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做對這3件事,你就是贏家

陝西有一部很有名的秦腔戲叫《三滴血》,它諷刺了一個糊塗縣官晉信書,單純相信書本上「滴血認親」的辦法,結果辦出了荒唐可笑的案子。《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中內容或迷信書本上的知識,要獨立思考、深入精髓、大膽質疑才是善讀書者。歌德曾經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很多身邊朋友總是困惑:「我也讀了不少書,為什麼我的生活沒有多少改變呢?」其實就是因為讀書方法不對。讀書時做對三件事,你就能贏了大多數。

01讀書,要學會反思

經常聽很多媽媽吐槽,家裡的孩子不會學習,天天抱著書本啃,但就是學不好,成績上不去,這書是怎麼讀的?

別急,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前段時間家庭聚會,熱愛恐龍的小外甥跑來問我,「你知道恐龍最後是怎麼滅絕的嗎?」

我指了指他看的科普書,問他:「科學家那麼多說法也沒有定論,那你自己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小外甥一臉認真地說:「當然是餓死的呀!」

我問為什麼?

他繼續說:「你想呀,不管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還是惡劣的天氣,到最後恐龍不就是找不到食物慢慢被餓死的嗎?」

真是聰明的小朋友呀!

看著小外甥捧著厚厚的科普書仔細鑽研的樣子,又琢磨了一下他這個略顯幼稚但絕對亮眼的回答,不由感嘆,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真是太重要了,小傢伙未來可期啊!

我們很多人可能無法做到博覽群書,也不一定見多識廣,但不管年齡大小,從事什麼職業,讀書學習時一定要多動腦。

如果大腦懶惰,讀書時很容易吸收大量無用的、矛盾的觀點,還會有很多困惑,也形成不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一旦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就只能隨波逐流、陷入盲從。

很多人都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拿起書本就好了。

殊不知,如果學習讀書時不懂得深入思考、聯繫實際,那肯定收穫甚微。

只讀不想的讀書,就是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只能走馬觀花,所獲甚微。

伴隨思索的讀書,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指導實踐。

02讀書,要懂得貫通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有言: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不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讀書時如果心不在焉,眼不看仔細,心裡還想著別的事,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結果就是讀書的內容根本記不住、記不全,就算勉強記住了,在腦子裡也留存不了太久。

這對於經常讀書的朋友來說,會有很深的感觸。

宋朝有個讀書人陳正之,他看書看得很快、很多,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卻沒留下什麼印象,讀書效果並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學者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他的讀書過程以後,告訴他讀書不能只圖快,這樣效果不好,哪怕一句話,也要重複多遍,讀書一定要用腦想、用心記。

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每讀一段書,就想這段講了什麼,有幾個要求,並留心把重點內容記住,認真揣摩。就這樣經過日積月累,刻苦鑽研,他終於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朱熹曾教誨學子: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讀書時不要貪多求快,而是要追求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和知識點的聯想記憶,要把書讀懂、讀透、讀精,融會貫通。

觸類旁通,用以實踐,知識才能變成自己的財富。

03讀書,要敢於質疑

讀書、學習、做學問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質疑的過程。

伽利略就是一個敢於提出疑問的科學家,他深入鑽研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並且常常陷入沉思,提出了很多問題。

隨著他一次次反覆的實驗、研究、論證,最後終於利用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錯誤的落體理論。

如果伽利略一味地相信權威,不加思考,那麼他不可能利用環球航海旅行,來證明哥白尼日心說的正確,我們也很難相信他能發明出望遠鏡、比重稱、空氣溫度計。

可見,勇於質疑的精神是多麼重要。

如果你說學術質疑離我們太遠,現在的生活用不著我們去發明、論證什麼學說,只要借鑑權威書籍就可以,那就錯了。

你還記得半年前,那個只有三個月大的嬰兒練習趴睡至死的新聞嗎?

想必年輕的媽媽也是讀了一些育兒書的,還報名參加了各種所謂的輔導課程,可是她只是盲目地相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又依賴於「老師」的指導,而卻忘記了從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去發現、判斷問題的所在,那結局就是悲劇!

這位媽媽的錯誤在於,只是拿著書本將私人化的理論照單全收,又不懂質疑變通,想必孩子也就成了各種繁雜的教育理論下犧牲的「小白鼠」了。

有質疑,才有思索;有思索,才能辨別是非對錯!

「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我年紀尚小的求學階段,對於這句話還不能完全理解。

後來隨著年齡增大,生活閱歷的不斷增加,愈發覺得這句話精闢!

正如北宋哲學家程顥說:

「讀書要玩味。」

書不可盡信,每本書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經歷、背景下,依據當時的心境集合下寫成的,可以說書成於偶然。

我們與作者的生活環境、閱歷知識大相逕庭,卻要相信並理解偶成之書,豈不荒謬?怎可盡信?

讀書加入思考,加入貫通,加入質疑,做到這些,想不優秀都難。

新的一年,學會讀書,靠近優秀,走近美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書報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4/156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