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智谷趨勢:七普大數據:一半城市人口坍塌,省會城市大分化

作者:

七普數據出來了,很多媒體只對比了部分城市數據,都不全面。我花了幾天時間,吐血整理了全國300多個城市的七普數據,結果大吃一驚:

全國居然有150多個城市人口在收縮,占了所有地級市的一半左右。

曾經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的武漢,人口增速非但沒有進入前十,甚至不及一向沒啥存在感的南寧和太原。

整個東三省,除了長春、瀋陽和大連,其他城市人口都在減少,即使是東方莫斯科哈爾濱也不能倖免……

對很多城市來說,人口不僅關乎發展,已經成了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最嚴峻的時刻到了,解決人口問題迫在眉睫。

一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

很多人以為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深圳,其次就是杭州、廣州了。其實,廣州只能排在第六位,杭州更是跌出了Top10。

占據人口增速第二名的,是廣東的另一個特區城市——珠海。

近十年全國常住人口增速最快的10個城市(數據剔除了行政區劃調整等因素。新疆、青海缺少七普數據,港澳台缺少六普、七普數據,故暫未列入統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這些年,無論是橫琴高標準建設,還是常年以「珠海藍」為標誌的優美環境,都吸引全國人口湧入。珠海的超高人口增速,很可能還會持續10年。

前十的城市裡,湧現出拉薩、三亞、銀川等小城市,它們或為省會,或是旅遊度假勝地,都有吸引人口流入的「三板斧」。

難怪過去幾年,珠海、三亞、銀川等城市的房價增速,常常排名前列。

單論人口增速,成都、杭州等網紅城市,以及高調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的武漢也沒能進前十,只排在13、15和27位。

反倒是廣州、廈門、鄭州、長沙這樣默默耕耘的城市,悶聲發大財,成了最大贏家。

二搶人最多的城市

看完增速再看增量。全國人口增量前十的城市,分別是:深圳、廣州、成都、西安、鄭州、杭州、重慶、長沙、武漢、佛山。

深圳第一,實至名歸。進步最大的一線城市,還直接撒錢搶人,「來了就是深圳人」,10年吸引了700多萬人口。

深圳虹吸全國人口,紅火了樓市。這個最令國人嚮往的淘金地,由於住宅供地相當少,樓市比川味火鍋的湯底還火辣。

百公里之外的老大哥廣州,也快要被深圳趕上了。十年前,它還領先深圳230萬人左右,如今縮小到100萬人左右。

不過,廣州也相當能打,拿下了全國第二。增量近600萬,僅次於深圳。人口增速也排在全國第六。更主要的是,廣州並沒有像深圳一樣撒錢搶人,早些年設籍門檻甚至不低,大專學歷要社保5年才能設籍,直到去年才有所鬆動。

一線城市的底子,全國前四的經濟實力,加上全國領先的教育、醫療配套,相對友好的房價,不僅吸引大量世界五百強在此建立華南中心,也在虹吸全國人口。

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廣州人,設籍到了佛山。佛山人口增量,居然也進入了全國Top10,十年增長230萬人。

廣佛聯手,可以超過深圳。未來10年,廣州還有大量的土地和發展空間,很有可能取代深圳,成為吸收人口最多的城市。

近十年全國常住人口增量最多的10個城市

除了深圳廣州,最會搶人的城市當屬西安。當時甚至流傳著一個段子:去西安旅遊,可能都會被戶籍民警拉到派出所去設籍。

沒辦法,西安不像其他省會城市可以虹吸省內人口。目前,陝西常住人口數量只有3953萬人,在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里排在末尾。邊上的山東,人口過億;河南,9937萬人……隨便拉出一個都可以吊打陝西。

省內不行,就去省外挖人。事實證明,西安相當成功。近10年來,西安常住人口增量450萬人,僅次於深圳、廣州和成都。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行政區劃調整。2017年初,西咸新區劃歸西安代管,西安立馬獲得100多萬常住人口。

類似的事情還在多個城市上演:

2011年,巢湖一分為三,給了合肥、蕪湖和馬鞍山;

2016年,簡陽劃歸成都代管;

2019年,萊蕪劃給濟南

2020年,公主嶺劃給長春

……

每一次調整,都能帶來幾十甚至幾百萬的常住人口增量。

三中部第一城易主?

想當年,全國城市配加個「大」字的,也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漢。

如今,武漢卻被鄭州趕超了!

第六次人口普查,武漢常住人口比鄭州多了100多萬人。如今,鄭州的人口增速,排在全國第八,人口增量甚至排到全國第五,已經遠遠甩開武漢。

1978年至今武漢、鄭州兩地常住人口數(藍色為武漢,橘色為鄭州)

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鄭州首次完成對武漢的超越。

武漢出局!保持多年的中部第一城,要讓位了?

不過,論GDP武漢還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即使遭受嚴重疫情,去年武漢還能取得1.56萬億元的成績,排名全國第九,比鄭州多了3600多億元。

論居民可支配收入、本外幣存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專利申請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方面,武漢都比鄭州領先一大截。

武漢、鄭州2020年主要指標對比/數據來源:兩地統計局

武漢還是那個大武漢。只不過,由於河南人口眾多,且紛紛向省會聚集,給鄭州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如今,河南人口接近1億,湖北只有5700多萬,差距懸殊。單論人口,武漢算是出局了。

四西部雙子星差距懸殊

重慶增量全國第七,但是增速只有11.12%,退到全國57位。反差極大!

