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陳奎德 胡平:美中俄關係的近期演變

作者: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胡平先生:《北京之春》榮譽主編

一、近期背景

1)美國結盟英、日、澳,聯手歐盟、印度……以應對中共,推展迅速,連連得手;

2)拜登以專制定義北京,以中共為主要對手,同時亦稱普京為「殺手」。拜登兩面出擊引觀察家困惑,並恐怕此舉刺激中俄聯手抗美;

3)預料中的中俄聯盟並未出現,中、俄、伊、朝軸心國同盟亦未明顯出現。

二、中俄若即若離

1)美中阿拉斯加翻臉後幾天,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應邀訪華,在桂林與王毅會談。習未接見,俄外長亦未去北京;

2)俄方對被西方譴責的中國新疆香港、台海、南海等問題無語;中方也對俄方的短板克里米亞、烏東、黑海問題沉默。中共期待的「相互支持核心利益」似為鏡花水月;

3)在近期,美、英、法、日、澳、德、印…..等國家於南海、台海、東海軍演日益頻繁之際,中、俄、伊的軍演於去年12月以來就一直無聲無息,中俄外交往來也較去年顯得稀疏。

三、微妙的美俄關係

1)川普政府曾致力於聯俄抗中,拜登出於歐洲盟邦的地緣政治考慮,而在競選中把俄國排位為第一敵手;

2)拜登上任後,鑑於冷酷的現實主義力量對比考量,中共作為美國第一對手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出於傳統及本能,仍禁不住曾批評普京鎮壓異議人士並稱其為劊子手;

3)形勢比人強,中共已被確立為美國乃至西方盟國首要對手。美對中調門日益升高,對俄調門逐漸下調;

4)國務卿布林肯5月19日訪問冰島,將與俄外長面對面會談。拜登主動致電普京,向普京伸出橄欖枝,可能在6月與普京在瑞士舉行首腦會面。

四、中俄無法結盟

1)從地緣政治看,中俄不可能成為盟邦。上世紀50—60年代初只是暫時性的意識形態盟友,不敵根本性的地緣政治衝突。何況中方歷史上被俄國侵占中國領土400多萬平方公里,國怨久遠;如今,俄西北利亞地廣人稀,中國密集的人力和資本覬覦該土地(歷史上曾有大片屬清朝)。

2)俄國已非共產國家,且俄國普遍自我認同為歐洲國家,從意識形態上與文化心理上均並不認同中國,相互猜忌和防範甚深。如王毅與拉夫羅夫在桂林發表的兩國外長聯合聲明,以俄羅斯的非共觀點為主導。中共一貫只強調人的生存權,迴避人的政治權,而「聯合聲明「則強調「所有人權是普遍,不可分割的「,必須「保護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方面的人權「;又特別寫入「民主是人類發展的成就「。中共不欲遵守以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規則,即「中國不吃你這一套「。而俄中外長「聯合聲明「中卻說,現行規則是「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國際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等等。言外之意相當明顯,而中共還不得不吞下這些語言苦果。

3)制度架構不同。中俄雖然都屬威權體制,但價值觀、意識形態卻有本質的區別。蘇聯經過政治改革和冷戰失敗而解體,俄羅斯已經拋棄了馬列主義和史達林主義,完成了多黨制、三權分立的國家轉型,其價值觀意識形態及制度框架與西方大體上基本一致。強人普京威權統治的出現,雖然使民主有所倒退,但並未回歸共產體制。

4)實力對比的變化,加重猜忌。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20周年,是條約到期續約的重大時刻,本該大吹大擂慶祝一番,可是卻意外的低調冷清。

5)與西方的分歧,如俄國的克里米亞問題與中國的香港問題,性質上仍是不同的。(就強行改變現狀而言二者相同,就原住民的自決權而言,二者迥然不同。克里米亞的全民公投是親俄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23/159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