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內耗」體質

作者: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考試還沒開始,就總擔心自己考不過;

工作稍有失誤,就徹夜輾轉難眠,擔心領導不認可自己;

戀人沒及時回覆信息,就開始胡思亂想;

遇到事情需要選擇,就左右為難,糾結很長時間。

當你陷入了這樣的情緒之中,說明你正在經歷精神內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有100%的能量,80%都在自我內耗,行動力自然減弱。

心理學上對「內耗」的解釋是:

人在管理自我的時候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會處於一個內耗的狀態,長期如此會讓人覺得疲憊不堪。

焦慮、猶豫、糾結、自責……這些看不見的內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01

讓你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內耗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因為我們的思考能力,文明不斷發展。

可是當我們的思考能力變成胡思亂想的時候,只會精神內耗。

最近,我看了一部參與國際短片大賽競選的影片,名為《星期六》。

這部義大利小短片只有3分鐘,劇情卻很寫實。

周六的早晨,獨居男子一邊啃著香蕉,一邊思考著今日打卡清單。

他盤算著,等會要洗碗、洗衣服,支付帳單,清潔浴室,丟垃圾,打電話給老媽,然後晚上再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真正開始做這些事情之前,他把整個事情預想了一遍,所有可能會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結果。

他在腦海中反覆盤算,試圖找出最佳方式;大量情緒被消耗,瑣事卻越積越多。

就這樣,日暮黃昏,月落樹梢,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片中的男主就是典型的內耗型人格,被內心的糾結活生生困在方寸之地。

明明做事情只需要兩小時,提前消化掉自己「要去做」這件事,以及提前預知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再到下定決心鼓起勇氣開始去做,花了八小時。

還是帶著排斥和負面的心態。

最終導致一整天沒幹什麼事情,卻感覺身心俱疲。

真正讓你覺得累的是這些未知的情緒內耗,而真正能幫助你進步的是你的行動力。

內耗無處不在,有太多東西在消耗我們的精力。

生活的瑣碎、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煩惱、家人的期望、消費主義的控制。

而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內耗」體質。

90歲仍未退休的心理醫生中村恆子奶奶,用一輩子寫就一本哲理小書《人間值得》。

給這個人人都有「內耗病」的時代,開出了一劑真誠的良藥。

為什麼我們總是感到焦慮與疲憊?

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對未來考慮太多導致精神內耗嚴重。

長此以往,身上背負的行囊就會越來越沉,未來也不會如願所至。

恆子奶奶認為:「憂慮未來於事無補,誰也無法預料未來。」

她年輕的時候憧憬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結果嫁給了一個不顧家的酒鬼,只好一邊做著繁重的工作,一邊撫養著嗷嗷待哺的小孩,一邊還有做不完的家務。

但恆子還是該吃就吃,該睡就睡,好好對待生活。

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任何執念。一旦執念太深,就會有怨念。

當我們停止內耗,把目標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然後一步步積極行動,就會驚喜地發現憂慮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

02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是不放過自己

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說: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不放過自己。

心裡始終就像住著兩個小人,不斷打架。

其實一直和自己鬥爭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是那個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義傾向的自己。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為什麼說內向的人精神內耗很嚴重呢?」

網友@安曉亦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想穿好看的衣服出門,要掙扎許久;

想在課堂上發言,要在心裡掙扎無數回;

聚會時企圖加入群聊,卻一句話也插不上。

內向性格的人一般高度敏感,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是反思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有哪句話說得有問題、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甚至會因為這些想法感到焦慮。

別人隨口一句話都能暗自揣測很久,越想越多,整個人陷入毫無意義的思考之中,拼命跟自己過不去。

同時,高敏感型人格會給自己制定很高的標準,以至於對待自己太過苛刻。

而高標準往往跟低自尊緊密相連,一旦發現自己的缺點就很容易產生自責或自卑的情緒。

薩特的小說《牆》裡,有句話我很喜歡:

「人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內耗的事情。」

我們很多的不快樂,就是因為被頭腦中的各種念頭纏繞。

精神損耗嚴重,會影響我們做出有效的判斷,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人際交往都會更加吃力。

學會接納自己,扔掉完美人設的標籤,是減少內耗的開始。

日劇《我們無法成為野獸》,講述了內耗型人格的真實「社畜」故事。

在人們眼中,女主深海晶每天笑容燦爛,是一個工作和戀愛都做到完美的全能30歲女性。

事實上的她,只是為了周圍人的眼光而不斷忍耐,內心對工作和戀愛都很疲憊。

每一個人都想成為野獸,卻因為內心的考量,活得束縛又艱難。

當我們不再去討好所有人,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才會活得更自由。

我們是生活的創造者,而不是被動適應者。

03

停止內耗,把精力用在對的地方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兩個概念:影響圈和關注圈。

「關注圈」是指我們日常所關注的事情,比如家庭、天氣、健康、事業、時事等。

「影響圈」則是指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影響或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成績、工作表現等。

這個概念核心是提醒我們關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可控的方面。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關注圈會大於影響圈。

就像如果你想升職加薪,就去努力做業績,影響老闆的決定。

但如果把目光放在關注圈,抱怨老闆不賞識自己,只會把大量時間浪費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就容易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要想減少內耗,成為高效能人士,我們就要學會縮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會更專注於「影響圈」,不會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緊盯不放。

愛好,是消解情緒內耗的一大良藥。

最近全省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幾家歡喜幾家愁。

安徽的張同學查到自己高考總分數529,不是很理想。

他沒有一蹶不振,更沒有一味沉溺在悲傷的情緒中,而是獨上二樓拉二胡。

樂曲淒涼,同時懷有希望。

他已經做好了復讀的決定,就不再糾結於過去的失敗,讓負面情緒消耗自己。

人生難免有苦悶時,愛好能提供一個無人打擾的小世界,暫離生活的煩惱,給你力量重整旗鼓。

04

行動力,是解決自我內耗的關鍵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提到:

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衝突,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內心的自由。

內耗的漩渦,是翻來覆去思考和反覆糾結造成的。

我們總在一些沒必要的地方花心思,該盡力的地方卻總是敷衍。

自我內耗只能讓我們一直在原地打轉,卻會極大地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資源和注意力資源。

思考後立馬行動,行動是減少損耗最有效的方法。

你在自我內耗上多花一份時間,就等於少了一份時間去解決問題。

在面對一個高難度的任務時,我們往往因為應對方式的複雜冗長,而初始行動力很弱。

需要學會把目標拆分為階段性的小任務,提高行動的初始力。

從每一個能夠完成的小目標開始,而每一次小目標達成,又給我們創造了更大的動力和熱情,從而形成積極循環。

俗語說:「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聰明的人,懂得把時間專注在重要的事上;內耗嚴重的人,才會把時間用在糾結、焦慮上。

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心理苦痛的製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者。

願我們都能減少內耗,內心山河壯闊,始終相信人間值得。

*圖片:pixabay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樊登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02/161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