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鄭州96歲擺攤奶奶,消失了

像流浪大師沈魏、小馬雲范小勤、拉麵哥程運付爆紅時一樣,張玉珍的攤位前成為網際網路流量最高的地方之一。有年輕人專程開著旅行車、豪車前來買老人的菜饃;有衣著光鮮的姑娘,捲起袖子希望幫助老人擀麵皮;還有很多時刻對準她的手機和攝影機……如今,那些蹲點的網紅主播們,統統消失了。車輛來而往往,很少有車專門為這個路口停留。攝影機、人群、刺眼的直播燈都隨著張玉珍的消失聯袂退場。

96歲,擺攤30年,堅持多年不漲價。因為這些標籤,在鄭州街頭賣菜饃的張玉珍老人火了。有人開著豪車前來品嘗6塊錢的菜饃;有人從哈爾濱飛來鄭州出差,特意空出一天等待張玉珍;還有人開著四個手機直播,和‌‌「家人們‌‌」介紹張玉珍的攤位……

4月13日,深夜的鄭州街頭,張玉珍讓所有人失望了——她消失了。14日,筆者去鄭州出差,來到張玉珍擺攤的街頭。周圍的商販說,前兩天,民警對圍觀張玉珍的人員進行了勸離。

後來筆者聯繫到了張奶奶,她說自己累了,‌‌「累,非常累,站在那5個小時,受不住‌‌」。筆者追問她的人生故事,追問她的生意、疲憊和惆悵,她卻匆匆掛掉電話,說:‌‌「大家都對我很好,但是有些事情是你想像不到的,丫頭。‌‌」

