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造假穿幫與烏鎮大咖:愛國造假不只是流量故事

—愛國造假不只是流量故事

作者:
自媒體炒作民族主義和所謂的愛國主義,漲粉迅速、收益大增,這是有大環境支持的。包蘊著強烈受虐者心態的民族主義,多年來一直被中共用作證明和強化執政合法性的武器;而近年來中美關係的惡化,更是讓民族主義狂飆突進

  這幾天,中國國內的視頻博主「愛國造假」,引發群嘲;其中還有不少外國網紅,也把「愛中」的段子拍成了鬧劇。不少人質疑這是內宣通稿引發的穿幫醜聞。而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的烏鎮又是大咖集結,各路角色暢談中國對外宣傳的新思路,對所謂的對外傳播發表看法。

  時間上的巧合,讓人們再一次聚焦外宣和內宣。內宣雞血化、外宣戰狼化,而二者的趨同正在加快,呈現出內外宣的民粹化,引發了人們的普遍擔憂。 

中外網紅愛國造假

  9月底,大約十名中國視頻博主被發現講了一個相同的故事。在邊境線上,他/她們忙著拍視頻,結果邊防人員主動上前提醒注意安全,因為前方兩百米就是朝鮮/日本,有可能引發對方警覺。見到視頻博主一時半會兒仍沒有離開,又有四名邊防人員意外出現,排成人牆提供人肉保護。

  視頻的標題一模一樣:我們沒有生在和平年代,是生在了一個好國家;視頻腳本文字幾乎一模一樣,結尾的感慨也是大同小異: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另外,至少五名外國人視頻博主也被發現穿幫。不同膚色的博主操著流利程度不一的普通話,配合著誇張的面部表情,講述中國銀行保全不持AK47步槍讓他/她們的母親驚詫不已,共同的讚美自然也是中國安全舉世無雙云云。

  有批評者指網紅造假是「通稿愛國」的醜聞,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有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向這些視頻博主提供通用版本的稿件。而官方機構如共青團中央以及一些官方媒體對「愛國生意」進行了嚴厲抨擊,反應雖然遲滯但聲勢頗為浩大,似乎有理由讓人們相信,中國網際網路上成熟的稿件買賣鏈條促成了鬧劇。 

不只是流量生意

  視頻博主愛國造假即便是流量使然、與通稿無關,但這種令人噴飯的存在,與內宣的氛圍其實須臾不可分割。

  自媒體炒作民族主義和所謂的愛國主義,漲粉迅速、收益大增,這是有大環境支持的。包蘊著強烈受虐者心態的民族主義,多年來一直被中共用作證明和強化執政合法性的武器;而近年來中美關係的惡化,更是讓民族主義狂飆突進:在內部,官方透過民族主義整合民間的思想認識;在外部,中國外交風格強勢轉向,以戰狼氣概激烈應對美國的鷹隼風格。

  在自媒體行業,民族主義也不可免俗地炙手可熱,尤其是視頻博主的愛國雞湯充斥著民族主義的味道,這一兩年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任何東西,一旦有需求,就有供不應求的可能。刺激民族主義的佐料一旦短缺,包括視頻博主在內的自媒體只好連編帶騙了。

  由厚重民族主義調味的濃稠雞湯,確實有治癒的作用,不少視頻和文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合民間的思想分歧、進而生成合力來應對外部危機,這也是官方樂見的。但這種雞湯會導致成癮效應,直接刺激腎上腺激素,直接關聯現實的政治生態和輿論環境,自媒體藉助影響力氤氳出的新聞幻象讓人騰雲駕霧,已經實現了對韭菜的大面積收割,也完全可能影響到決策層。

  中共官方怒批「愛國流量」,完全缺少基本的自省,對自媒體也很難有太大說服力和震懾力。自媒體時代的愛國流量經濟其來有自,而中共若在內宣上繼續強化民族主義,自媒體也仍會樂此不疲來用好這一財富密碼。 

