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教會孩子這3件事:守規矩,懂自律,鈍感力

精讀媽說: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及時管教,教會孩子遵守規矩、懂得自律、擁有鈍感力。

人這一生,會經歷三次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當下,被教育「內卷化」拖著走的父母,往往以為給孩子報最昂貴的輔導班、買最好的學區房,把孩子送進最頂尖的學校,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卻往往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有時效性,而家庭教育卻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教育,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眼界、性格、為人處世的方式。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息息相關,對於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教會孩子以下3件事情。

守規矩:規矩使孩子更加自由

李玫瑾教授分享過一個她和外孫的故事。

有一次,外孫在家裡用平板電腦看動畫片,已經看了半個小時,她就對孩子說:「你再看,對眼睛不好。」

說完,她就走過去把平板電腦收了起來,然後,生氣的外孫打了她一巴掌。

李玫瑾要求孩子道歉,可他不僅不道歉,還坐在那裡生悶氣。

李玫瑾就不再理他。過了有一段時間,外孫開始主動找她,跟在她後面,但是,依然沒有道歉的意思。

李玫瑾再次特別明確地要求:「你必須得和我道歉,因為你剛才動手了。」

事後,她耐心地跟外孫解釋:

「我知道你看得很快樂,但是容易把眼睛看壞,你可以想像一下,以後長大了眼睛看不見的話會怎樣?以後姥姥說什麼時候不能看了,就不要再看了。」

後來,孩子真的遵守了這個規矩,李玫瑾也身體力行地配合他遵守這個規矩。

中國公安大學有位教授說過:「三到六歲一定要性格培養到位,性格培養就是給孩子立規矩,規矩非常非常重要。

立規矩是個痛苦的過程,立晚了,孩子會反抗;而六歲前,孩子還依戀你,說的話,孩子會順從。所以,要在六歲前立規矩。」

哲學家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人們的自由不是無拘無束,而是在一定的規則範圍內活動。

教孩子守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職責。

稻盛和夫曾說過:很多家長把不守規矩當作活潑可愛,把不守規矩當作獨立自主,這種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要求孩子做到:對人有禮貌,不在公眾場合喧譁,不撒謊,多溝通、守時等規矩。

同時,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樣,父母要求孩子守規矩,自己也要做到,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管教的勇氣》中有這樣一句話:教養孩子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小時給他「扎針」,長大給他翅膀。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給他們立的規矩,不是用來限制和束縛他們的,恰恰是在給予他們最大的保護和自由。

懂自律:孩子不自律是本能,

父母引導孩子自律是本事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位爸爸分享的視頻:

他偷偷拍下孩子寫作業的全過程。孩子一會推推門,一會點點牆,走神、發呆、上廁所,各種搞小動作,就是不寫作業。

視頻錄製了9分鐘,孩子真正花在作業上的時間卻只有2分鐘。

許多父母紛紛感嘆:「仿佛看到了自己家孩子。」

這個孩子暴露的,其實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爸媽不催著起床,就覺得遲到幾分鐘也沒關係;周一要交的作業,總是要拖到星期天晚上才補;

自律性差,自主學習的能力低,一旦缺少父母的監督和管教,很容易管不住自己。

有研究證明:孩子6歲之前,大腦前額皮質發育不成熟,學習動機尚不明確,自控力也非常弱。

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學習,什麼時候該玩,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所以父母一定要早早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劉璇曾因對兒子的「鐵血教育」引發爭議。

孩子的計劃表,除了睡覺之外,其他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動畫片一天只能看15分鐘。

有網友認為太苛刻了,畢竟孩子才4歲。

但劉璇卻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懂得自律,孩子只有小時候引導好了,長大了才能自覺。

孩子自律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孩子自律的起點,一定是依賴於父母的「他律」。

董卿的父親,從小就要求她每天抄成語、背古詩,天還沒亮就讓她起來跑步;所以才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名主持人,到如今,她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

易烊千璽的媽媽,自他2歲起,就給他報十幾個興趣班,風雨無阻帶他上課;所以才有了現在,這個演技精湛、唱跳俱佳、極度自律的少年。

正如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他養成習慣;監督的過程很痛苦,因為你得時時刻刻盯著他,但定型之後,孩子未來的路會很好走。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律是本事;懂自律的孩子,未來的路會走得更加順暢。

鈍感力:擁有鈍感力的孩子更加優秀

朋友為女兒的「玻璃心」擔憂不已。

老師誇別的同學沒表揚她,她就悶悶不樂,課也沒心思聽了;跳舞的時候,旁邊有笑聲,她就覺得別人是在嘲笑她。

其實,孩子的過度脆弱敏感,有時恰恰是父母造成的。現在的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加載了太多期待與關注。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父母越焦慮,孩子難免也會陷入壓力漩渦當中。

父母關心滿盈,卻不知這份過於敏感的關心,也會是壓倒孩子的重負;而鈍感力,恰恰是孩子茁壯成長的土壤。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說:在各行各業中取得成功的人們,當然擁有才能,但在他們的才能背後,一定隱藏著有益的鈍感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功似乎總是與敏銳謹慎聯繫在一起。其實,不論做什麼,敏感之餘,都需要一份鈍感力。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畫出了《老夫子》、《列子說》、《烏龍院》等100多部經典作品,暢銷海內外,成為青少年的榜樣。

而這個看似才華橫溢的少年,小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個讓大人操碎了心的熊孩子。

在他4歲的時候,有一天,趁著父親不在家,他偷偷溜進書房,用毛筆在潔白的牆壁上胡亂畫起畫來。

白花花的牆壁被搞得又髒又亂,布滿了髒兮兮的墨水。

小蔡志忠完全沉浸在「繪畫」世界中;父親站在門外,默默看著他淘氣的惡作劇,一臉淡定。

父親沒有抓狂氣惱,而是給他買了塊黑板,讓他在這塊黑板上盡情抒發自己的想像力。

父親的鈍感與豁達,保護他玩的天性,也成全了他可貴的天賦。

蔡志忠潛心學畫,在15歲起便成為職業漫畫家。他也同樣擁有對外界聲音的鈍感力。

教育之中需要一些鈍感的留白,孩子的創造力才能自由生長,一點一滴都匯聚成他長大成人時的憑身之技,一步一腳印,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鈍感力往往可以「遺傳」,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優秀。

所以,為人父母,請記得懷著一份鈍感而單純的愛。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及時管教,教會孩子遵守規矩、懂得自律、擁有鈍感力。

如此,孩子才能在在未來的生活中過得從容而幸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17/162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