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狂建軍校卻為何培養出一眾革命者 清廷:我也無奈

—狂建軍校卻為何培養出一眾反賊 清廷:我也無奈

18世紀,英、法、德等國通過接連不斷的戰爭總結出了一套關於正規軍隊的訓練方法,並以此為標準建立軍事學院,大規模培養軍事人才。到了近代,八旗兵早就被宗祿養得肥頭大耳,強盛一時的漢綠營也在18世紀後弊病加重。對此惡況,舊有的武舉制絲毫起不到換血作用。面對內憂外患,似乎只有推行軍事教育近代化改革,才能提高軍隊戰力,為大清再續些許國祚。

清朝八旗子弟兵

一、海軍控主導的軍事教育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開始有官員將國家興盛與否與水師掛鈎,說「欲圖自強,非將舊制水師更為輪船水師不可」。更有甚者以俄國為例,強調俄國正是因為水師強大,才收回各個通商口岸,並使列強們莫不「憚其強盛」。再加上兩次鴉片戰爭,群臣們目睹英法海軍仗著新式戰艦輕而易舉地摧毀了清軍沿海防線,洋務派官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海軍控」。

中國最先建立的軍事學堂是福州船政學堂,其目的是為新式艦隊輸送人才。學堂於1867年7月完成,各項功能完備,校區整體分為生活區、工廠區、學校區,擁有教學樓、船塢等各類建築近90棟。

1866年,船政學堂開學後先讓學生惡補英語,課程內容上,以算術、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航海理論、航海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主幹課程,科舉中的四書五經只作為輔修。船政局還「將水師特務應讀之書,應學之技,增購洋籍,加足課程」。隨著艦船的加造,學堂招生也越來越多,學生從當初的60人增加到1872年的300餘人。學校專門挑選少年對他們進行培養,以期其能成為造船方面的專業技工。

福州船政學堂

福州船政學堂作為首座新式軍事學堂,制度上創舉之處頗多。首先,招生上不同於只收旗子弟或是功名士子的傳統學校,在福州船政學堂只要應試者通過「筆試、口試及驗身體、裁體格」等一系列考試,不管你是什麼身份,都會被錄取。

其次在教學方面,福州船政學堂有別於舊式教育重理論的觀念,學堂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實踐。比如制船專業的學生在一天的學習中,一半的時間進行理論培養,一半的時間用於船廠實操;水師專業的學生則要駕駛教練輪船,在洋人教官的指導下進行訓練。

最後學堂內部獎罰分明,若考試成績名列一等,就有獎金10元。普通學生每月也有津貼,以保證其可以脫產學習。對於某些實在蠢笨懶惰的學生,船政大臣會毫不猶豫地開除。

學堂一期駕駛班學員和教習合影(1869年拍攝)

隨著水師規模的擴大,各地也開始興辦起水師學堂,如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籌建北洋海軍的過程中,為「開北方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而創建的天津水師學堂。大家熟知的嚴復,就在天津水師學堂中擔任總教習,培養出如黎元洪、鄭汝成、蔣拯、饒懷文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還有因1884年的中法戰爭水師慘敗而建立的江南水師學堂、威海衛水師學堂和昆明湖水師學堂,等等。

威海水師學堂

二、新舊參半的陸軍教育

海軍教育近代化整得紅紅火火,可陸軍自船政學堂創立20年間竟無一新式學堂成立。這與當時的政治格局是分不開的。太平天國滅亡後,淮軍系在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影響力為滿清統治者所忌憚。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氣焰特別囂張,清政府又不得不早做打算。

終於在李鴻章的多方博弈下,北洋武備學堂於1886年建成,教員都是德軍軍官,學生來自淮軍體系的優秀將領和士兵。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朝野反思認為「非思兵少。患在無術也」,因此陸軍學堂創立也迎來了新的高潮。

1896年12月,光緒帝發布了「武備學堂於各省會一律添設」的諭旨,各省為了適應編練新軍人才的需要,相繼開辦了一批軍事學堂,如袁世凱在直隸創辦了新建陸軍行營武備學堂,張之洞建立了湖北武備學堂。

北洋武備學堂

令人驚奇的是,陸軍學堂的成立已在事實上對武舉制度進行了徹底否定,但武舉制度作為軍官選拔的主要途徑,竟然較長時間內都沒有改變。1898年,兵部尚書榮祿上書請求在保留武舉鄉試會試的前提下,增設武備特科。但這一意見被軍機處和兵部雙雙否決。

影視劇中的榮祿(演員劇照)

隨即引發了一場針對武舉改革的大討論,最後總理衙門綜合各方意見後只對武舉個別考試內容進行了微調。就是這樣的微調,戊戌變法失敗後也被慈禧全面推翻。如今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那個「口徑即是正義」的年代,清代科舉場上竟然還在用弓馬石刀作為考察選拔方式。

清朝武舉騎射

三、軍校成為革命者的根據地

隨著陸軍學堂在全國的普及,各地陸小、武備學校一時間師資力量特別緊張。因此1905年底,大批留日武備生回國後開始擔任各類軍事學校的教官。他們中的多數人在留學期間加入了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歸國後肩負著使命在軍校中傳播民主科學思想,為未來的大革命積蓄力量。

在他們的影響下一些軍校成為革命者的根據地,如廣東陸軍速成學堂中,教員趙聲、方紫確等人都是同盟會成員。廣東巡警教練所所長夏壽畢及所中學生200餘人也大都加入了同盟會。據統計,1907年,廣東陸軍各級學校參加同盟會的學生人數占總量的30%以上。更厲害的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學校一、二、三把手職位均為革命黨人把控,校內《民報》、《猛回頭》等革命刊物廣泛傳播,教員甚至設置革命書籍密室,以供學生閱讀。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所以武昌起義爆發後,軍校生成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當武昌工程營營地起義槍聲響起,離其最近的陸軍測繪學堂學生紛紛翻越學校圍牆,「爭取槍械,為工程援隊」。還有陸軍第三中學的學生,在教員易成柏的指揮下領取槍枝彈藥,駐防蛇山陣地,擊潰了接連幾波敵軍襲擊。這些軍校生們「不顧飢餓,不分晝夜,總是荷槍實彈防敵……疲勞極了,就枕戈倒地睡下」。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起兵響應,各地軍校生更是積極參與,他們在戰鬥中英勇無畏,為推動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武昌起義

清末近代軍事教育發展極為被動,海軍糜爛辦水師學堂,陸軍被胖揍又建陸軍學堂。這種被動使得教育發展不僅處處慢人一步,更重要的是,改革內容新舊交加,成效不好。清政府的瞻前顧後也不無道理,前有淮系地主趁機上位,後有新式軍官在軍隊擴大影響,反觀滿人,在軍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小。對清廷來說,軍事教育改革就像是包裹著解藥的毒藥,不吃立馬被內外勢力瓜分殆盡,吃了就會逐漸失去對軍隊的掌控而後患無窮。軍事作為上層建築,忠實地服務於經濟基礎,清廷的軍校最後培養出一票「反賊」,這也確實是無奈的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萬維讀者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24/159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