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1/6癌症都是炎症引起的!4類食物會加速炎症,儘早撤下餐桌

說到炎症,大家可能聯想到胃炎、腸炎、肝炎......由於很常見,所以很多人都不太當回事,可如果今天告訴你,炎症如果長期存在,是有可能演變成癌症的,會改變你對炎症的看法嗎?

一、從炎症發展到癌症,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炎症,其實是我們人體面對外界病原體攻擊,而出現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大多時候對人體是有利的,可以幫助機體激活免疫和非免疫細胞,幫人體消滅病原體,加快受損組織的修復和恢復速度。

但有時候對人體卻是有害的,通過炎症充血和滲出反應,稀釋、殺傷和包圍損傷因子,而長期反覆在炎症刺激下,可導致細胞癌變。一般來說,這個過程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所以,對於炎症問題,我們無需過度擔憂,也不可大意輕視,要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干預,才能儘可能地預防癌症的發生。

二、六分之一的癌症,都是炎症引起的

據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一則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1/6的癌症都是因細菌、病毒感染引發的,而這些感染大多就是我們俗稱的「炎症」。因此,日常應小心炎症成為癌症「幫凶」,如果身體發生炎症,應及時治療。

1、腸炎——腸癌

腸炎有很多種類型,其中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的機率最高,但卻普遍被人忽視,大多數人都只會選擇買點消炎藥,不僅無效,還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發生了癌變。

因此,建議有腸癌家族史、有潰瘍性結腸炎等癌前病變、經常吃高脂高熱食物、30~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腸癌高危人群,平時要注重腸癌預防,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均衡膳食,多吃蔬果少吃肉,平時遠離菸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多鍛鍊,控制體重。

2、肝炎——肝硬化——肝癌

當發生肝炎後,如果沒有及時處理,病毒便會在肝臟內部繼續「肆意妄為」,持續複製,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長期下去便可能演變成肝硬化,進一步形成肝癌

因此,建議肝癌高危人群,如有肝癌家族史者、長期酗酒者、存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患者,定期進行肝癌篩查,預防肝癌。同時儘量避免熬夜,遠離酒精,遠離霉變的食物。

3、胃炎——胃癌

不少人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都會得到一個結果,那便是慢性淺表性胃炎,這時一般問題不大。但如果長期受食物刺激,或者幽門螺桿菌的慢性感染,便會演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此時如沒有及時處理,可進一步演變成腸上皮化生、胃癌

因此,建議胃癌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抽菸喝酒等,定期進行胃鏡篩查,同時均衡膳食,保證三餐規律,尤其是注意預防幽門螺桿菌,它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所以平時衛生工作要做好。

從炎症發展到癌症,期間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所以只要我們把握住這個機會,及時通過正確的方法治療,那就可以離癌症遠遠的。

三、炎症與飲食緊密相關

癌症、炎症的發生其實與我們的飲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據2021年4月一項涉及400萬人的研究發現:食用促炎飲食,可提升27種慢性疾病(心臟病、癌症等)的發病風險以及早死風險

顧名思義,促炎食物指的是長期進食一些可提升人體炎症水平的食物;相反,抗炎食物指的是有助於降低炎症水平的食物。那麼促炎食物和抗炎食物分別有哪些呢?

「促炎」食物

1、高脂、油炸食物

《脂質研究雜誌》上曾刊登過一項小鼠實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小鼠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時,小腸當中的應激反應與病毒感染的反應方式相同,可引發一些免疫分子的產生,並導致全身炎症

因此,建議大家注意控制油的攝入量,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健康的成人一天的食用烹調用油為25-30g,大家自己掌握好。

2、紅肉、加工肉類

胃在消化紅肉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亞鐵離子和N-亞硝基化合物,後者可通過誘發DNA互補鹼基對間的交聯,在炎症反覆的情況下啟動細胞癌變進程

所以建議大家儘量選擇白肉,控制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量,一周控制在5次以內

「抗炎」食物

1、全穀物

小米、紅薯、燕麥等,這類食物當中含大量的膳食纖維、抗性澱粉,不僅可幫助控制餐後血糖,還能在腸道中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幫助改善腸道菌群,從而改善腸道環境。

2、深色果蔬

西藍花、胡蘿蔔、藍莓等,當中含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如花青素、番茄紅素、胡蘿蔔素等,對降低炎症反應都是有幫助的。

3、深海魚類

秋刀魚、沙丁魚、鮭魚等,這些食物當中的EPA、DHA、ω-3不飽和脂肪酸等含量是比較豐富的,有一定的降低炎症的作用。

總結:對於炎症,我們無需過度害怕,它只是我們身體發出的一種健康危機提醒,提醒你該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了,平時儘量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規律的作息,積極鍛鍊,儘可能保持愉悅的心態,減少炎症的發作,爭取離癌症遠遠的。不過一旦炎症發作了,應及時治療,切勿將炎症「拖成」了癌症。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09/1669639.html