1.消失之後

4月14日,23點,張玉珍消失在街頭的第二夜。

那個她常擺攤的路口,店鋪大多已經打烊,街道昏暗。這條街近於金水區和惠濟區的交界處,附近是一條在建的地鐵線路。

馬路寬廣,不時有計程車經過,代駕聚集在路口,遠遠看上去,這裡和數千萬個中國城市路口並無區別。

唯一不同的是,一個問題在一個個夜宵攤前一遍遍響起:‌‌「那個擺攤的奶奶會來嗎?‌‌」

董阿伯夫妻是張玉珍的朋友,他們在路口經營著5個夜宵攤位,地點就在張玉珍的菜饃攤隔壁。10多年來,他們一起擺攤,彼此照應。

‌‌「炒麵,炒好了沒?‌‌」董阿伯一邊嚷著,一邊將麵條和素丸子放進鍋里燜煮,又跑到另一個攤位,將毛豆、花生從滷水里撈出,堆在大圓盤子裡,遞給食客。

‌‌「哎,那個老奶奶呢?‌‌」一位本地食客在攤子前問。今夜,他和朋友出來遛彎,特意繞遠路走到這裡,只為看一眼張玉珍。

董阿伯沒有回答,只顧手頭的事情。‌‌「她今天不會來了,老太太可使得慌(河南話‌‌」累‌‌「的意思)。‌‌」董阿伯的妻子說。

站在路口的兩人聞訊而來。他們是從哈爾濱來鄭州出差的上班族,被老太太的精神打動,覺得特別勵志,‌‌「奶奶這麼大年齡,但還是積極努力地去生活。‌‌」

特意趕來路口,他們並不想買饃,也不想打擾奶奶,只是想拍個照,留個紀念。昨晚沒等到張玉珍,他們特意將回去的行程推遲了一天,再次前來。

然而今夜,他們依然失望而歸。

像流浪大師沈魏、小馬雲范小勤、拉麵哥程運付爆紅時一樣,張玉珍的攤位前成為網際網路流量最高的地方之一。

有年輕人專程開著旅行車、豪車前來買老人的菜饃;有衣著光鮮的姑娘,捲起袖子希望幫助老人擀麵皮;還有很多時刻對準她的手機和攝影機……

如今,那些蹲點的網紅主播們,統統消失了。車輛來而往往,很少有車專門為這個路口停留。攝影機、人群、刺眼的直播燈都隨著張玉珍的消失聯袂退場。

零點三十分左右,一位路過的阿伯舉起手機,鏡頭從左至右掃過馬路,記錄下這個略顯寂寥的夜晚。

2.意外走紅

比起自己的名字,張玉珍更廣為人知的,是‌‌「鄭州96歲擺攤奶奶‌‌」。

2021年4月8日,鄭州攝影師張志剛發布一條採訪張玉珍的抖音視頻,點讚數很快超過260萬。

事件迅速發酵,在被各大媒體轉發後,新浪微博上和‌‌「擺攤奶奶‌‌」相關的話題,最高閱讀量達到了2.7億。

視頻中,96歲高齡的張玉珍的很多金句,打動了很多人。

‌‌「歇著不如做點有價值的事情。‌‌」

‌‌「年輕年老不就是眼一睜一合的事嗎?‌‌」

‌‌「年輕人正是發憤圖強的時候,老年人應該向他們學習。‌‌」

‌‌「只要是錢來的正道,沒有不容易的事。來的不正道,再容易也不容易。‌‌」

實際上,這已經是張玉珍第二次走紅了。

她來自河南周口市,很早就獨自外出做小本生意。她有三個孩子,兩兒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立業,在城市裡穩穩地扎了根。

談起做生意的這段經歷,張玉珍曾說:‌‌「一生做生意沒有失敗過,可是從來沒落住錢。‌‌」她的錢大多只夠用來貼補家用。

由於常年在外地闖蕩的緣故,她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

將三個孩子拉扯大後,張玉珍原本能在人生的滾輪上休息片刻,但她卻想繼續出發,做些自己喜歡的事。‌‌「這一輩子都是自己養活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

她賣菜饃的原因,只是因為自己也很喜歡吃。一到深夜,張玉珍便騎著自行車來到路口,23點出攤,揉搓麵團、擀麵皮、鋪上菜餡,烙餅。

5點收攤,然後騎著自行車去趕早集,挑選時令蔬菜。一般菜饃只需要放韭菜菠菜,她為了把菜饃做得更香,還另外備齊了薺菜、小茴香、粉條、豆腐等材料。

買菜回家後,她要把所有的活干好。吃過午飯,才迎來屬於她的休息時光。

這樣日夜顛倒的日子,張玉珍一過就是30年。她守著那個繁忙的路口,也守著許多深夜為生計奔波的人。

從小學就開始光顧奶奶攤位的食客王浩然(化名)回憶道,張奶奶的菜饃‌‌「個大‌‌」‌‌「給的菜非常多‌‌」,價格實惠,一直都是6元一個,麵餅是她純手工做。

‌‌「味道也不特別,就是家裡老人做的家常味。‌‌」這味道他吃了十幾年。

張玉珍曾回應過,她菜饃分量足的原因:‌‌「那下力人(河南話‌‌」出力氣的人‌‌「)你想想,你弄個小饃一點點,人家吃不飽呀,菜能值多少錢。‌‌」

2019年,河南電視台的記者報導了張玉珍的故事,她成了鄭州小有名氣的紅人。

她的攤前圍滿了食客,說她的菜饃有‌‌「小時候的味道‌‌」。張玉珍由衷地開心。

然而2年後,當她再次被圍住的時候,多的不是吃飯的嘴,而是對著她的手機閃光燈。不斷有人舉著手機誇她‌‌「勵志‌‌」‌‌「正能量‌‌」。

她的笑容逐漸消失了,回答問題也頗不情願。一段視頻顯示,有人舉著手機問她:‌‌「你的家人在哪裡?‌‌」

她沒好氣地回答:‌‌「地球上。‌‌」

3.‌‌「一個人開四個直播間‌‌」

時間拉回到老人休攤的前兩夜。

4月11日晚上,路口已被圍得水泄不通。圍觀的人群從四處趕來,記者、網友、主播、本地食客都在隊伍之中。據王浩然回憶,‌‌「排的隊有兩個攤位那麼長‌‌」。

‌‌「她在那站了一夜,不停地擀麵皮、做菜饃,彎腰駝背就這麼做到第二天,擱誰也受不了。‌‌」焦記燒烤攤的老闆說道。他的燒烤攤位於張玉珍菜饃攤的正對面,抬頭便能看見菜饃攤的情形。

