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FBI雷局長參議院公聽會說謊,共和黨參議員竟然放他一馬【阿波羅網編譯】

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事件後,FBI的雷局長周二(3月2日)在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首次作證。雷局長告訴參議院,國會大廈的騷亂是"國內恐怖主義",並拒絕把暴力的左翼極端組織安提法稱為恐怖組織;他還表示,沒有任何"假川普支持者"在場的證據,沒有證據證明安提法成員出現在國會暴動中。《閘道器專家》認為,這完全是一派謊言,是徹頭徹尾的危險。

FBI的雷局長3月2日在參議院的公聽會上作證。

阿波羅網李文波編譯,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事件後,FBI的雷局長周二(3月2日)在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首次作證。雷局長告訴參議院,國會大廈的騷亂是"國內恐怖主義",並拒絕把暴力的左翼極端組織安提法稱為恐怖組織;他還表示,沒有任何"假川普支持者"在場的證據,沒有證據證明安提法成員出現在國會暴動中。《閘道器專家》認為,這完全是一派謊言,是徹頭徹尾的危險。

儘管有媒體報導稱斯尼克(Sicknick)警官已經被確認是中風而死,並不是被打致死,但FBI雷局長表示斯尼克警官的死因仍在調查中。

雷局長在公聽會上的雷人謊言,被參議院的共和黨人放過,這讓人很失望。

共和黨人,

**對老兵巴比特女士被國會警察中尉射殺,一個提問都沒有;

共和黨人

**對川普支持者因非法闖入國會大廈而被關進監獄,也沒有任何問題;

共和黨人

**沒有提出國會山抗議者被隔離和酷刑的問題;

**沒有提出川普支持者計劃轟炸國會大廈的報導;

**沒有提到在華盛頓特區的共和黨和民主黨總部安放炸彈的恐怖分子。

事實是,

數十名川普支持者仍被關押,輕罪指控,不讓保釋。

數十名或更多的川普支持者,因參加1月份的川普集會而在機場受到騷擾。

頭上長角的薩滿,因走過國會大廈,坐在眾議院會議廳,被轉移到華盛頓特區,不讓保釋。得到這樣待遇的人,不止他一個。


新聞極限電視的主持人凱利(Greg Kelly)在節目中提到了,「牛仔支持川普"組織的創始人格里芬(Couy Griffin),他沒有進入國會大廈,也被關押了,而且不讓被保釋。

格里芬是新墨西哥州的一名縣長,他從未進入國會大廈,但調查人員在他的社交媒體帳戶上搜索出他在大廈"禁區內"的證據,也就是說1月6日格里芬曾經在國會大廈附近。

格里芬沒有襲警,也沒有打破任何窗戶,沒有偷走重要領導人的筆記型電腦,他真正的罪行就是川普的支持者。2019年9月,他曾在白宮面見川普總統,而且在被捕後的採訪中,格里芬告訴FBI"選舉有問題"。按照檢察官和聯邦法官的說法,格里芬對社會的真正威脅是,他敢於懷疑2020年總統選舉的結果。

政府律師認為格里芬有逃亡的風險,在整個審判過程中,應該一直蹲在監獄裡。政府律師還說,拒絕接受拜登為總統,會導致格里芬也會"藐視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確認的司法官員的權威"。

法官補充說,拒絕接受2020年選舉的結果就像"不相信事實或科學"。所以,雖然只是聯邦輕罪,格里芬還是會被繼續關押。《美國的偉大》(American Greatness)認為,事實上,格里芬已經被當作政治犯對待。

《美國的偉大》網站報導說,一些FBI的文件已經把抗議者稱為"起義者",煽動罪名的蛋糕明顯已經製作好了。當局已經承認,會利用輕微的犯罪行為,試圖製造更大的案件,來對付川普的盟友。代理司法部長謝爾文在1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警告說,"我們正在提出一些輕罪,但這些只是開始。司法部正在研究,把國會大廈發生的暴亂,與煽動和陰謀指控聯繫起來,製造重大的重罪案件,刑期最高可達20年。"

代理司法部長謝爾文說,"這些調查的範圍和規模.....不僅在FBI的歷史上,而且在司法部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到目前為止,已有200多人受到指控;FBI把圍捕川普支持者的努力描述為"24/7全身心的廣泛行動",並警告說,56個外地辦事處的特工將全面參與。

被圍捕到的川普支持者正在被監禁並運往華盛頓。可以肯定的是,負責起訴弗林中將的聯邦法律體系,憎恨川普,對川普支持者一定會毫不留情。

https://www.thegatewaypundit.com/2021/03/chris-wray-hearing-gop-senators-ask-no-questions-jan-5th-bombs-ashli-babbitts-killer-isolation-torture-trump-supporters-rumored-planned-bombing-bidens-talk/

https://amgreatness.com/2021/02/04/americas-political-prisoners-first/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阿波羅網李文波編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04/156428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