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7個讓你更自由的極簡生活法則

每到假期,大家的計劃里就寫滿了各種事項:回家看望父母、去別的城市旅行、逛街購物、讀書運動……

每個人的清單里也都會有一項逃不過的工作:清理家中的雜物

讓《成為極簡主義者》一書的作者喬舒亞·貝克爾開始踐行斷舍離的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假期。

假期第一天,他決心好好打掃一下自家的車庫,於是特意上了鬧鐘,早早開始幹活兒。

當他帶著7歲的兒子整理車庫的時候,鄰居正在家門口的花園裡栽花、澆水。收拾了四個多小時,貝克爾還在車庫裡忙活,而鄰居已經在花園裡喝茶曬太陽……

好不容易放個假,還得全天做掃除,這樣的生活讓人厭倦。

鄰居告訴他,自己的女兒是極簡主義者,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不會把珍貴的假期時光花在收拾雜物上。

之後,貝克爾便著迷於研究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建立「成為極簡主義者」網站。

「你占有支配物質,也會被物質所占有支配」,成為極簡主義者以來,貝克爾儘量減少物質的占有,雜物少了,干擾也少了,家裡乾淨了,每逢假期,也可以一家人共享天倫,而不是忙著打掃。

置身於簡單而又井井有條的環境中,自由、喜悅和平衡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在《成為極簡主義者》一書里,貝克爾分享了讓生活變得簡單的七大法則。

法則一:相信簡單更快樂

你是不是常常如此?

偶爾在被雜亂所困的時候丟掉了很多東西、刪光了購物車、把家裡打理得整整齊齊,但是過不了多久,又會恢復原狀。

我們的行為,總是遵循著心底真正的欲望,我們從心底里相信什麼、喜愛什麼,決定了我們生活的道路。

因此,在我們簡化家居和生活之前,必須確信這種生活方式是值得我們努力的,貝克爾列出了奉行極簡生活的十大好處,分別是:

省錢、舒緩壓力、易於清潔、自由、環保、生活更高效、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資助公益慈善事業、擁有更具品質的東西、減輕別人的負擔。

這些好處告訴你,為什麼極簡生活比不斷購買、收集、積攢和囤貨的生活方式更能讓你快樂,你內心所描繪的願景,決定了你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法則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很多人一聽到「極簡」兩個字內心就會有一幅畫面:粗茶淡飯、家徒四壁、粗布麻衣、牆壁上、櫥櫃裡空空如也……

極簡生活沒有固定的標準,而是要我們做出取捨,找到自己最珍視的東西,同時去除會讓我們分心的事物

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欲望、熱情和理性思考,摒棄繁複,釋放自由,找到適合自己的極簡主義風格,才是最重要的。

法則三:從小成果開始行動

如果你現在感覺雜事纏身,距離那種簡單清爽的環境很遙遠,那麼你可以從一件小事開始。

作者在書中講到一個小實驗,把衣櫥里所有衣架的方向朝外擺放,你穿過一件衣服之後,再放回衣櫥時,就把這件衣服改成朝里擺放,過一兩個月,你就會看到哪些衣服不會穿到,把它們留給有需要的人,你的衣櫃就會漸漸變得簡單而有自己的風格。

廚房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把台面打理得乾淨清爽,只要上面放了一件雜物,就會顯得很礙眼,你會恨不得馬上收拾好;簡化了客廳之後,就受不了把襯衫丟在沙發上……

法則四:阻斷消費主義趨勢

為什麼我們會把買買買當作一種快樂?

為什麼血拼能夠緩解壓力?

這背後折射出的,是消費主義對我們無所不在的影響。

消費主義的核心是:占有物品等於幸福。

當你購買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看一眼價簽,就以為這是你為它付出的所有金錢,其實在每件物品背後,都還有隱性花費。

你需要為這些東西購買更大的儲物櫃、甚至更大的房子;整理東西需要花更多時間,美國全國職業整理師協會的研究指出,我們一生中會花一年時間尋找丟失的物品;據估計,你繳納的電費中,有8%—13%來自你沒有使用電器也沒有拔掉插頭時的能耗……

法則五:持之以恆

開始容易,堅持難。

一開始簡化你的環境和物品時,你會感到興致勃勃、精力充沛。

你看著自己打理的成果,又會設定更高的目標,完成這些目標,需要學會持之以恆。

貝克爾說:「每樣物品都要有個家,適用於你的規則也適用於你的東西。當每樣物品都有它應有的位置,清理起來會變得輕鬆得多,也更有樂趣。」

質量重於數量的原則,也應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孩子的玩具、書本,還是你的衣著、家具。

人生的本質是體驗,而不是擁有。所以偶爾用去圖書館來替代買書、用逛公園、參觀博物館來取代購物,會讓你擁有更多元的快樂。

法則六:和身邊人分享極簡的喜悅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他人分享喜悅,喜悅方才圓滿。

跟其他人分享簡化生活的快樂,聽者受到啟發,可能也會躍躍欲試。下一次見面時,你們會分享彼此的進展和感受,這無形中又會起到督促的作用,讓你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法則七:把簡化的思維方式運用到各個方面

在你生活中的所有領域,都可以選擇有意識地提升你最珍視的事物,並去除會讓你分心的事物,這個原則可以為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加價值。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大學教授給商學院的新生講課,他拿出一個玻璃罐和十幾塊拳頭大小的石頭,小心翼翼地逐塊放進玻璃罐里。放到罐子最頂部,石頭再也放不下了。

他問道:「這個罐子滿了嗎?」

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喊道:「滿了。」

這時候教授又拿出一桶碎石,一邊搖動罐子,一邊讓更多碎石慢慢填充在大石頭之間。

之後,他又分別倒進了一罐沙子和水。

他告訴學生:如果不先放大石頭,你就不可能把這裡面所有東西都放進去的。

所以,要學會在生活里找「大石頭」,也就是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把「大石頭」放進罐子裡,有意識地去除「小石頭」,享受生命中的體驗,而不是忙於汲汲營營地追求物質占有,才是回歸本真的生活方式

古希臘有一個故事,幾位學生鼓動蘇格拉底去集市上逛一逛,他們說:「集市上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您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逛完集市之後,學生們請他講一講逛街的收穫,蘇格拉底說:「此行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面對繁華的大千世界,有人看到的是「我還沒有得到的東西」,以為得到了就會快樂;有人看到的是「我真正需要的東西」。

長久的滿足,來自自律、專注、覺知、目的明確,把時間浪費在你最珍視的事物上面,排除生活中的干擾,才能活出生命的真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2/166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