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齊亮: 越印錢 越缺錢

作者:

越印錢,越缺錢。

這句話來自鄧新華老師最近一次讀書會上的分享,是一句值得印在每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上的至理名言。

觀察經濟史上的通脹現象,我們會有一個發現:那就是通脹從來不是勻速的,更多時候,是類似於「加速度」的。

不是每年增發2%,或者每年增發100億。而是新增貨幣量越來越多,貨幣增發越來越頻繁。

以國民黨時期為例,1946年,流通中的貨幣以每月10%的幅度增長,全年法幣的發行增量為2694200百萬;1947年是29462400百萬,增加了10倍以上;1948上半年是163332800百萬,又增加了5倍以上。(-1)

以當年的德國為例,1921年5月到1923年1月底,貨幣發行量增加了23倍。

以土耳其為例,2018年的廣義貨幣增長率是18.4%,2019年就變成了27%.(-2)

以美國為例,疫情以來動輒幾萬億的刺激計劃。

如果我們根據歷史經驗來猜測未來的話,二十年後,美國的各種經濟刺激計劃大概率上,不再是幾萬億,而是幾十萬億,幾百萬億。

到時候可能一瓶可口可樂的價格,是100美元。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預測是瘋狂的,但如果1913年有人預言美元的購買力會在100年後貶值26倍,人們也會覺得那是瘋狂的。

1913年的1美元與2020年的26​​美元具有相同的購買力

從一千年前宋代的交子到元代的寶鈔到德國的馬克,經濟史上有那麼多曾經堅挺的紙幣,如果你穿越回去告訴古人他們的錢會在某一天淪為廢紙,他們也會覺得你的想法太瘋狂。

為什麼貨幣發行者不是按照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家的思路,保持自律,保持溫和通脹,比如每年就增發2%的新幣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通脹一旦成為一種依賴性的財政手段。面對巨大的經濟危機,比如1929年的大蕭條,2007年的次貸危機,2020年的疫情。在增發貨幣這件事情上保持克制,就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外部的競爭約束讓美聯儲之流保持自律。

其次,一波波的新錢會導致物價不斷上漲。今年發一塊錢可以買一個雞蛋,明年發兩塊錢才能買一個雞蛋。時過境遷,隨著貨幣的貶值,信用的降低,必須發更多的錢才有可能達成目標。到後來就越發越多,不可收拾。

今天我們在新聞和歷史書上看到各種貨幣洪水下金錢變廢紙的鬧劇,會覺得發行者喪心病狂。但實質上,並不是對方智商有問題,而是通脹本身,有一種「加速度」的內在趨勢。

飲鳩止渴,欲罷不能。

當然,貨幣增發的「加速度」,是一個內在趨勢,是我們根據歷史經驗看到的一個大概率方向,而不是什麼絕對必然的客觀規律。它不是百分之百成立的,但太多情況下,確實如此。

貨幣不是真實的財富,並不是越多越好。在惡性通脹的國家,人人都是億萬富翁,但你的億萬貨幣不一定能買到一塊麵包。

國民財富的增長有賴於資本的積累、貿易的擴張、技術的進步。而這些都有賴於人們對未來有穩定的預期,所謂有恆產者,才有恆心。

如果人們預料到今年的錢明年就會貶值,人們就會費盡心思去抗通脹。而不是把這些時間、精力、企業家才能用來創業創新。通脹越嚴重,投資就越集中在某些抗通脹能力強的資產上,而不是用於商業的擴張和技術創新。

通脹帶來的機會成本,對一個社會而言,是極其高昂的。

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往往是那些最「有錢」的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億萬富翁,都有至少幾麻袋鈔票,那也就意味著:人人都缺錢。

越印錢,越缺錢。

註:

1-張嘉璈《通脹螺旋:中國貨幣經濟全面崩潰的10年:1939-1949》

2.土耳其的新增貨幣數據來自公號:財主家的餘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功夫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25/158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