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王干城: 中國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作者:
以今觀之,老子道學與孔子仁學應該相輔相成,道學建制度,仁學樹人格,二者缺一不可。

中西方碰撞已經過去180年,辛亥革命已經發生110年,改革開放已經開啟40年,中國現在居然走回頭路,全面倒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能步入現代社會嗎?中國文化能接引普世價值嗎?如果能,為何過程如此曲折,而且還漸行漸遠?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重新釐清究竟什麼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一、什麼是文化?

這是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與其在文字的海洋里掰扯不清,不如看看普通大眾是怎樣使用的這個詞的,這符合現代行為主義哲學的宗旨,畢竟文章是要發揮社會作用的。

記得小時候在鄉下,只要誰上衣口袋掛一隻鋼筆,就會被視為文化人,給以滿滿的尊重。為什麼要尊重文化人?除了他比一般農民有更多知識,關鍵是會有更高的人品,因此值得信任和尊重。因此,說到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就是指這個他們的優秀品質,也是這個民族或國家值得被人尊重的特徵。

因此,追問「何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不用考慮哪些以今天的標準沒有價值的東西,只需要考慮具有當代價值的東西。

二、文化是不斷變化的

所謂品質,不管是個人的品質還是群體的品質,沒有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有不同的標準。比如今天看來極度落後愚昧的東西,在古代都是其所在時代有文化的標誌,比如小腳、大煙、太監、多妻制等等。

因此,當我們此刻說「中國文化」的時候,就是以當下此刻的標準審視歷史上的文化。我們只能有今日視角,不可能有上帝視角,因為我們不是上帝。如果排斥主觀性,強調客觀性,實際是做不到的,這樣說來的「中國文化」乃是虛假的、虛構不實的。

我們只能以當下立場討論「中國文化」,那些不具有當代價值的東西不值一顧。我們認定的中國文化一定帶有我們的主觀性,那些號稱「客觀地看待中國文化」的人因此不值得交流,因為這樣的交流註定是沒有結果的。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文化話題都有主觀性,不承認主觀性的文化討論,要麼是思想混亂,要麼是故意耍流氓。

三、什麼是今日視角的中國文化?

說到個人文化,無非誠實、善良、勤勞、智慧、勇敢等品質。

說到今日視角的中國文化,應該就是契合普世價值的東西。在今日世界,背離普世價值的東西不配稱為文化,這也正是普世價值之為普世價值的題中應有之意。

因此當我們問「什麼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的時候,我們就要從中國文化的長河裡發掘、尋找與當代普世價值相契合的成分,那些東西才配稱為「中國文化的核心」。

只有共同承認普世價值的人,討論「何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才有意義,才有望討論出有價值的結果。

四、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嗎?

近百年來,中國發生過三文波化保守思潮:1,與左派運動並行的二、三十年代文化保守運動,以《學衡》雜誌為平台,後來成就若干大師,包括: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錢穆等。2,五、六十年代台灣三大儒推動的文化保守運動,以《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58年)為標誌。3,當代,海外新儒家、台灣文化傳承和大陸國學復興。這三波文化保守思潮都以儒家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實踐證明這種主流觀點是站不住的,因為台灣在搞「文化去中國」,大陸在全面對抗普世價值。

五、「儒家核心說」的失敗

「儒家核心說」至今一直是中國文化保守思潮的主流觀點,比如大陸中國思想史執牛耳者葛兆光教授、中年思想領袖許紀霖教授,近年來經常談論「什麼是中國文化」這類話題,都還在傳遞「儒家核心說」。他們都有非常敏銳的問題意識,可惜找不到答案,因為方向錯了。儒家文化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嗎?如果是,為什麼中國社會對接普世價這麼艱難?百年中國社會發展的艱難歷程表明以儒家為中國文化代表的「內聖外王」這個社會猜想失敗了

儒家文化的問題在於:

