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個杭州中產家庭的崩潰:我們努力擠出來的娃,怎麼還會抑鬱?!

在「教育」這件事上,普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即傾盡全力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然而,傾盡全力,孩子並沒有贏在,反而可以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一、

這兩天偶然刷到一個綜藝節目,叫《告訴世界我可以》,裡面有一期,講到杭州的一個6歲小女孩甜心。

講真,看這期節目有點跟看恐怖片似的,隔著屏幕都能感到強烈的壓迫感。

在甜心的家裡,貼著一張一周活動安排表。

甜心一共有10個興趣班: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舞蹈……

周一到周日,滿滿當當毫無空隙,有幾天還得趕場子連軸轉。

早上8:30,甜心就已經在做數學題了,媽媽則像一個幽靈一樣盤旋在女兒周圍,一會兒糾正孩子的坐姿,一會兒訓斥:這個題目都做不出來?一會兒掐著表算時間:再過5分鐘我們就得走了!

甜心上培訓班的時候,媽媽在手機上制定第二天的培訓計劃,日程被細化到了每分鐘。

上完兩個培訓班,好容易回到家裡,輪到爸爸上陣陪玩樂高。

本來以為該可以放鬆一會兒了吧?結果爸爸的操作也是閃瞎我的雙眼。

爸爸故意把甜心拼好的樂高拆了,騙女兒說是自己不小心碰壞的,就為了測試女兒的耐心。

玩樂高,也不是為了讓女兒放鬆,而是因為拼樂高能鍛鍊專注力。

這個家庭,看起來似乎有些極端,但其實它又代表著一種普遍的家長心態: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應該是有意義的,不能被浪費;孩子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舉動,都在被測試、被評價。

我都替孩子喘不過氣來。

而孩子因此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並沒有。

當別的孩子認真參與課堂的時候,她始終緊皺眉頭、心不在焉。

哪怕是唱歌跳舞做遊戲,也絲毫提不起興趣。

節目裡有個特別的設置,叫「樹洞」,孩子可以跟樹洞說悄悄話。

甜心跟樹洞說的悄悄話是這樣的:

你平時喜歡媽媽在家嗎?

不喜歡。

為什麼不喜歡?

因為媽媽不在家,我還可以玩一會兒。

你覺得爸爸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好的人。

你剛剛一直在叫媽媽「假媽媽」,那你的真媽媽在哪裡啊?

真媽媽丟了。

你平時喜歡媽媽在家嗎?

不喜歡。

為什麼不喜歡?

因為媽媽不在家,我還可以玩一會兒。

你覺得爸爸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好的人。

你剛剛一直在叫媽媽「假媽媽」,那你的真媽媽在哪裡啊?

真媽媽丟了。

二、

看著甜心笑著說「真媽媽丟了」,作為觀眾,我的眼圈都紅了。我替孩子難過,也替父母難過。

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我相信甜心的父母做出的這種種安排,是出於愛。因為他們看不到其中的害。

現在的教育有一個弔詭之處:一方面,我們讓孩子過著一種被安排、被掌控的高壓人生;一方面我們不停地追問,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失去了內驅力?為什麼那麼脆弱,那麼容易抑鬱?

我們以為這是孤立的兩件事,看不到其中的聯繫。

而其實,它們之間的聯繫千絲萬縷。

抑鬱焦慮也好,內驅力的喪失也好,它們的配方正是這兩個原料:

第一:無處排遣的慢性壓力;

第二:掌控感的失去。

三、

這些年,我們經常會看到關於孩子抑鬱甚至自殺的新聞。有很多人,甚至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想不通:孩子成績優異,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也沒有遭遇過巨大的創傷,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他們可能會試圖去尋找一個非常顯性的原因,比如說霸凌、某一次不能承受的失敗等等。

但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總是房間裡的大象,而是房間裡的空氣。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里,拿兩個孩子舉過例子。一個孩子叫亞當,住在芝加哥南區,曾經親眼目睹自己的哥哥被槍殺;另一個孩子叫薩拉,上私立學校,學習壓力非常大,她成績很好,但是睡眠質量很差,還經常頭疼。