張維為風光烏鎮

  內宣對應著外宣。2021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9月28日閉幕,儘管西方媒體對這樣的峰會不太感冒,但中國媒體認為這一峰會是堪比孟晚舟回歸的大事件,而峰會中的「全球抗疫與國際傳播論壇」,包括學界人士在內的網際網路網紅分享了他們對中國外宣或所謂對外傳播的思路,尤其讓媒體意興盎然。

  有戰狼學者之稱的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再一次沒有懸念地被聚焦。張維為在論壇上作主題發言,他在演講的最後部分強調,「對於西方媒體的惡毒的攻擊,一定要通過交鋒才能更好地交流,只是希望交流,有時候會遇巨大的挑戰」,他堅持認為自己「一直講這個觀點」。透過現場視頻可以看到,即將結束演講、已經合上發言稿的一刻,張維為表示「該迎頭痛擊一定要迎頭痛擊,當然該客客氣氣就客客氣氣,實事求是」,這個收尾算是給他的氣勢洶洶的發言做了些許調和。

  張維為從來聲名在外。他5月底為中共中央政治局講解如何加強中國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央媒當時指張維為提出了工作建議,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認真聽取了他的講解,並進行了討論。不過讓外界略感意外的是,在那次集體學習後,習近平表示中國要在國際社會廣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還強調要在對外宣傳中注重基調,「謙遜謙和」。

  張維為的烏鎮發言沒有提到可愛中國說。媒體報導他的烏鎮發言時,重點突出迎頭痛擊論調,這一說法顯然與可愛說大相逕庭。有趣的看點正在隱秘處,張維為這次在烏鎮公開表示「交鋒」是他的一貫觀點,明顯也是在與可愛說保持距離。 

外宣內宣同質化引發擔憂

  在烏鎮討論對外傳播的網紅里,除了張維為,還有左派小報《環球時報》臨退休總編輯胡錫進以及戰狼畫師烏合麒麟,他們在論壇現場發表演講。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透過視頻遠程發言,這讓鄭永年和他們三人有了距離感。

  央媒報導鄭永年的演講時,標題一般是突出「中美關係是美國內部問題的犧牲品「這一句話,而他演講中建設性的點睛之筆其實是最後一句——中國讀者、中國媒體的一大任務,是面對美國的謊言要三個回歸:回歸事實、回歸科學、回歸理性。

  和張維為的交鋒說相比,鄭永年的三個回歸四平八穩、相對學術化,在輿論場也還沒有引發太大的討論和迴響。二者對外傳播思路和理念的涇渭分明,烏鎮論壇之前就引發了關注和思考;而烏鎮論壇之後不同思路、理念引發的輿論場關注度的冷熱分明,也變得饒有意味。

  鄭永年從來並非獨行。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在談到中國外交作風時,特別強調要保持風度,以理服人,而沒有外交風度,是外交職業能力不強的表現。類似的觀點,中國高校、社科領域的不少學者都有過表達。

  而中國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在7月間的說法,則集中顯示出知識界對中國對外傳播整體思路的憂慮。他認為,中國外宣內宣化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一趨勢與網際網路、自媒體發展相結合,更形成了外宣民粹化趨勢,突出表現就是一些專家、外交人員為迎合網際網路上的情緒而降低專業標準。

  儲殷教授所言的中國外宣內宣化,換個角度即是說外宣內宣同質化,而二者的共同點就是民粹化。也有論者認為,民族主義或者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合流,才是中國外宣內宣的同質化的特徵。不管是哪一種觀點,內宣外宣同質化看上去都是共識,而這種趨勢的結果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最終會被國內網際網路的情緒所裹挾。至於中國網際網路上的情緒從哪裡來,體制內的專家或許不方便說太多,前面已經談及,其來有自是再明確不過的。

  中國外宣何處去,中國的研究者們也只能說個模稜兩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的弟弟楊潔勉,作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經多次表示,當今世界所謂主流的國際關係理論不能準確解釋中國外交,不能跟著西方走,要堅持自己的判斷,「但我們講出來的話,也要讓西方聽得懂,否則中國的話語就走不出國門,形不成國際影響「,特別是「面對爭論,可以巧妙回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是要對於傳播的對象給予足夠的尊重」。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北京之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03/165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