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立陶宛拒參加「17+1」峰會 為歐盟樹立榜樣

立陶宛政府近日提案修法,準備派遣商務代表到台灣。圖為立陶宛外長林克維丘斯。(圖片來源:推特)

在歐盟由於與中共簽署放棄民主原則的《歐中投資協議》而遭人詬病之際,歐盟小國立陶宛卻由於今年2月份拒絕參加中共-中東歐國家(又稱17+1)視訊會議,並在修法以與台灣建立貿易關係而受人矚目,《德國之聲》俄羅斯事務的專欄作者埃格特(Konstantin Eggert)於4月5日在德國之聲撰文,稱面對中共政權日益強硬的全球恐嚇戰術,願意放棄物質利益而守護自己的理念的立陶宛為歐洲樹立了一個罕見的榜樣。

埃格特分析道,曾經於1940年遭到前蘇聯吞併的東歐小國立陶宛獲得跨黨派支持的外交政策的原則是反威權主義,同時非常看重北約盟友關係,該國還希望加盟美國新政府發起的抵制中共的民主聯盟,立陶宛的這一立場對歐盟其他成員國很有啟示作用。

人口不足3百萬的東歐小國立陶宛立陶宛從來不隱瞞自己有志於站在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對抗第一線的決心。該國一直在堅定地支持遭到俄羅斯欺凌的烏克蘭,不但為烏克蘭政府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還為烏克蘭軍方人員提供培訓和醫療護理服務,立陶宛也是俄羅斯異議人士所熱衷的一個移民目的地。

曾遭蘇聯吞併的立陶宛的理念:堅守原則方可贏得尊重

埃格特分析說,立陶宛的這一立場來自於該國從歷史中汲取的教訓。

首先,該國從20世紀初,其和鄰國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遭到前蘇聯吞併的歷史得出的結論是:與威權政權打交道時,若要贏得尊重,就必須堅守自己的原則並準備為自己的理念做出犧牲。

次之,在與遭到國際社會制裁的俄羅斯打交道中,立陶宛意識到無需害怕威權政權的報復。

自從俄羅斯於2014年由於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而遭到國際社會制裁後,出於報復心理,俄羅斯拒絕進口來自於歐盟國家的食品,然而立陶宛卻發現,該國的出口商的盈利並未因為遭到報復而受損,恰恰相反,該國的出口商由於被逼尋找新市場,反倒建立了新的貿易關係,並發展得更好。

因此,雖然立陶宛政府料到其尋求與台灣的貿易關係可能會遭到中共的報復,但認為在此問題上也無需害怕中共的貿易報復。

再次之,立陶宛更看重的是跨大西洋盟友關係。埃格特表示,立陶宛政府做出這個決定,還在於立陶宛政府認為,跨大西洋盟友關係遠比該國與中共的關係更重要,而且也願意為維護跨大西洋盟友關係而接受來自於中共的挑戰。

埃格特總結道: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立陶宛願意面對中共日益強硬的全球恐嚇術,為守護自己的理念而放棄物質利益,這為歐盟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因為面對中共的挑戰,歐盟其他國家也需表明自己的立場。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國家,該國是北約和歐盟成員國,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並為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較高的國家之一。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06/157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