很明顯,重慶並沒有多大優勢,主要靠自己的內生人口。比起隔壁的成都,更加相形見絀。

10年間,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582萬,突破2000萬人,超過廣州和深圳,僅次於重慶、上海和北京

作為人口第一大市的重慶,人口增量只有321萬,相當於成都的一半左右。

近些年,西部之王的位子,成都在一點點霸占過去。

河港優勢正在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空港。成都的天府國際機場,遠期滿足9000萬人次旅客吞吐量,以及200萬噸貨郵吞吐量。

這個貨郵吞吐量,是今天重慶江北機場的4.8倍,更是西安咸陽機場的5.2倍,武漢天河機場的8.2倍。

再加上已有的雙流機場,成都在空港方面的優勢秒殺重慶。

加上成都沿海般的營商環境,正在不斷吸引世界500強入駐。目前,全球每10台iPad,就有7台是成都造。

2020年,305家世界500強企業設籍成都,在全國遙遙領先。

同年,成都外商投資實際到位504.2億元,不僅在中西部領先,甚至超過廣州。

五省會城市也在分化

放眼全國,有兩類省會城市。一種是「合一省而肥一市」,虹吸全省人口。代表性的城市有鄭州、銀川和長沙、拉薩。

鄭州是大部分河南人離開家鄉的第一選擇。2019年,近60%河南省內跨市流動人口流入鄭州,讓它得以超越武漢。

銀川人口增速也躋身全國Top10,難怪房價漲幅屢屢衝上頭條。

長沙不僅吸引本省人,更是吸引北廣深等一線城市人口。有報告指出,遷入長沙的人口來源最多的竟然是北京,其次是深圳、岳陽、廣州和常德。

西藏的拉薩,增速居然全國第三。目前,拉薩常住人口87萬,10年新增30萬人左右,多數就是省內流入。

相比較而言,福建省會福州就儼然成了「小透明」。

七普數據顯示,廈門10年暴增163萬人,增速高達46.23%,占據全國Top10。

而福州常住人口增加117.59萬人,排名全國27位,並不突出。增速16.53%,排在40位。

廈門,頂著太多明星光環: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鼓浪嶼、廈大……隨便拿出一個,都足以秒殺福州。

福州,甚至沒有一個和鼓浪嶼齊名的風景區,以及與廈大平分秋色的高校。

目前,廈門第一大支柱產業是電子資訊產業,去年產業規模就接近5000億元。美圖、美柚、4399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就在廈門。很多福建的企業,如鴻星爾克,會選擇在廈門設立總部。

相比而言,福州的主導產業就要傳統得多。紡織化纖、輕工食品、機械製造、冶金建材、電子資訊、石油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及新能源。再加上北有長三角,南有大灣區,福州的大學畢業生,也更願意出省發展。

這樣省會城市,面臨的挑戰巨大。

六人口「坍塌」的城市

按照我統計的數據,近十年人口負成長的城市,一共150個,占了一半左右。

這150個城市,幾乎囊括東三省所有城市,以及中西部偏遠地區三四線城市,還有發達省份的鹽城(江蘇)、汕尾(廣東)等地。

這些城市,或是資源枯竭,或是人口被周邊大城市虹吸,不一而足。

全國人口「坍塌」最快的10個城市:通化、大興安嶺、綏化、白山、七台河、齊齊哈爾、白城、伊春、黑河、本溪。

近十年人口增速最慢的10個地區

這10個地區,全部集中在東北!

1個(本溪)位於遼寧,3個(通化、白山、白城)位於吉林,6個(綏化、大興安嶺公署、七台河、齊齊哈爾、伊春、黑河)位於黑龍江。

它們的人口流失速度,相當恐怖。

流失人口數量最多的綏化,10年減少了166萬人。通化、齊齊哈爾的人口損失也都在百萬人以上。

這樣的10個城市,樓市怎麼可能有戲?買房打死也不能去。

中小城市人口被大城市虹吸,更凸顯東北人口困境。

東北的人口,都在往南方流動。比如,三亞的人口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來自東北的「輸血」。

據智綱智庫統計,東北人占了三亞市外來人口的六成多。三亞甚至整個海南,成了東北人的第二家鄉。

三亞十年新增近35萬人口,增速躋身全國前十,東北人功不可沒。

反觀東北本土,除了長春、瀋陽和大連三座城市常住人口數量增加,增速為正,其他所有城市均為負。

就連黑龍江省會哈爾濱,10年人口減少近63萬。

東北,幾乎全部淪陷,觸目驚心。

除了天氣寒冷、產業萎縮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風,也需要吹過山海關的大門。

畢竟,東北長大的孩子,誰想在美食荒漠996賣命,不想經常吃到鍋包肉,抑或是餃子就酒?

一片負成長之中,只有3個城市能逆勢而上,打破「山海關魔咒」。

長春人口增速18.1%,瀋陽、大連分別增長11.37%、11.36%。

它們,是東北最後的希望。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21/160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