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清漣: 印太戰略美國為何「川規拜隨」?

作者: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失敗之後,美國再回頭尋找歐洲盟友的支持。這次比2月份的G7視訊會議順利,布林肯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委會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舉行會談後,雙方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同意重啟美國與歐盟之間的中國對話。

美國總統拜登沒有在在國際地緣政治上否定前任川普的做法,原因何在?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失敗之後,美國再回頭尋找歐洲盟友的支持。這次比2月份的G7視訊會議順利,布林肯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委會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舉行會談後,雙方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同意重啟美國與歐盟之間的中國對話。

聲明的核心話句是:「布林肯國務卿和博雷利高級代表確認,可信的多黨民主、保護人權和遵守國際法支持印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雙方的目標是合作促進安全、可持續、自由和開放的海上供應路線和供應鏈,並期待著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利益和方法交匯的地方深化合作。」

本文要點:

拜登為何不重拾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

印太戰略利益相關者:核心與外圍關切重點不同

2020之後盟友對美國尚存觀望

關鍵詞只有兩句:可信的多黨民主、印太地區。為便於敘述上的邏輯,先從第二點說起。

拜登為何不重拾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

拜登政府在內政上一切都以否定川普為出發點,但在國際地緣政治上沒能否定川普的做法,連印太戰略都「川規拜隨」,原因何在?

印太地區從地理概念演變為地緣政治戰略概念這個過程,並非只是個名詞遊戲,有其實際意義。

歐巴馬任美國總統時期提出「亞太再平衡」地緣政治戰略時,印太只是個地理概念。2011年11月7日,時任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外交政策》上發文闡釋美國的亞太政策,文章所指「亞太地區」就是從印度次大陸經東南亞至美國西海岸這塊呈半月弧形的「海陸帶」,並稱這一地區是21世紀世界戰略和經濟重心所在。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的頭號主要國家,對此特別敏感,因而進行研究,據研究者稱,基於白宮檔案進行的統計表明,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戰略中有537次提到「亞太」,6次提到「印太」。

川普總統在執政的第一年內就將借用了印太這個概念正式納為官方語言,將「印太」從地理概念演變為戰略概念,並賦予其新的戰略含義。2017年10月18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演講,題為《下個世紀的美印關係》,演講中沒有使用傳統的「亞太」地緣概念,而改用「印太」來界定美國亞洲戰略框架中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地緣政治區域。

簡言之,亞太與印太是兩大戰略概念,容納於其中的利益相關國家有區別。「亞太」囊括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利益相關國家主要是日本與澳大利亞;「印太」則將印度囊括進來,澳大利亞與日本也很歡迎擴大盟友隊伍。

從美國來說,印太戰略將整合從西太平洋沿東南亞泰國、緬甸至印度洋以西的海上通道,繼續推進美國的戰略東移,扼止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擴張,並繼續保持這一地區的巨大市場向美國開放,同時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從亞太再平衡到印太戰略,是川普地緣政治的一大成功。

更何況,這四年內美中關係早已翻過萬重山,即使中方明確希望回到歐巴馬時期的中美關係,拜登政府也做不到。這是拜登政府無法重拾亞太戰略的主要原因。

印太戰略利益相關者:核心與外圍關切重點不同

從川普政府提出「印太戰略」至今,這個地緣政治的概念已被廣為接受,但是利益相關國的核心與外圍關切重點不同。

澳大利亞與日本側重點在防務。早在幾年前,澳大利亞開始關注與中國的「軍事競爭」——2018年,澳大利亞通過相對優越的競標條件擊敗中國,贏下斐濟黑石軍事基地的建造權,這事表明澳大利亞政府對南太地區戰略競爭的真實關切。對中國染指萬那杜,澳大利亞也努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只是未獲成功。

日本現在深切感受到中共那日漸加強的政治、軍事壓力,從各方面做了認真準備。3月16日至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訪問日本,與日本外相、防相舉行「2+2」會議。會議舉行之前一天,《日本經濟新聞》刊文稱,以軍事來說,儘管美國總軍力遠超中國,但如果中美在亞太發生衝突,美國對華軍事優勢仍有可能發生動搖,因為美國要把在全世界的戰力集中並帶到亞太需要很長時間。

