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靠什麼又支持了三十年?

十月本來是收穫季節,百姓無不翹首以盼;可是景耀六年(263年)的金秋十月,對於蜀漢人民來說是個不堪回首的晚秋。

就在這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險道出,到達江油,然後出奇兵攻入成都,國祚43年的蜀漢宣告滅亡。

這時候距離一代名相諸葛亮去世,已經過去了三十年。

都說諸葛亮是蜀國的擎天柱,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沒有了諸葛亮的蜀漢存在了這麼長時間?

孔明治國有方,打下堅實基礎

諸葛亮當政期間,雖然多次北伐,但軍事、經濟兩手抓,兩手都硬,兩不耽擱。

他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地利用了那裡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不但解決了北伐軍的戰略物資,也充實了國庫,讓老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軍撤退,魏軍在廢棄的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足以說明,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政策取得成功。

民以食為天,蜀地百姓衣食無憂,漢中就變成一個巨大磁場,對周圍的人形成一種吸引力,有更多的人移民到這裡來,擋都擋不住。

即使是敵對勢力再抹黑蜀國,移民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如此一來,這裡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地廣人稀的漢中成為小江南,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諸葛亮對蜀漢最大的貢獻,就是「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直到兩千年之後的今天,依舊發揮著灌溉作用。

比如說,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有很高的利用價值;迄今為止,全區尚保留有三國時期的古堰七十多處,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多個;塘與陂池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確切地說:「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實事求是地說,正是諸葛亮當政時期,注重漢中盆地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給劉禪帶來了巨大的紅利,促進了社會穩定,讓蜀漢政權得以延續。

魏國爭鬥不止,沒空南征蜀漢

沒有了諸葛亮的蜀漢雖然沒有以前強大,但是它的最大敵人曹魏,30年來一直在搞權力鬥爭,內部亂作一團,根本騰不出手收拾蜀漢,給了它苟延殘喘的機會。

黃初七年(226年),即諸葛亮去世前8年,曹魏領導人曹丕與世長辭。

接替他的曹叡(魏明帝),是個執政能力很「差」的領導人,所謂的「差」就是心慈手軟,不好戰,看到一片樹葉掉落也會感傷的善良皇帝。小時候老爸曹丕射殺了一頭母鹿,接著張弓搭箭要射小鹿。

他上前攔阻說:「父皇既然射殺了它的媽媽,就不要再殺小鹿了。」曹睿的仁慈可見一斑。

曹睿當了12年皇帝,軍事上以守為主,人不犯我不犯人,曹薇是不會主張主動進攻蜀漢的。

曹叡繼位後,曹魏發生了幾場戰爭,都是自衛反擊戰。

比如,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魏國邊境;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北伐;青龍二年(234年),孫權入侵合肥

曹睿雖然仁慈,但是對於來犯之敵毫不客氣,他領導魏國人民成功地打贏了這幾場內外戰爭。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自告奮勇攻滅公孫淵,平定遼東。

曹睿對於司馬懿心情非常複雜,曹魏無人,只有司馬懿能維穩,能當救火隊員。

但是司馬懿有野心,曹睿又不希望他帶兵打仗太多,怕他建功立業,威望更高、尾大不掉。

而司馬懿也懶得去進攻蜀漢,因為這是塊硬骨頭。打輸了出力不討好,還會被政敵攻擊,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所以在魏明帝曹叡統治時期,攻蜀沒有提上議事日程,只要蜀國沒有內亂就安然無恙。

公元239年,曹叡臨終,託孤曹爽、司馬懿,一山不容二虎,兩人開始爭鬥,制衡機制不起作用。

曹爽不顧全大局,仗著自己根紅苗正驕橫跋扈,獨攬朝政,排斥異己,甚至連郭太后也不放在眼裡。

而司馬懿則老謀深算、深藏不露、韜光養晦,蓄勢待發,等待對手露出破綻給以致命一擊。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司馬懿這個老狐狸忍了整整十年,直至在249年終於出手,發動高平陵事變,一舉粉碎了曹爽反魏集團。

從此之後,司馬家族心裡的一塊石頭才終於落地。

這段時間內,曹魏主要精力放在遼東。

征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曹魏領土向東北擴張。

而這段時間,司馬懿統治並不鞏固,曹魏不少舊臣並不服從司馬懿的領導。

司馬懿名義上是曹芳的臣子,不買帳的人大有人在。

在此期間,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毋丘儉(正元二年,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257年)的軍事叛亂("淮南三叛")。

