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企頻違約 多省推保障基金被指埋定時炸彈

金融時報》據公開資料指出,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已有六個省向國企保障基金投入了至少1,100億人民幣(約合170億美元)。然而,分析人士認為此舉背後隱藏巨大風險。

《金融時報》據公開資料指出,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已有六個省向國企保障基金投入了至少1,100億人民幣(約合170億美元)。然而,分析人士擔心,這只是為中國經濟埋下了一顆顆的定時炸彈。

中國公司債務違約今年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中共國企占比過半,這引起了投資者廣泛的擔憂。

本月稍早,惠譽信評公布數據指出,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司債違約金額達到625.9億元人民幣(約合9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共有25家中共國企爆發債務違約,高於去年同期的19家,違約金額達366.5億元人民幣,占整體一半以上。

下半年的危機並沒有解除,惠譽駐上海分析師張順成表示,隨著下半年大額資金到期,流動性惡化的弱勢地方國企,應會繼續承受更高的償債壓力。投資人對國有企業償債能力的擔憂,引發了全球恐慌。

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北京一直發出信號,表明政府對國企負債的擔保將逐漸減少。然而,《金融時報》指出,這些國有企業的資金短缺,已對地方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報導中以河南省國企永城煤電為例。該公司在去年11月,發生一筆高達10億人民幣的債務違約,並停止支付其18萬名工人的部分工資,使河南經濟陷入危機。

一位河南省官員表示,「由於一家國企未能按時支付債券,整個省的經濟都受到了影響」。河南省在4月份,啟動了對國企的救助基金。

報導指出,面對Covid-19大流行的打擊,中國一些依賴國有企業的省份,經濟一直只有零星的反彈。

去年,中共國企發行的不良債券總額為1,190億人民幣,是自2014年中共當局開始允許國有企業違約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比之下,2019年國企不良債券僅有220億人民幣。

創紀錄的違約金額,讓投資者深感擔憂。這突顯出信貸條件收緊,以及地方政府越來越不願意為國有企業債務提供擔保。

省級救助基金的興起,標誌著中國地方政府為恢復債權人的信心所做的努力。但分析人士警告,這一策略反而可能使中國的債務問題惡化,他們認為,提供救助基金無法改善國有企業的管理問題,對中國經濟來說,反而是一顆顆定時炸彈。

《金融時報》指出,北京在20世紀90年代曾關閉數萬家虧損的國企,度過了經濟衰退期,但中共當局不願意再次這樣做。

報導稱:「習近平將國有企業視為經濟支柱,這與前總理朱鎔基不同,朱鎔基在1990年代採取了『抓大放小』的方式來處理國有企業的失敗。」

負債纍纍的河北省,是第一個建立救助基金的省份,在9月該省推出的300億人民幣的「國企信用保障基金」。

報導指出,截至5月底,河北陷入困境的國有集團「冀中能源」,已從河北省的保障基金領取了150億人民幣,相當於其去年收入的四分之三,用於償還債券本金和利息。

冀中能源的一位高管表示,在未來幾個月內,該企業將再申請150億人民幣的資金。類似的情況,不只出現在河北省。

這些基金的大部分資金,來自地方政府控制的其它國有企業。在河南省,從煤礦到銅加工廠等26家國有企業,為信用保障基金提供了300億人民幣。

「政府沒有長期計劃,將不良國有企業變成良好的企業」,河北省國資委的一位顧問說,「它的首要任務只是助其度過短期資金危機。」

在河北,當地向信用保障基金出資國企的一位高管說,該公司決定向基金付款,是出於政治考量。

「我們不指望從投資中獲得回報。」他說。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22/162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