據報導,美國國防部近年在電腦上進行了多次「假想戰爭」推演,在這幾年針對台灣海峽進行的兵棋推演中,美軍毫無例外每次都敗給了中國軍隊。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政府也秘密舉行過多次兵棋推演,設想日本周邊有事時的各種狀況,但結果都顯示在印太的美軍和日本自衛隊加起來針對中國都處於劣勢。基於美日兩國推演,日本現在特別認真。日媒還報導:這次2+2會談,美日確認就台灣緊急事件進行合作。

但是,歐洲大國在印太戰略上的態度側重點在政治不在防務。德版戰略從「印太地區」的經濟重要性和戰略複雜性入手,強調的仍是「規則主導」和「力量平衡」主題,德國外長馬斯多次發言,主題是政治和外交存在,並未突出戰略的安全內涵。法版印太戰略,提出之初是防務與力量平衡兼顧,但拜登上任之後並未更新。

布林肯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雖然發表了聯合聲明,但一則歐盟職權較虛,具體執行則依靠法德兩大國,如果是防務,就只有法國了。二則雙方只談了「雙方的目標是合作促進安全、可持續、自由和開放的海上供應路線和供應鏈」,重點在商務利益,並非該地區的安全防務。

從歐盟有關財政預算的爭論一直不斷中可以看出,主張強化地緣政治意識、體現「大國式存在」的法德,與主要關心自身經濟利益的其他歐盟國家之間,在把錢花在哪兒的問題上分歧不小。所以,歐盟與布林肯的聯合聲明,其外交意味也將遠遠大於戰略內涵。

歐盟制裁侵犯維吾爾人權的中共官員,北京報復反制

2020之後盟友對美國尚存觀望

現在回到美歐聯合聲明中那句「可信的多黨民主」,歐盟委員均由各國委任,不奉行多黨輪流執政,這「可信的多黨民主」應該是歐盟對美國的要求。歐盟現在對美國提出這要求不為無因,從各種公開的言論上看,歐洲各國政要及觀察家們在2020大選真相浮出水面之後,有過無數次討論,對美國現在呈完全對立的兩黨政治有懷疑。

英國前首相戰略總監史蒂夫·希爾頓在3月20日的Fox台福克納焦點中說:"美國總統的能力是重要的公共問題。美國和全世界都在想,到底誰在管理拜登這幫人?有人懷疑歐巴馬是在經營拜登的陣營,歐巴馬的幕僚和首席戰略家是索羅斯。這也是外界懷疑選舉有問題的重要原因。」

在印太防禦上,美國軍方要求加強,但拜登當局卻在削減軍費,也讓外界心存猶疑。

最近幾個月來,美國軍方從海軍、空軍到戰略司令部的高級將領和退役將領們到參眾兩院的軍事委員會作證時,除了強調美軍必須全力應對中共的軍事威脅,也不約而同地指出,歐巴馬時代美軍對中共的防範程度很低,並未做好必要的國防準備,不但軍隊的裝備陳舊,而且軍費不足。3月3日Politico網站報導,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 Davidson)要求國防部長施壓國會,2022年為其批准50億美元的預算,用以購買「震懾」中共的武器和飛彈。

戴維森的請求在美軍高層中獲得了響應,但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來自華盛頓州西雅圖選區的民主黨議員Adam Smith卻表示,他反對大規模增加軍事開支,認為美軍沒必要那麼做。海軍官網3月10日和3月16日報導,拜登當局的第一個軍事預算準備把川普確定的上一個財政年度的軍事預算削減2.5%。由於削減軍費預算,五角大樓不得不考慮壓縮海軍艦隊的規模,這直接讓美國落實印太地區的安全承諾時面臨軍力不足的困難。(本段資料來源見尾注)

川普當政時,要求日本、韓國、德國等承擔美國駐軍部分軍費,盟國雖然對此不滿,但清楚地知道川普並未放棄盟國,對美國保障盟友安全有信心。但如今在中共軍事壓力日漸加大之時,拜登政府卻與軍方意見相左,削減軍費,除了日本、澳大利亞等印太戰略的核心成員國之外,歐洲等對印太戰略的另一主角中共,肯定還會有各種折衝樽俎。

尾註:

1、Dual Letters From Congress Signal Hill Headed for Defense Spending Showdown

By: Mallory Shelbourne, March16,20216:54 PM

2、Pentagon Mulling Aircraft Carrier Reduction as Part of FY2022 Budget Review

By: Sam LaGrone and Mallory Shelbourne,March10,20217:29 PM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01/157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