東西,這種僥倖的心理,從古至今都一樣。於是,古人們便發明了一種古老的賭博方式——關撲。

所謂關撲,即買賣雙方事先約定好價錢(一般低於商品的售價),以錢賭物。贏,買家可取走所撲物品;輸,則賣家留下錢一概不退。

據《夢梁錄》和《繁盛錄》記載,關撲的小商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小吃類,如糖蜜糕、蜂糖餅、灌藕、炸藕、時新果子、像生花果、紅邊糍、豬胰胡餅、魚鮮、豬羊蹄肉。

小玩意,如細畫絹扇、細色紙扇、新窯青器、螺鈿玩物、打馬象棋、雜彩球、琉璃炮燈、四時玩具;各種服飾,如銷金裙、緞背心、緞小兒、銷金帽兒、逍遙巾、狼頭帽、小頭巾、抹頭子、花環釵朵、篋兒頭、銷金帽兒。

各式家具,如螺鈿交椅、時樣漆器、細柳箱、諸般藤作、螺鈿投鼓、螺鈿鼓架等。

最常見的一種關撲方式是"轉盤搖獎"。商家提供圓型輪盤,上面用扇形劃分好了出售物品的分區。關撲時,顧客射箭,商家轉動輪盤。宋代最牛批的商人,可以"運輪如飛",顧客"隨意施箭"。如果顧客射中,便可領取圓盤上相應的物品。

《秋庭戲嬰圖》中的圓凳上,就有一個供兒童玩耍的"人馬轉輪",類似於市場上用於關撲的轉盤。它由一個支架、一張轉盤和一根人馬造型的指針構成。撥動轉盤,當它停下來時,上面的人馬指針就會指向不同的圖案。

宋時東京,夜夜笙歌,吃酒的吃酒,賭博的賭博。到什麽程度呢?《東京夢華錄》曰:"有以一笏撲三十笏者。以至車馬、地宅、歌姬、舞女,皆約以價而撲之。"這種風氣,一直到明朝朱元璋以嚴刑禁止民間關撲告終。

論賭博,你玩得過老祖宗?

在沒有網絡,沒有科技的年代裡,古人們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麽無所事事。相反,他們擁有更多人與人之間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就像小時候的我們,雖然沒有手機,卻依舊可以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或許當我們今天回看古代人們並沒有那麽先進的娛樂生活時,我們所懷有的心情正是對於童年,或者更早的那個時代的追憶。

責任編輯: 李雨菡  來源:薇薇安/夏小強的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3/15451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