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忠義護國的胡璉將軍

作者:

胡璉蔣經國合照於金門

臨危受命守護金門

金門從貧瘠的閩南小島,成為中華民國台灣國防的前線,中國民主的燈塔,守護人類自由的堡壘,兩岸和平的橋樑,以及民生富裕、人文和生態兼備的海上樂園,由1949年10月古寧頭大捷重挫中國人民解放軍,奠定兩岸分治基礎而展開金門的當代史,長期鎮守金門的胡璉將軍功不可沒,他也因此而被譽為金門王、金門恩主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平舉行"開國大典",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這一年春天才在江西省成軍的胡璉第12兵團,一路由贛南、閩西、粵東突圍,集結於潮汕,正要渡海向台灣撤退。

國民黨撤守台灣

這是一支在國軍兵潰之際,於江西收容殘兵敗將,兼以在地強征沿途拉夫,於倉皇中組成的10萬大軍,以文天祥正氣自許,在戰鬥中鍛鍊戰技,軍容逐漸茁壯,士氣無比堅定。

這也是一支平地升起的大軍,也可以說是從天而降的神兵。在那個風雲飄搖的國家存亡之秋,文武百官不是喪魂餒志於鐵蹄之下,便是苟且偷生競相爭寵於新主,誰能想像有一位42歲的胡璉將軍率軍千里,共赴國難。

就在廈門淪陷之際,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任命胡璉接替湯恩伯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此時,解放軍第三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則正志得意滿,準備拿下福建全境,作為紅朝開國獻禮。10月24日晚,解放軍利用胡璉兵團在海上飄忽之隙,搶攻金門,未料胡璉兵團於當晚由台灣海峽轉向金門增援,而因事前湯恩伯與第22兵團李良榮部署得宜,兼以東北季風破壞解放軍登陸計劃,國軍火焚解放軍兵船斷其後路,乃得以哀兵之姿痛殲驕兵於島上。

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當天,胡璉於金門水頭登岸,指揮清理戰場,是為古寧頭大捷。此役被譽為現代淝水之戰,台灣轉危為安。年底,中樞行政院各部會由閻錫山院長率領自成都遷都台北,隔年3月,蔣中正復行視事,回任總統,陳誠接掌行政院,兩岸分治終告底定,胡璉兵臨金門,守住國門,可謂首功。

而胡璉自古寧頭告捷後即開府於金門,就任福建省主席,第12兵團司令部改制為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屬怒潮軍事政治學校自台灣新竹縣新埔鎮遷校金門水頭,胡璉兵團所建中正堂於怒潮畢業典禮中啟用,而其地遂為新建之省立金門中學校地。

胡璉為戍守金門邊塞,實施戰地政務,使軍民合成為一戰鬥體。這是金門當代史的開卷。金門戰地百廢待舉,當務之急要解決兵團進駐後的糧秣與供水問題,好將它全面整建為一銅牆鐵壁的軍事要塞。在穩定糧食和用水供應上,由於金門水源不足,胡璉下令軍隊廣為植樹,以涵養水分,並下令逢溝築壩、挖掘水塘,以截流雨水,在此基礎上,乃陸續有擎天地下水庫、黃龍水庫(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等水庫之開鑿,根本解決用水。

而關於糧食,大米則必須自台灣進口,為了累積足夠的存糧,金門更需有足夠的資金來購糧,而胡璉則想出發達金門經濟的方法,其一即以金門的地下泉水和高粱生產高粱酒,為此他將金門民間之金城酒廠徵收,禁釀私酒,由軍政府獨家經營酒業,將金門高粱酒銷售台灣,以其盈餘採購金門所需物資,而為提高產量,更以大米換取高粱,鼓勵農民栽種,也一併解決民間糧食問題。

金門酒廠所產金門高粱酒質量俱佳,如今已成台灣國酒,其銷售盈餘之稅負便足以支撐縣庫,更帶動金門地方經濟繁榮——胡璉便是首倡。胡璉的另一作為,則為調節戰地物資供應,成立粵華合作總社,由其發行銀幣流通券作為金門流通貨幣,亦由其統籌金門對外貿易,一度包括與香港間之貿易,由此而逐漸充實與滿足金門各項民生消費。

全方位建設金門

在戰地建設方面,胡璉為方便各處支援作戰,則在島上廣建公路,增進陸路交通,再者,則利用當地花崗岩地質,鑿空太武山,建立起龐大的地下軍事碉堡,1958年8月,解放軍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炮擊,是為八二三炮戰,金門守軍即隱蔽於山中或地底,戰力幾乎無傷,始能展開還擊,由是可見胡璉的高瞻遠矚。然胡璉在金門無形戰力的構建上,則更值得一書。

胡璉兵團翻山越嶺渡海越洋,又經歷大小戰役無數,不避艱險,出生入死,要維持高度的戰力,倚賴的是生死與共的袍澤之情,以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榮譽感。胡璉在金門樹立了一系列的精神地標,提醒國軍官兵們的歷史使命,鼓舞他們計程車氣,也榮耀著他們的國魂。

