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他們,為什麼覺得能「解決美國」?

 在中國,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說二戰的時候,日本曾經狂妄的叫囂要「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更有一種說法,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曾樂觀的估計「半年之內,打敗美國。」   那日本人到底說沒說過這麼狂的傻話呢?

回答是:有,但又沒有。

日本人那時確實又傻又狂,但又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那種傻和狂——而是更無可救藥的一種。

1

「三個月滅亡中國」論的最早出處,應該來源於一本回憶錄。

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在任的那個首相叫近衛文麿。這小子戰後本來應該上東京國際法庭,作為甲級戰犯受審的,但1945年日本投降當年,他就畏罪服毒自殺了,結果讓廣田弘毅替他頂了這個缸。

但近衛文麿死前為了給自己申辯,留了一本回憶錄。人之將死,其言雖不善,好歹還真。裡面很多記述,反映了日本開戰時上層的一些真實想法。

據近衛說,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陸軍大臣杉山元曾經奉詔覲見天皇裕仁。

天皇問他,現在事情鬧得這麼大,怎麼解決啊?

杉山元就拍胸脯保證說:「三個月內,解決中國事變」——這應該就是「三個月滅亡中國論」的由來。

很黑色幽默的是,到了1941年年末,日本決定對美開戰,內閣做好計劃之後,得有人去跟天皇說一聲,這個倒霉差事又落到了杉山元頭上。

裕仁一看這夥計又來了,還是那套:「日美一旦開戰,多久才能解決啊?」

杉山元又說:「南洋方面,有信心三個月內結束戰鬥。太平洋方向,要看與海軍的配合,可能需要半年。」

聽到這裡,裕仁忍不住問了一句:「當年與中國開打的時候,也是閣下來匯報的吧?我記得您說要三個月就能解決,可是現在打了四年了還沒完。」

杉山元硬著頭皮辯解道:「那是因為中國腹地太廣大,拖這麼久真沒想到。」

天皇一聽氣樂了:「中國腹地廣大,那麼太平洋的腹地豈不是更廣大?你憑什麼這麼肯定說半年就能打完?!」

杉山元頓時語塞,無言以對。

那杉山元為什麼敢吹這種牛呢?其實,如果你比較傳說與原版的文字,就會發現玄機——

傳說中的說法是日本要「三個月滅亡中國」,「半年內擊敗美國」。但杉山元原本說的都是「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半年內解決日美戰事」。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兩種說法有什麼區別嗎?

沒錯,在我們的概念中,這兩種說法沒啥區別,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關乎民族生死存亡、不死不休的戰鬥。各國不到輸干血本、戰無可戰,是絕不投降的。你想「解決」我,那不就是想「滅亡」我嗎?

但日本人不這麼想。

當時的日本,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日本軍政界的大多數精英,對「戰爭」的理解都更接近19世紀拿破崙戰爭時代:雙方在某個戰場上展開決戰,一方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讓對方無力再戰,然後就開始談判,輸了的那一方割地賠款,贏了的一方拿走全部戰爭收益。

所以你注意,無論裕仁天皇問的,還是杉山元兩次答的,都是什麼時候能「解決xx問題」。他們腦子裡天然覺得,戰爭打到某個程度,中美就會跟他們媾和。

你看,這兩次談話在前提上就已經錯的離譜了。君臣二人基本上就是在那兒說聊齋。

2

用今天的眼光看,你會覺得日本人這種「打一下就能和談」的思路真的好奇葩。二戰那種不死不休的戰爭,怎麼可能這麼打呢?

但日本人的這個思路,是被他們的「戰史」慣出來的。

自明治維新立國以來,他們「國運」的興起,就仰賴於兩場戰爭: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

而這兩場戰爭碰巧都是「有限戰爭」。老邁的大清和衰弱的沙俄國內問題都很多,打了幾場戰役就「國將不國」,被迫求和了,任由日本漫天要價,發一筆戰爭橫財。

但成功路徑,往往也會讓你依賴成為的思維陷阱。兩次得手,讓日本人覺得,戰爭就應該是這麼打的。

比如近衛文麿的那本回憶錄,你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說出來可能讓你特彆氣憤,它居然叫《面向和平的努力》(平和への努力),做為在任內開啟全面侵華的日本首相,居然敢給自己回憶錄起這名……這不跟某些影視劇里秦始皇說他吞併六國是為了「實現和平」一樣搞笑嗎?

但細看這本回憶錄,你會發現近衛文麿任內還真是心心念念的要跟中國「講和」:只不過他這個講和,是以逼著中國承認偽滿洲國、並出讓大量利益為條件的。

這個條件,中國當然不可能答應,《義勇軍進行曲》怎麼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在我們的理解中,這一仗肯定是不死不休的。

於是在近衛的整個任期當中,你都能感覺到他伊藤博文上身,是在參照當年的「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在給「中國事變」定時間表,一對不上就變得非常氣惱:

「我攻占了你的華北,你該跟我求和了吧?