1,繞圈子,制度問題不直截了當地面對和解決制度問題,偏要從道德修養上下工夫。這造成其社會效果緩慢、低下,遇到社會危機往往束手無策。

2,也正因為這個理論上的弱點,其表達往往下筆千言不落實際,而且玄而又玄晦澀難懂,遠遠脫離普通人民的理解水平和接受習慣。

3,這就造成了它在台灣的被排斥和在大陸的無效果。

六、雅斯貝而斯「文化軸心說」

俗話說「旁觀者清」,中國文化的核心為何,中國學者還不如外國學者看得更清楚,因為他們沒有後來兩千年文化的遮蔽,而中國學者一說文化就浩如煙海,分不清真假與輕重。真是「人生糊塗讀書始」,多讀書不如少讀書。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1950年提出「軸心時代」概念,認為先秦諸子是中國文化的軸心,這個判斷是不移之論。因此,何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從先秦諸子裡去尋找。

七、「周秦之辨(別)」

三千年中國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周朝封建制時代,第二階段是秦朝開啟的君主集權制時代,也可以稱為「秦制時代」。

這兩個時代的差異非常巨大。前者是封建制,後者是君主集權制;前者是溫和的禮治;後者是嚴苛的法制;前者思想自由百家爭鳴,後者思想禁錮法家獨尊;前者通常是有人道的時代,後者通常是無人道的時代。因此,秦制文明是周文明的高台跳水。尋找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把秦制時代的文化放在一邊。

八、誰是先秦諸子最有影響的流派?

先秦諸子最有影響的流派是老子道家(戰國時期叫「黃老學」)而不是儒家。《史記·論六家要旨》說先秦諸子最重要的六家,陰陽家、名家、法家、墨家、儒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而道家能發揮各家的長處,收大成之功:「理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作者司馬談(司馬遷父)認為老子道家是先秦諸子最有影響最為重要的流派。比較而言,他說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這一評價用之於「當代新儒家」依然有效。

我們應該相信漢代初期的司馬談呢?還是相信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學者呢?我認為應該相信司馬談,畢竟他離諸子的時代比我們近了將近兩千年,況且他是官方史家,是那個時代最權威的學者。在何為先秦諸子最重要的流派這個問題上,如果我們覺得比司馬談更了解,無疑是狂妄自大了,太自以為是了。

九、儒道比較

1,從先秦到漢初,沒有一個邦國用儒家而強,漢初用「黃老」實現了「文景之治」。

2,廣義百家爭鳴發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狹義百家爭鳴發生於齊國都城臨淄稷下學宮,鼎盛於齊威王時代。儒家殿軍荀子曾經「三為祭酒」,即三次主持其事,《漢書·藝文志》記載:「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即荀子(又稱孫卿)特別稱道宋子(當時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宋邢)的黃老思想。

3,戰國黃老學即由老子之道衍生治國之法,深得那個時代的推崇。齊威王正是在這種思想風氣推動下變法圖強的。以法治取代禮治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4,黃老學代表性著作《黃帝四經》全書都在講以道生法,開篇即說「道生法」。另一部黃老學著作《管子》也是這樣的特色,其中明確說「法出乎權,權出乎道」,歸結起來即「法出乎道」。這樣的發揮完全符合老子之道,老子說「以正治國」,戰國時期另一位黃老學代表人物尹文子解釋說:「政(正)者,名法是也。」

5,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韓非都以老子為其法家思想的哲學基礎,司馬遷記載說「申子、韓子皆歸本於黃老」。法家人物韓非、李斯最後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

由此可見,老子道家才是先秦思想的核心,這是合乎邏輯又合乎歷史的結論。

十、為什麼「法生於道」?

老子是東周王室的守藏史,負有為天子重大決策提供諮詢意見的職務責任,《周禮·天官》說:「史,掌官書以贊治。」鑑於他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封建制已經難以維繫,老子思考治理天下的良策,提出了自己「以道治國」的思想。

究竟什麼是「以道治國」?

首先不是以禮治國,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其次不是以德治國,老子說「上德不德」、「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第三不是人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

也不是靠祈禱鬼神治國,「以道治天下其鬼不神」。

也不是無所事事,「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除了這些還剩什麼可以選擇呢?只剩下以法治天下了。

十一、《道德經》不講人生哲學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光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07/156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