儒將風範保衛台灣

在太武山的山巔,有1952年蔣中正總統於金門親題的「毋忘在莒」勒石,這是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實現憲政民主共和的責任,從此太武山便有著中國民主燈塔的象徵意義,金門人和金門駐軍便是那世代相傳的守塔人。

太武山西麓山內埔,有1952年冬天修建的國民革命軍太武山公墓與太武忠烈祠,祠前廣場上則矗立著蔣中正1953年親題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為胡璉親撰之〈國民革命軍太武山公墓序〉,表彰著古寧頭、南日島和大膽島三次戰役中為守土衛國而在金門犧牲的國軍官兵。

胡璉對於這些跟隨他遠離故國流亡他鄉的兄弟家人,真情至性,殷殷告別,讀之不禁令人飲淚。文末告慰國殤,其所長眠之地,仍為中華民國之土地,青天白日永照彼等之上空。而太武山玉章路接伯玉路直下,入山處為胡璉兵團所立國父孫中山銅像,彰顯金門駐軍對於國民革命精神的傳承,再下遙對孫中山銅像有一碑亭,額曰「無愧」,碑文為文天祥〈衣帶贊〉和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揭櫫成仁取義的無上價值與光榮。伯玉路底轉金城鎮郊浯江出海處,則是41年胡璉所建之莒光樓。

莒光樓由建築師沈學海設計,形制仿西漢麒麟閣,寓意「功成畫麟閣」,用以表彰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跡。莒光樓樓匾由賴生明題字,1951年7月解放軍犯大擔島,守軍為第75師江西三溪部隊的225團第一營第3連史恆豐部,全島南北通訊為敵軍中斷,全賴17歲傳令小兵賴生明一人冒死負傷於槍林彈雨中穿越敵陣奔走聯繫,胡璉將大擔首功歸於賴生明,譽之為三溪之魂,而請其題字。這是胡璉的大將氣度,對下屬以國士待之,全軍以死士還報。

胡璉受黃埔軍校蘇聯式軍事教育之影響至深,強調軍官對於黨國意識形態的忠誠,怒潮學校就是一個以三民主義和中國國民黨黨義作為思想武裝的軍事學校,除去黨國時代的印記,其實就是要求軍官要有中心思想和使命感,且對於當代人類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要有所認識和判斷,怒潮學校由兵團副司令官柯遠芬規劃課程,柯遠芬曾有〈現代戰爭思想〉的演說,宣示怒潮三大教育宗旨:

一、現代戰爭的觀念,是以武力為中心的思想總體戰;

二、現代戰爭的形態,是以攻擊為滲透,防禦為網形;

三、現代戰爭的方法,是以群眾為基礎,武力為後盾,

其實這也是胡璉兵團的戰爭思想,所以胡璉以兵團幹部和怒潮子弟為枝幹,在金門實施戰地政務,組織民防隊,在村落設置村指導員,就是要使兵團和群眾自衛武力有機結合,所以另一方面,提高金門民眾教育素質、健全其反共和現代國家公民觀念,也是反共戰爭戰備的重要一環。

怒潮學校解散後,優秀教員和畢業生則派至金門各中小學任教,胡璉即創立了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此外又命各軍部認捐經營小學,而以軍長名字命名,課以榮譽感和責任感。如郝柏村之柏村國民學校,王多年之多年國民學校,馬安瀾之安瀾國民學校,胡璉對於國民基礎教育之紮根和栽培,使金門仍能在戰爭的陰影中延續了朱熹講學燕南書院所開創的鼎盛文風。

胡璉創辦的《正氣中華報》為今日《金門日報》的前身,對於凝聚軍民團結有很大的貢獻,八二三炮戰期間仍能正常出報送報,其敬業精神是台灣新聞史上的一頁佳話。金門,也正是如此,是胡璉心目中日後反攻中國大陸實施軍政的成功實驗。

八二三炮戰勝利後,胡璉升任陸軍副總司令,而後出使越南共和國,1972年因病辭任返國,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受聘為總統府戰略顧問,於民國66年去世,享年70。

家屬依遺命,將胡璉海葬於金門莒光樓前的水頭灣,這也是古寧頭大戰當年胡璉登陸金門之處,行政院長蔣經國在岸上為其設立伯玉亭。胡璉遺願魂依莒光樓,這裡是他人生事業的巔峰,金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是他魂魄最依戀的地方。

胡璉在抗戰石牌之役浴血作戰贏來的青天白日勳章成了莒光樓鎮樓之寶,而胡璉的忠義與正氣,使他成為金門的恩主公,繼續保佑金門軍民,也繼續鎮守國門,守護中華民國,保衛大台灣。

我們盼望胡璉堅定的反共志節能感動人心,召喚中國民主,促成兩岸價值統一下的永久和平,而我們更期盼有朝一日,胡璉不再空留遺憾,他們的理想能勝利榮歸故里,胡璉兵團的傳奇能為所有中國人民記起和歌頌,在人間永遠流傳。

《黃花崗》2016年第3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黃花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05/158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