我打下了你的上海,你該跟我求和了吧?

我攻下了你的首都南京,你總該跟我求和了吧?

怎麼還不求和?這個蔣介石,實在太賴皮了!」

然後近衛就對華連續發表了三次「近衛聲明」,其實這三次聲明雖然話術不同,核心思想都一樣:傳統戰爭講究點到為止,按日清戰爭標準,你們這時已經輸了!再打就是不講武德,趕緊給我投降!

可是我們知道,當時的中國,除了汪精衛,沒人覺得我們有義務按日本人的時間表來打抗日戰爭。中國有中國的計劃:就是要跟你死扛到底,看你咋辦?

3

如果說,日本是以「甲午戰爭」的思路去打侵華戰爭,那麼它發動太平洋戰爭思路則完全是在翻日俄戰爭的老黃曆。

日俄戰爭算是日本乃至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日本面對強大的沙俄海軍,打的確實漂亮。先消滅了沙俄在旅順口的遠東第一艦隊,而後再在對馬海戰中與萬里迢迢趕來馳援的沙俄遠東第二艦隊展開決戰,並獲得的勝利。沙皇尼古拉陛下一看海軍全報銷了,國內布爾什維克風起雲湧,就跟日本和談了。

等到了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人心心念念的還是在美國身上「舊夢重溫」一下:

日本先在珍珠港消滅你太平洋艦隊的大部,這就是旅順口戰役的重演。

而後再對你剩餘的艦隊展開「分段阻擊」,等到你美國突破我設下的層層防禦圈,逼近日本本土時,你的艦隊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這個時候,日本聯合艦隊再傾巢出動,像對馬海戰揍沙俄一樣與美國艦隊展開決戰。

美國將在這場戰役中輸干血本,而後就會像沙俄一樣服軟,甘心將亞太的統治權割讓給日本。

明了了日本人的這個小九九,你就能理解他們在戰爭中很多詭異舉動:

比如明明斥巨資建造了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整場戰爭中卻一直不讓它上前線。

其實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大和號跟對馬海戰中的功勳艦三笠號一樣,是「決戰兵器」,只要在最後的「關鍵決戰」中能發揮作用,一擊制勝,那就行了。平時要好好保護,輕易不挪窩。

多說一句,日本人對「決戰兵器」的迷戀,其實一直持續到今天。比如在動漫里,最管用的永遠都是各種憋到最後時刻才肯出場的「決戰兵器」。

再比如,雖然太平洋戰爭打到1945年初,日本的頹勢已經非常明顯,東京等城市已在轟炸下被夷為平地。

但直到此時,日本還有很多人對戰局特樂觀,總覺得日本在下一場決戰當中,就能翻盤。

比如時任日本首相的小磯國昭,通過廣播不斷給日本民眾安利一個「天王山決戰」論,說某某戰場就是日本與美國的「天王山之戰」,贏下這場仗,美國人肯定就願意跟我們媾和啦!

問題是,日本在整個戰爭後期一場仗都沒打贏。於是小磯國昭口中的「天王山」不得不從菲律賓挪到硫磺島、再挪到沖繩、再挪到日本本土。到後來,「天王山又移動了」成為了日本一個知名的梗。

然而,我們後來知道,美國人也沒想過跟日本只打一次「局部戰爭」,羅斯福政府自1942年就開始提前研究擊敗日本後怎麼對其進行管理了。羅斯福想的很明白:這是一場總體戰,而我的實力遠超於你、盟友遠多於你,擊敗你是早晚的事。

所以,打到一半跟你媾和,平分天下?不存在的。

是的,回首整個二戰,你會發現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不是某次戰役的戰術失誤,也不是「南進」或「北進」的戰略選擇錯誤,問題出在更上層:這個國家的戰爭理念,已不可救藥的落伍了。

當其他主要參戰國都已經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空前的「總體戰」時。日本絕大多數人卻還在夢遊,以為自己活在舊時代。

在這一點上,日本甚至還不如當時落後於它的中國——我們之所以會把日本人所說的「三個月解決中國問題」誤解為「三個月滅亡中國」,產生這種有趣的誤會。恰恰是因為我們比他們清楚,這是一場雙方不死不休的戰爭,你除非滅亡我,否則我不可能被你解決掉。

由此觀之,日本的二戰之敗,是理念之敗。

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技術落後,可以革新;如果戰略失當,也可以扭轉;但如果理念落伍,那就真的無可救藥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穿越回二戰以前的日本,面對上下滿腦子都是「幾個月就能解決誰誰誰」的日本憤青們,你怎麼跟他們解釋,當今的世界,已經不是他們所以為的那個樣子了呢?

然而,今天這個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是活在舊時代的。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1/157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