科學家掃描了這兩個孩子的大腦,發現他們的腦掃描成像驚人的相似,尤其是涉及應激反應系統的腦區。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慢性壓力對大腦造成的傷害,和遭遇重大的創傷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這在腦科學上已經被證實了。

如果壓力荷爾蒙迅速上升,但馬上能回落,這就是健康的壓力反應。

但如果壓力一直存在、揮之不去呢?它會緩慢的、但永久的改變杏仁核,讓杏仁核變得很大。這就好像是在大腦中留下了「傷疤」,只需要越來越小的壓力,就能觸發它一次次的發作。最後,甚至可以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仍然觸發抑鬱。

而這和掌控感的關係是什麼?

家長的另一個誤解是,如果我們幫孩子把一切安排好,孩子什麼也不用操心,就不應該有什麼壓力。

但事實是:失去掌控感,可能是天底下最讓人有壓力感的事情。

人類壓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婭·盧比安(Sonia Lupien)總結了給生活帶來壓力的事,並巧妙地把它縮寫為——N.U.T.S。其中的「S」,就是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當一個人感到不能駕馭局勢。

而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必須坐在自己沒辦法選擇的班級里,必須聽沒辦法選擇的老師講課,還要和沒辦法選擇的孩子相處;

他們要面對嚴厲的老師、排擠自己的同學,上課不能說話,甚至下課也必須坐在教室里一動不動;

我們那個時代,上課壓力再大,下課就可以瘋玩,而現在的孩子,即使回到家,也被安排的滿滿當當;

他們從兩三歲,大腦還沒發育強大、對壓力還極其敏感的年紀開始,就要面對競爭、面對嚴苛的時間表。

這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就是生活在一個失控的、壓力永不回落的環境裡。

所以才有那麼多悲劇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悲劇的種子,其實是在日復一日悄無聲息中種下並生長的。

四、

那麼,慢性壓力和失去掌控感,又是怎麼殺死孩子的內驅力的呢?

內驅力,和我們身體裡的多巴胺水平息息相關。

贏下比賽、獲得認同感……所有的這些獎賞性體驗都會導致高水平的多巴胺。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會引發「心流」體驗。

相反的是,無聊枯燥的體驗、失控的感覺、慢性壓力,會讓多巴胺水平逐漸下降。而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孩子的動力也就隨之流失了。

其實,即使沒有這些科學的解釋,也能想像其中的聯繫。

試問,一個都沒有任何機會去自由探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孩子,怎麼可能發現自己的熱愛所在呢?

興趣,一定是在自由的探索中閃現,而不是被強行注入孩子體內的。

其實,慢性壓力和失控的感覺,還會引發很多的問題,比如,壓力會讓身體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會傷害海馬體,讓孩子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問題。

在小甜心身上,我們已經能看到一些徵兆。

比如,她在興趣班上,即使面對有趣的歌舞遊戲,也展現出的面無表情、興趣寥寥。

比如爸爸媽媽覺得她沒有耐心、不夠專注。他們覺得這是孩子天生的問題,殊不知,這可能是父母種下的因與果。

傾盡全力,孩子並沒有贏在,反而可以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真的好想對甜心的父母說一句:懸崖勒馬,趁猶未晚矣!

五、

說了這些,我想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一個問題上來:怎麼辦?

面對內卷化、面對劇場效應,或許我們沒法做到另闢蹊徑、獨善其身。

那麼至少這幾條我們應該做到。

最後,我想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你走的是父母為你安排的道路嗎?反正我不是。

你有沒有想盡辦法出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反正我有。

我們必須看到,我們根本無法迫使孩子走上我們為他們設想好的路。他們終究還是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並在之後的人生中,憑藉一己之力修正這條路的方向。

我們能給孩子的,要給孩子的,是這種修正的能力,是孤獨的面對漫長人生的動力和勇氣。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藍橡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9/155909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