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瘋人院」里歲月靜好,只要你不反抗

米洛斯·福爾曼

出生在捷克的福爾曼,繼父死於德國魏瑪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母親死於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原本生於小康之家的他,八歲便成了孤兒。

二戰後投身舞台劇和電影領域的福爾曼,恰恰趕上了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契機。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政治氛圍相對寬鬆,文藝也因此百花齊放,在全世界都受到廣泛認同。各種國際影展上,總有捷克電影獲獎,《大街上的商店》和《嚴密監視的列車》就先後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福爾曼的第一部長片《黑彼得》也曾在第17屆瑞士洛迦諾電影節上斬獲最佳電影,第二部長片《金髮女郎之戀》曾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逐,也曾亮相威尼斯電影節。捷克電影新浪潮在布拉格之春達到高潮,卻也因為後者被野蠻鎮壓而被迫終結。

這無疑是一場藝術上的悲劇,大多數當年風華正茂,甚至具備大師潛力的年輕導演,終其一生都未能達到最初的高度。

福爾曼是幸運的,他在布拉格之春後被原單位開除,只得孤身流亡美國,卻也因此成就一生。

福爾曼在美國的第一部作品是水準極高的《出走》,並在坎城電影節上獲獎,但票房卻遭遇慘敗。也正因此,福爾曼不但拿不到酬勞,還欠了電影公司一筆錢。對於原本在計劃體制下旱澇保收的福爾曼來說,這簡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對於不缺少才華的福爾曼來說,贏得市場的認同並不僅僅依靠妥協。1975年上映的《飛越瘋人院》,在第二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創造了神話,成為繼1934年的《一夜風流》後,又一部橫掃「五大」(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女主角)的電影。與此同時,這部電影並沒有因為商業上的成功而有損內涵,而是成為影史上最偉大的隱喻之一。

1962年,肯·克西發表小說《飛越瘋人院》,是一部賣出六百萬冊的反體制小說。相比美國本土導演,福爾曼的坎坷經歷使之更能理解原著,甚至讓電影超越原著。

精神病院作為原著和電影的最大意象,呈現的是現代社會的體制衝突。很多人猜測過福爾曼的指向,觀點不一,或認為是60年代的美國,或認為是40年代的納粹,但這顯然低估了福爾曼。電影真正的維度是百年來的世界,指向現代社會的體制桎梏。

《飛越瘋人院》儘管基調悲涼,光影卻異常柔和,陽光時常打在每個人的臉上。病人可以自由活動,甚至顯得歲月靜好。只是,你不可以反抗,也不能不滿。

《飛越瘋人院》劇照

它無疑隱喻著現代社會,許多人生活安逸,也習慣安逸,卻不知自己身在牢籠。另一部反體制經典《肖申克的救贖》裡就有一句台詞詮釋這一切:「先是憎恨他們,然後你開始習慣他們,最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你依賴他們,這就是體制化」。

墨菲則是一個真正的挑戰者,他不甘心頭腦被禁錮,以叛逆姿態和自由之心否定固有秩序,「這是一個具有自由精神的人與不能容忍他的社會之間展開的一場巨大斗爭」。可惜的是,他面對的是一部巨大的暴力機器。

片尾,墨菲被切除額葉,變成白痴。酋長在逃走之前用枕頭將他悶死,然後砸開窗戶,奔向遠方。其他病人歡呼著,卻沒有人跟隨。正如墨菲生前所說的那樣:「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這是不是大多數人的宿命?

《飛越瘋人院》電影劇照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歐洲價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02/166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