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你連槍都不敢開 談什麼讓子彈飛?

作者:

這兩年,但凡出一個什麼社會新聞,「讓子彈飛一會兒」就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所有的事情大家都在等反轉:

某醫生提前預警,卻被訓誡警告——讓子彈飛一會,等反轉吧?

某人涉嫌猥褻兒童——讓子彈飛一會兒,等反轉吧。

某醫生出首、狀告同行對腫瘤病患不當過度治療——讓子彈飛一會兒,等反轉吧!

某花季少年、少女離奇墜樓身亡——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兒,等反轉吧……

而這些事件,有些是等著等著,等到了反轉。有的則是等著等著,「子彈」就不知道飛哪兒去了——如今熱點新聞變更這麼頻仍,隔幾天就來個新事件,某明星結婚啊、出軌啊、結婚同時出軌啊,公眾都忙著吃瓜,焦點一轉移,大家就一起把「飛著」的那事兒給忘了。

還有另外一些公號,我就更佩服他們的雙標了:

一說國際事件,他們的判斷就出奇的「敏銳」、「果斷」:

印度疫情一「王炸」,他們馬上斷言印度這個國家「完了」。

日本宣布排放稀釋後的核廢水,他們也忙不迭的宣稱日本要毒害全世界。

按說這種國際事件上,萬里遠隔重洋,反而應該冷靜應對,「讓子彈飛一會兒」才對,可這些人從來都是紅口白牙就能直接下判斷、忙不迭的煽情緒,蹭流量。

但是,一旦到了事關自己同胞的國內新聞事件中,這些朋友卻突然迷之冷靜下來。從不吝嗇於耐心的等待。

等啊等啊,終於等到一個不用他們憤怒、不用他們發聲、不用他們冒險觸碰逆鱗的角度時,他們才會打破沉默說,「你看,我說麼來著?肯定是這樣的……讓子彈飛一會兒。」

且不論這些人是不是真的「理中客」,他們這種對同胞的冷漠和對公義的畏葸,都讓我感到鄙視和​​噁心。

這種行為讓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的那段話:「他們只有在愚蠢的時候才是真誠的,他們只有在安全的時候才是勇敢的,他們只有在免費的時候才是慷慨的,他們只有在淺薄的時候才是動情的。」

我再多加一句,只有在他們不敢說話的時候,他們才是「讓子彈飛」的。

世界並不把它的所有真相都向我們的雙眼展開。人類必須永遠在真相尚未完全確鑿時就給出自己的判斷。因為真相永遠沒有完全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如果你願意等,反轉之中肯定還會有新的反轉,「子彈」其實永遠在飛。

而一個人,在第一時間傾向於相信什麼樣的真相,並基於此做出什麼樣的行動,事關他是否有良知。

舉個例子,一個小伙子獨自走夜路,忽聽道邊上有人呼「救命」,定睛一看,一個黑影正把一個姑娘往草叢裡拖。

這時候他該怎麼辦?

他能不能說:「讓子彈飛一會吧,我先確定一下是不是兩口子喝醉了吵架」?

是啊,不排除這個可能性吧?表面上看上去是惡性案件,實則是人家的家務事。你出手可就出錯了,沒準那姑娘還要反過來埋怨你。

但一個人如果這樣以「讓子彈飛一會兒」為藉口袖手旁觀,你絕不會誇他冷靜,只會這男的沒種,或者孔子說的「見義而不為,無勇也。」

同樣的道理,一個乞丐快餓死了,向你要一口飯吃。一個老太太在路邊暈倒了,求你送她去就醫。

當面對這些情景的時候,你都並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做出決定是要冒風險的——你施捨乞丐,若他行騙,會讓你損失金錢,你扶助老太太,若她有意訛人,更會讓你傾家蕩產。

是的,這時候最利己而最理性的選擇,毫無疑問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

但你真忍心這樣做嗎?萬一你錯了呢?錯了可就是一條人命。

在「讓子彈飛一會兒」這個藉口的背後,你藏起的是一顆自私、膽怯的心。

好吧,跟歹徒搏鬥,扶老奶奶去醫院,施捨乞丐錢財,這些行為可能都需要太多的行動力了。但在網際網路時代,還有另一種「見義勇為」本不需要你付出那麼多,但你卻偏偏不做,寧願借著「讓子彈飛一會兒」的名義永遠等下去——在公共事件中為弱勢的一方質疑一下,說句話。

我昨天那篇文章寫完後,很多持不同觀點的朋友問我為什麼要那樣寫,我這裡提三點思考,看看能否說服您。

第一,在公共事件發生後,輿論對於強勢方的關注、監督和質疑,本來就是公共事件的必要構件之一。

成都49中墜樓案發生後,很多持贊同學校觀點的人說:哎呀,你看2017年瀘縣太伏中學某男生離奇死亡的案件,最開始也是引起極大關注,最後警方在輿論壓力下查了半天,最後不也證明並非謀殺嗎?

這樣說的人,恐怕忘了一個關鍵要素,就是當地警方後來之所以查案能如此迅速,最後拿出的結論基本令人信服,不正是因為輿論對其產生了較大的壓力嗎?如果沒有後來的輿論壓力,案件很可能就以一個不能另所有當事方滿意的結論不了了之了。那輿論的關注和質疑,在該案中到底起到了好作用還是壞作用呢?

所以輿論對公眾事件是需要保持質疑和關注的壓力的,輿論壓力,對督促、監督當地有關部門查清真相將起到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第二,那麼這種壓力應該向哪一方施加?或者說,在公眾事件塵埃未定之前,輿論應該優先傾聽哪一方的聲音?