王浩然與朋友經常相約在這條夜宵街吃飯。他談到,平時也有人排隊買,但人不多,老人偶爾也能坐下來休息一會,‌‌「這一下弄得休息時間都沒有了‌‌」。

在媒體發布的現場報導中,老人被各式各樣的照相機和自拍杆團團圍住,話筒懟在老人的面前。

在圍觀的人群中,有的建議老人漲價,有的一邊排隊,一邊重複問以前採訪視頻中的問題,希望從老人的嘴裡套出新的‌‌「金句‌‌」。

一條視頻顯示,一位年輕女性擠到張玉珍的旁邊,右手拿著自拍杆,左手指著老人,衝著手機屏幕笑著:‌‌「看,這就是那個96歲的擺攤奶奶!‌‌」

令王浩然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人架著4部手機,同時在抖音直播間直播。‌‌「開4個號對著她拍,賺流量,太瘋狂了。‌‌」

而直播間裡的張玉珍只顧低頭做饃,漸漸疲於應對拋來的問題。

‌‌「嘗饃是假,看人是真。‌‌」張玉珍深知她面前有著許多‌‌「蹭流量‌‌」的圍觀者,但為了不辜負想嘗饃的食客,她還是另外加購了大量的麵粉和食材,直到所有的材料都消耗完了,她才收攤回家。

有食客看不下去,便報了警。

4月11日、12日,民警前來管控。據董阿伯的妻子介紹,當晚民警檢查了拍攝人員相關的證件,對沒有記者證的直播者進行了勸離。

王浩然說:‌‌「警察走後,又烏泱泱圍上來一群人。‌‌」

4月13日的凌晨,張玉珍把最後一個菜饃遞給食客後,告訴大家,明天將不再出攤,需要休息一段時間。

後來有記者採訪張玉珍,她說當晚已經不願再出攤,‌‌「但想著還是得去給大家打個招呼。‌‌」

最初拍火張玉珍的短視頻創作者鄭志剛,則一直在遠處默默關注著老人的攤位。他的初衷本是記錄平凡生活,但事情已經超出他的預期。

他站出來呼籲主播不要再去打擾,別給老人增添負擔。

4.一願安靜

4月15日上午,筆者聯繫到了張奶奶,了解到她的近況,有住在奶奶附近的食客提供了奶奶的大致住址。

自13日休攤以後,她恢復了相對平靜的生活。早上,她照常去趕早集、買菜,洗摘好再切好段,做成菜餡。但下午和晚上,她需要有更多時間休息,調理腰背。

前些天的出攤,讓她的身體有些吃不消。‌‌「累,非常累,站得時間太長,受不住。‌‌」

在不打擾奶奶的前提下,筆者來到了奶奶居住的小區。那是一處以老舊低層樓房為主的小區,樹木蔥鬱旺盛,不少灰牆上都攀附著爬山虎。接近中午,小區里飄出了烹煮菜餚的香味,添了一份煙火氣。

小區裡的住戶多是老人,路面上停著許多三輪車和電動車,其中不乏小吃攤的攤車。單元樓前支起了一頂藍色帳篷,4位老人在帳篷下打著撲克。

生活和步伐,似乎在這裡都變得緩慢。

在這個小區里,張玉珍租住的房子只需每月400元。她很少換擺攤的地方。‌‌「做生意就不能經常換地。‌‌」

經年累月地做生意,她見過太多的人間冷暖,她總是希望釋放善意。

她曾關注過街對面的餅攤。對方家裡有孩子,‌‌「我孩子都大了。成家立業了。但他們還有困難,我忙得很了,就不出,給人家留個空隙,叫人家吃飯‌‌」。

對於圍觀的網紅,她也總是善意對待。‌‌「大家也都是生活,想掙個錢,可以理解,我沒辦法評價。‌‌」

筆者在電話里追問,網紅直播對她產生了哪些困擾,她回答說:‌‌「大家都對我很好,但是有些事情是你想像不到的,丫頭。‌‌」

她說自己過幾天還會再出攤,但心裡的想法只有一個:‌‌「一願安靜(只願安靜)。‌‌」

張玉珍的小區附近,有一架塔吊,工地上聲音嘈雜,但走進小區,她的住處和生活依然靜謐。

時代的洪流中,她不懂得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懂得什麼是粉絲經濟,但她卻懂得尊重、奮鬥和生活。

回到北京後,筆者此刻寫下這些文字已是凌晨,窗外安靜,一如當晚的鄭州街頭。希望這樣的安靜,能夠陪伴張奶奶很久。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20/158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