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王陽明,往前走不要怕,回頭看不後悔,恬淡豁達從容一生

王陽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

王陽明說:「除了人情事變,再沒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事變。事變也只是包含在人情中,其關鍵只在於『致中和』,『致中和』又只在於『謹獨』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詩句:「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人生是一個從絢爛歸於平淡的過程。

生,便如夏花,極盡綻放,不停對追求。因為來日方長,便鍾愛艷麗與繁華,喜歡一切新鮮刺激的事物,肆意揮灑生命的畫筆,將人生填的滿滿的。

死,便如秋葉,退掉了濃郁的色彩,安安靜靜,寂然飄落。因為時日無多,所以明白一切都不過是空,生命的脆弱時刻伴隨,思想於是遠離了喧囂,盡歸於平淡之中。

人生看似漫長,實則須臾而過。生活的多樣性,讓我們迷了眼,無非是得到很多,又失去了很多。

執著於很多難以割捨,卻又不得不舍的事和人,不接受客觀的評判,不反省自身的不足,盲目追求更多的奢望。

一個人過於在意的,永遠在折磨你;你始終執著的,永遠在傷害你;一念無明,煩惱叢生;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人情事變不過是過眼雲煙。

接受生命里的那些傷痛,那些挫折,那些凋零,活著本就該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期待著意想不到未來的千萬種可能性,滿懷感恩的心情慢慢前行,不枉世間走一遭。

王陽明曾因為有功多次被提升,但他又屢次辭官。於他心中,這些權勢金錢經繁華過後都是空,他痴迷於「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以及超脫生死之境。

繁華過後總是空。生命的奧秘在哪裡呢?

在於向死而生,獲得恬淡平和、視死如歸的心態,這種心態能夠讓人卸下生命和心靈的重負,一直生活在別樣的期待和無所畏懼的輕鬆愉快中。

生死隨緣,因為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向死而生,死如再生,面對生死,我們不如泰然接受,好好把握當下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人有絢爛歸於平淡,就好比一幅畫,整個畫面填的滿滿的,多半沒有藝術價值,沒有遐想的空間;又如布置一間房子,一定要留適當的空間,才不會那麼擁擠煩悶的感覺,能夠成為一個靜心休憩的場所

人生來雙手空空,卻要讓其雙拳緊握;等到死去時,卻要讓其雙手攤開,偏不讓其帶走財富和名聲,不明白這個道理,人就很難對許多東西看淡,很容易為外物所累。

王陽明:「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命之學。」

意識是說: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祛除。如果在這裡能看破識透,整個心才會暢通無礙,這才是盡性知命的學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渴望和夢想,有些人終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報。然而,他們卻無悔無憾於生命。因為他們從未懶惰過,他們一直在執著追求心中的所愛。

往前走,不要怕;回頭看,不後悔。人生所追求的不過是無憾無懼而已。

王陽明的致良知,正是為了參透人生最大的問題——「生死」。一個悟了道的人,在心靈完全不為外物所滯的境界下,領悟到與萬物一體的真實性,這才是真正參悟生死的奧秘,才能如王陽明那樣在病危時坦然微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生短暫,我們來不及感慨,仿佛馬上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在於簡約的內心,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生活,反而陷入物質欲望為我們所設下的圈套中,便很難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龍場在貴州西北的荒涼之地,當地居住的都是少數民族,王明陽非常不適應當地的生活。再加上當時劉瑾一直都在派人追殺王陽明,要不是王陽明使了個金蟬脫殼之計,估計就被殺了。

王陽明認為,得失榮辱都不在乎,都可以置之度外,只有這生死問題還沒有參透,於是他就在石棺里靜臥,發誓說:「我等待命運的安排吧!於是王陽明看透了生死,既然參透了生死的意義,從而面對前面的路,能泰然處之,無畏無懼。」

王陽明心學還秉承著「仁者與萬物一體論」而來。以天下為己任,事事皆關我心,「我」是「主人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小我統一與大我的歷史責任感。

「不要怕」三個字,激勵人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理想和生活,歷盡艱辛,只要能堅持就能不斷努力,也唯有這樣的勇氣才能支持年輕的心,「走遍天下都不怕」。

「盡人事」三個字,指明人生的坎坎坷坷,經歷了酸甜苦辣,明白了原來成功的背後五味雜陳。

「不要悔」三個字,告訴人們每一步都是財富,坦然地接受生命的饋贈,「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所有的日子都值得用心度過。

年輕的時候不要怕,長大了之後不要悔。在生活中,我們路過也錯過,像一條條畫在人生軌道上的平行線,交叉,並行,走一段或者一生。

年少時不知道什麼才是需要努力的,初生牛犢,憑藉的只是最初的勇敢。假如這個時候,縮手縮腳,就很難有所成就。

等到我們閱盡人生,才能漸漸體會到人生中的遺憾和失落,許多不完美的心事和往事都漸漸浮現在心頭。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擁有的是一顆無怨無悔的心。我們要不斷告訴自己;走過的都是路,唱過的都是歌,所有的經歷都只是一種結果。

儒家對於生命的態度即是所謂的「樂天知命」,人順從「命」的同時還要實現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這才算盡了人事,面對死亡時也就心安理得。

王陽明對生死的態度沿襲了儒家的思想,他說死無所怕,如若真有所不甘,也是生時未完成人生的使命,死才會有所遺憾。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要了無遺憾地度過今生,每個人都想讓自己所做的事永遠都是正確的,從而實現自己的預期。

但這只能是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後,能有一種積極的反省,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讓我們今後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健、更從容。

因為反思,所以深刻;因為憧憬,所以希望。在過去和未來的交織下,才有把握當下、不怕不懼、不喜不悔的人生。

不要怕,是說不要害怕明天的風雨;不要悔,是說不要後悔錯過霓虹。只要我們好好把握現在,珍惜此刻的擁有,找到活在當下的勇敢和執著,就一定可以收穫美好人生。

世間的繁華就像童話里的紅舞鞋,漂亮、妖嬈而充滿誘惑,一旦穿上,便再也捨不得脫下來,只能瘋狂地轉動舞步,即使內心充滿疲憊和厭倦。

當生命的舞會到達終點,脫下紅舞鞋時赫然發現,一路的風光和掌聲結束後,留下的只有說不出的空虛和疲憊,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繁華過後總是空。最美的生活從來不是最繁華的生活。很多人不斷追求所謂的舒適,最後才發現,真正的舒適在於內心。

人生若煙花,絢爛過後便歸於平淡,一顆通透的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在恬淡與豁達中才能感到生命的甜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笨蛋文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05/156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