如果案件只事關兩個個體,那麼毫無疑問的,我們應該不偏不倚,公正處置。

可如果一方是個體,另一方卻是組織,那這種站位就有問題了。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在石頭和雞蛋的較量中,我永遠站在雞蛋的那一方。」

這話初聽起來很「白左」,但實則是有道理的。因為雞蛋和石頭一旦相碰,石頭還會是石頭,雞蛋但雞蛋將不再是雞蛋,即便你將來分清了是非曲直,認為雞蛋有理,也為時已晚。

所以我們要在衝突中優先保護雞蛋。

而在此次學生墜樓案,校方與去世學生和學生父母相比,毫無疑問是石頭。他們有著案發時的影像資料,處置了案發後的現場,背後還有當地教育系統為其撐腰,甚至有專門的宣傳、公關措施。

在案發的第一時間,如果他們處理得當,這事兒本來是很好解決的。

但在如此占盡舉證優勢的情況下,卻無法先給家屬、後給公眾一個令人滿意的答覆,難道他們不應當承受質疑嗎?

與之相比,受害學生的家屬,他們的資源是十分有限的,自己的孩子莫名其妙死在學校里,學校的答覆不讓他們滿意,傳統媒體又無人幫忙的情況下,他們把自己的質疑和訴求發到網上,這是他們最後的機會了。

如果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抱著「讓子彈飛一會兒」的態度冷漠應對,讓這事兒涼下去,那麼萬一他們的申訴是真實的怎麼辦?這個家庭將承受多麼大的不白之冤?

昨天,我在文中援引了一段媒體採信受害者母親說法的報導,有人立刻質疑,說萬一將來事情不是這樣,你是不是要向學校謝罪?

我回了他一句,我表示質疑就要謝罪,那你站隊學校,萬一將來此事真相如其母所說,你豈不是要切腹自裁?

那人不說話了。

是的,如果只讓幫弱者發聲、質疑強勢方的人承擔「說錯話」的責任,冷漠走開反而能一身輕。那我們這個社會發展到最後的結果,一定無論出什麼事是大家都不幫別的個體說話。任瞄向別人的子彈橫飛。

到那時,那些總在說「讓子彈飛一會兒」的人啊,等到有子彈向你飛來時,也不會有人喊你一下,大家都會靜靜的等著、看著,等著子彈打中你的腦袋時會開出怎樣的血花。

第三,一個事件,如果它成長為公共事件,不管這個事件最終的結局走向為何。它所帶來的反思,都是真實而有價值的。

昨天的稿子中,我將此次墜樓疑案與人口問題結合起來談,有人說我瞎聯繫。

對此我並不承認。

請反思一下,此次案件中的死者父母在兒子身亡後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情緒崩潰,這種情緒崩潰為什麼又會迅速傳播全網,引發廣泛的共情呢?

死去的孩子17歲,倒推17年,他父母生育時的那一代,剛好是城市獨生子女最普遍的年代。而在這個孩子死後,這對父母很可能不幸淪為「失獨家庭」。

而「失獨家庭」是多麼的恐怖,我相信所有育有獨生子女的父母都能感同身受。所以這種情緒是有著恐怖的傳染性的,可以迅速激起廣泛共鳴。

這是一種正在形成的公眾焦慮,我們需要重視,而不是無視。

想了解這些家長有多痛,建議看看這本書。社會要理解這個群體。

世界各國的生育方式,都會經歷一個從粗放型向精細型的轉變過程,我國的人口政策也許一直是合理的,但毫無疑問,它促進了我們人口增長提前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發生轉變。而這種轉變也要求全社會的理念相應的發生轉換。

如果只有父母的優生優育,學校乃至社會對兒童、少年、青年的生命、人格、發展等諸多權利沒有足夠的愛惜、尊重,讓類似的悲劇頻發,那麼對公眾的生育意願就將形成了一個持續的打擊。

這些年,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各個階段,我們不斷聽到那些花季青年們或自殺或遇害的新聞。都快產生新聞疲勞了。

但這每一條新聞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悲慘破碎。

有的時候,還經常附帶著涉事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冷漠、官僚化甚至充滿質疑的應對,讓那些被害家庭承受二次傷害。

試問,假如這種現像不得到切實的改善,也許每一個涉事學校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也許每一個家長的申訴都可以被質疑,甚至也許每一個事件都可以不了了之……

可長此以往,誰能再鼓勵那些心懷惴惴的父母讓自己的孩子降生在這個他們認為很兇險的世界上呢?

所以我再次重申,不論最終查明的真相如何,對該問題的反思和追問,都將是有價值,值得全社會關注的。

越是孩子少了的時候,我們越要愛護孩子。

越是人少了的時候,我們越應該珍惜人、尊重人。

文章的最後,我還想再談談「讓子彈飛一會兒」這句話。

在《讓子彈飛》中,姜文先是打了一連串槍,而後袖其手來等待。

小弟們問:大哥,沒打中啊!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注意,面對飛馳而來的火車,姜文是先毫不猶豫的開了槍,而後才袖起手來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不管打不打的中,請先開槍,而後才能「讓子彈飛」,這是常識。

你連質疑的槍口都不敢瞄準、追問的子彈都不敢射出。光傻不愣登的等在那裡,喊什麼「讓子彈飛一會兒」……

飛個屁的飛!子彈還在你槍膛里呢!

我們有時是善於遺忘的,「讓子彈飛一會兒」,往往成為了我們卸下對逝者責任、也逃避自我反思的託詞……

但寫累了,不想再多說什麼。本號今後還是想多談談歷史,對此次墜樓事件的評論到此為止。

我的「子彈」已經射出,讓它多飛一會兒吧。我們說點火藥味不那麼濃的。

唯願那些紛飛許久的「子彈」,再不會被人遺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13/159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