接著,司馬昭又粉碎了曹芳和繼任者曹髦的「造反」陰謀,這才基本鞏固了司馬家族的統治。

這期間由於司馬懿無暇顧及蜀漢,還給了姜維錯覺,認為滅曹魏的機會來了。

蜀漢姜維為"九伐中原",都無功而返。

曹芳和曹髦被處理後,司馬昭於甘露五年(260年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這時候司馬家族取代曹魏時機成熟,蜀漢的末日也就來到了。

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滅蜀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結果蜀後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

也就是說,在司馬懿父子看來,滅掉蜀國不是什麼難事,只不過有兩個前提,一個是奪取曹魏政權,第二個是擺平東吳。

東吳不斷搗亂,牽制曹魏兵力

即使沒有內亂,曹魏也不能放心攻打蜀國,那樣的話東吳就會出擊,曹魏就會面臨兩線作戰。

蜀國當時並不是曹魏的最大威脅,只要擋住關口,姜維難以有進展。

面臨孫權這個刺頭進攻的時候,曹魏無險可守,兩地一馬平川、難以抵擋,討伐東吳才是司馬兩代人的最高追求。

從正始二年(241年)到嘉平五年(253年),曹魏和東吳之間爆發了五場戰爭。

經過這五場戰爭,孫吳被打殘,孫權也撒手人寰,對曹魏再也沒有什麼威脅。

只有搞定東吳,才能放心滅蜀,孫權死後,東吳再也無法構成危險,消滅蜀漢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時候的蜀漢沒有被滅,完全是造化。

但是由於蜀道之難,蜀國的滅亡既有必然也有偶然性。

鄧艾軍事奇才,滅蜀有點偶然

諸葛亮六出祁山(演義里五次),姜維九次伐魏為什麼沒有成功,因為蜀道難,易守難攻,打出去也是問題。

因為後勤保障也是一個令人頭痛問題,諸葛亮伐魏失敗有兩次就與此有關。

當曹魏徵西將軍鍾會率領十五萬精銳達劍門關的時候,在遇到姜維的頑強阻擊,魏軍一籌莫展。如果久攻不下,曠日持久,後勤保障就成為問題。

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名不虛傳,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不敢說曹魏無法滅蜀,至少要大費周折。

這個意外就是曹魏將領鄧艾是個軍事奇才,而且曹魏伐蜀主帥鍾會是個嫉賢妒能的傢伙。

當年魏延曾經獻計從子午谷出擊,殺曹魏個措手不及;但是這個作戰方案被諸葛亮否決,認為不可行,純屬瞎胡鬧。

鄧艾的抄小路、走險道的方案同樣被鍾會覺得是腦殘舉動。

因為即使小道可以排除萬難過去,還有軍事物資呢,如何攜帶?到時候不是被摔死,就是快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被餓死。

所以鍾會非常爽快地同意了鄧艾的作戰方案:立功?立碑去吧。

鍾會心裡暗暗叫好:老天開眼替我除掉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傢伙。

鄧艾的計劃確實是在冒險,成功機率很低;嚴格地說,只有10%的勝算。

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長達300多公里,簡直就是一條不歸路。

可是,鄧艾率萬餘名官兵自陰平道,一路鑿山通道,一步步向前推進。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面對困難,鄧艾毫不氣餒,勇往直前,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就這樣越過了數百里無人區。

到了此時,形勢依舊嚴峻,帶來的糧食已經所剩無幾,而且等待他們的是跟劍閣齊名的江由天險。

如果這裡有一支能戰鬥的軍隊,鄧艾的軍隊恐怕是九死一生、功虧一簣,真的會全部成為烈士。

但蜀江油守將馬邈看到魏軍,認為是神兵天降,嚇得魂飛魄散,腳底抹油遛了,成全了鄧艾的威名。

這時候的鄧艾並不等於成功了,成功率只有不到50%,因為得知了消息的劉禪只要能排足夠的部隊去阻擊,鄧艾的軍隊同樣有被吃掉的危險。

可是腦殘的劉禪竟然高估了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的能力,不讓南中督霍弋督率軍同去。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沒有繼承老子的軍事才能,打仗是個菜鳥,他兵多將廣,戰術卻出現失誤沒有主動占據險要,而是遠遠地等著敵人,結果被鄧艾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總之,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後備人才不足,沒有像他那樣的治國能臣,滅亡是遲早的事。

諸葛亮自己對此也很清楚,尚書僕射李福在諸葛亮臨終時,問誰可以決策的時候,他先說了蔣琬,再說了費禕,再往下問的時候就沉默不語了。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蜀漢國富民強,丟下的絕對不是個爛攤子。換言之,好好的牌,被打爛了。由此可見,人才培養多麼重要。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春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26/165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